APP下载

国内课堂师生互动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
——基于共词可视化的方法

2018-01-19张小钰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师生课堂教学课堂

张小钰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教育部于2014年4月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堂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放在首要地位,并强调,为了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参与、自主发展和创新实践能力[1]。2016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强调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则是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因此课堂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2]。师生互动作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指的是师生之间通过沟通、交流、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教与学的行为而相互作用和影响,并最终引起师生行为和心理的变化[3]。

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的知识图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采用关键词聚类分析、战略图分析等知识图谱分析法,对我国课堂师生互动近10年(2007-2016年)来的研究热点进行共词可视化分析,旨在把握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状况,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从而有效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使课堂成为师生间探讨学习、交流情感的场所,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推进学生的社会化,培养其核心素养。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在期刊数据库中进行筛选,采用高级检索,以篇名为检索条件,设定“课堂”并含“师生互动”或“师生”并含“课堂互动”为检索内容,词频设定均为模糊,并将期刊年限选择为“2007-2016年”,共筛选文献596篇。为使研究成果可靠、真实,把会议纪要、报纸评论、刊物征稿要求、征稿启事、刊物总目录信息等非研究文献去除,得到391篇有效文章,由此形成了本次研究的资料来源。

(二)研究工具及过程

研究使用的工具包括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系崔蕾教授和沈阳市弘盛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Bicomb共词分析软件以及SPSS19.0统计软件。其操作步骤为:第一,通过中国知网收集并整理研究资料;第二,在Bicomb中提取并统计关键词;第三,建立关键词的共词矩阵;第四,分析高频关键词的相互关系,打开SPSS19.0,导入关键词共词矩阵,使之转化为共词相似矩阵,然后把相似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第五,将相异矩阵导入SPSS19.0,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聚类树图;第六,再次将相异矩阵导入SPSS19.0,通过对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绘制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热点图谱。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学术文献的精准凝练,更是其思想和观点的核心表达。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前沿热点以及发展趋势等可以通过该领域的高频关键词来确定,因此可以通过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对文献信息进行量化[4]。在统计过程中,为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将有效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如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规范为“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对策”统一规范为“教学策略”,共获得857个关键词,最终确定5为高频低频词的阈值,一共获得33个高频关键词(见表1)。这33个关键词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在2007-2016十年间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热点。

从表1可以看出,排名前33位的高频关键词出现总频次为766次,占关键词出现总频次的41.28%。其中,前10位关键词的频次均大于20,依次为师生互动(148次)、英语教学(92次)、课堂教学(77次)、课堂师生互动(65次)、教学策略(50次)、翻转课堂(43次)、教学模式(30次)、策略(30次)、互动教学(30次)、多媒体(24次)。上述结果初步表明,课堂师生互动研究多围绕课堂教学与教学策略、英语教学与师生互动、互动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及翻转课堂等方面主题展开研究。但是,仅仅统计高频关键词的词频,并不能很好地呈现关键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更无法反映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热点,因此需要运用关键词共现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表 1 33个高频关键词排序

(二)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分析

在Bicomb中,对33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生成共词矩阵后,将其导入SPSS19.0并选取Ochiai系数,生成一个33*33的共词相似矩阵,然后采用1-相似矩阵把相似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各关键词分别与师生互动距离由近及远的顺序为:课堂教学(0.751)、策略(0.837)、英语教学(0.847)、教学模式(0.907)、教学策略(0.909)、互动教学(0.974)、多媒体(0.974)、课堂师生互动(1.000)、翻转课堂(1.000)。此结果表明,在探究课堂师生互动时,研究者们将“师生互动”与“课堂教学”“策略”“英语教学”结合起来论述的成果较多。同时,对相异矩阵中各系数进一步比较和分析发现,“课堂师生互动”多和“课堂教学”“教学策略”联系在一起;“教学模式”常常与“翻转课堂”“英语教学”一起呈现。可见,在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中,学界会经常探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课堂师生互动及其策略、翻转课堂及其教学模式等问题。

表 2 高频关键词Ochiai系数相异矩阵(部分)

(三)高频关键词聚类图及其分析

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进行聚类分析,进而挖掘关键词之间的亲疏,探究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趋势。打开SPSS19.0,将表2的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进行系统聚类,并绘制聚类树图(见图1)。由聚团连线的距离远近,可以直观的看出课堂师生互动研究高频关键词可分为六类,分别为“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研究”(种类1),“教学改革视野下翻转课堂在互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种类2),“高中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研究”(种类3),“‘慕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及产生的问题研究”(种类4),“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种类5),“课堂中的提问策略研究”(种类6)。具体分布见表3。

表 3 高频关键词聚类结果

种类1为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研究,包括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效果、互动教学、策略、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课堂教学、课堂、高校共9个关键词。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关系的群体,教师通过设计学习活动进而在课堂中组织和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整个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关系网络群体。而师生互动则是这个特殊关系网络群体不断进行信息交换的保证,没有了师生互动也就没有了课堂上的勃勃生机。就其本质而言,师生互动是一种教学理念,它发生在教与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沟通和交流,师生共同探究知识、教师提供有效反馈,从而使学生汲取新知,教师丰富经验,更好的实现教学相长,是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5]。近年来,我国高校也极力倡导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但相比中小学,当前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缺乏应有的言语互动交流。因此,很多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索。一方面,有学者对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进行了策略研究,主要围绕课堂环境、教师能力、策略体系等方面进行阐释。比如,在课堂环境方面形成了建立正确的社会教育意识,重塑外语教学目标,建构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创建合理的课堂情境等不同观点[6]。另一方面,有学者关注了高校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从文献得知,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探讨知识的场所,学生能够更加从容自在地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唤醒其学习英语的激情,促进其对英语输入的理解,并增加其输出的可能性,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7]。

图 1 课堂师生互动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结果

种类2为教学改革视野下翻转课堂在互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包括互动、实践、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翻转课堂、多媒体、教学共9个关键词。翻转课堂是基于混合式学习思想,利用多种教学技术工具,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上教学活动和以“知识内化”为主的课下学习活动进行了“颠倒”安排,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革新[8]。很多研究者主要从理论层面来介绍翻转课堂是如何应用于互动教学中的,分别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来阐释。在课前,学生观看以某种技术形式制作的教学课件,并通过查阅资料,在网络上与其他同学讨论等方式完成布置的思考题,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来完成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环节[9];在课上,通过教师为学生创建的个性化和协作的学习环境来完成一系列知识内化活动,包括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问题、学生独立探索、小组协作学习和成果交流等,最后由师生共同评价,从而实现教学目标[8];在课后,学生还要进行自主规划学习,教师则通过答疑和协作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真实的学习[10]。另外,有些研究者深入一线教学,剖析翻转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主要集中于高等职业教育。比如,有学者对武汉某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在开展课程教学前期,该校基于“职业”理念,以学生未来工作职场为背景,编制了旨在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材,并开发了数字课程资源,通过课前知识学习、课堂知识内化和课后巩固练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知识学习[10]。课堂教学是学校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教学活动,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因此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阵地,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推动和深化我国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导向作用。

种类3为高中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研究,包括教学策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思想政治课、有效性共6个关键词。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本质上也是课堂师生互动结果与师生的需要是否相符合及相符程度高低的判断,是指教师通过设计学习活动,组织、参与、引导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实现自己[11]。新课改实施后,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其缺乏深度理解,在践行过程中难免西颦东效、依葫芦画瓢,因此我国大部分课堂教学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尤其对于高中课堂而言,其难逃“应试主义”的窠臼,因而其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不高。一方面,有研究者围绕不同课程对有效课堂师生互动的特征进行探讨,比如信息技术课堂应关注教师指导的及时性以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思想政治课堂更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认为其低效甚至无效课堂师生互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互动趋于形式化,互动机会不均,互动缺乏教师的引领,互动内容偏向知识互动、而缺乏情感互动等主要观点[12-13]。另一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一是加强教师角色转换。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向引领者,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这是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前提。二是增强师生情感培养。师生情感交流不仅有助于打破“教师权威论”的观点,而且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增加和教师互动的机会,是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必要条件。三是强化师生交流合作。师生间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师生共同体,共同探究知识并分享彼此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成为共同体中的主体,教师成为共同体中的首席,这是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关键[13]。

种类4为“慕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及产生的问题研究,包括问题、慕课、小学数学共3个关键词。2012年是“慕课”元年,其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且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慕课”是一种开放性课程教学模式,首先课程对象有教无类,是开放的,其次教学内容与过程可以进行调整和扩充,再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翻转”。由于“慕课”针对的是校外不特定的学习者,其规模大,甚至可以扩展到世界范围,因而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对学习者自我约束力要求高,难以对学习者做出真实评价等问题[14],有鉴于此,一些研究者提出“慕课”加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使翻转课堂中课前自主学习部分充分吸收“慕课”的优势,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同时“慕课”也吸纳了翻转课堂的优势:既可以通过课下的自学完成知识传授过程,也可以通过课上的交流讨论完成知识内化过程,拓展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8]。另外有研究者认为在“慕课”加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有必要建立基于特定学科的学习平台,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为学生定制学习内容,并及时接收学生的学习反馈,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同时有学者对“慕课”加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比如,针对小学数学,有研究者提出对核心概念、基本数量关系的深刻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和基础,因此学生应在课前自学教学视频时,自主把握基本概念,并通过线上求助教师和其他学生完成进阶作业,对所学基本概念深刻理解和掌握[15]。

种类5为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课堂互动、影响因素、高效课堂、小学语文共4个关键词。长期以来,学术界主要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四方面来论述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认为四方面因素有机整合是优化课堂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与学统一、形成新的教学双边关系的关键。首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引领着课堂师生互动的实施。其中,教师的教学素养是进行有效课堂师生互动的前提,而教师性别则影响着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类型和互动倾向[16]。其次,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又一重要主体,其中同伴压力和学习动机是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两大主要因素。同伴关系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尤其是中小学生,努力使自己与别人保持一致,即使很多学生渴望参与课堂互动,但由于害怕被同伴“调侃”和“讥笑”,担心“出风头”,也多半会打退堂鼓。学习动机对学生参与课堂师生互动的行为表现起着定向和驱动力的作用[17],其参与课堂师生互动的积极性会随着学习动机的增强而不断提高。再次,教学内容是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又一关键因素。不合理的教学内容,或者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严重脱节,或者内容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课堂缺乏互动基础,因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大打折扣。最后,教学环境影响着课堂师生互动的发生及其互动质量的高低,其中温馨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更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而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则为课堂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使师生之间能够及时有效地沟通和交流[18]。综上所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应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使四种因素得到有效的发挥,积极促进课堂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向“以素养为核心”的轨道上来,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种类6为课堂中的提问策略研究,包括提问策略、课堂提问共2个关键词。提问是有效课堂师生互动的路口和路径。“善教者,必善问”,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活跃其思维,使其进行积极思考。然而,目前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大学课堂中,课堂提问仍然不够科学,其表现为:所提问题肤浅化,缺乏公平性,低效甚至无效提问过多,学生主动发问过少。为了高效提问以实现高质量的课堂师生互动、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应适当运用一些提问策略。按照实施课堂提问的步骤,课堂提问应包括问题设计、提问、侯答、理答四个环节[19],因此探讨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研究者一般从这四环节入手。首先,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预见性和层次性。问题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宗旨,使所提问题能够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同时,设计问题时,要能事先想到学生答案的种种可能性,预想学生答案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以及如何应对。问题的设计还应考虑所提问题的层次性,所提问题既不能太容易,也不能过难,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20];其次,提问要因材施问、因时施问。学生的知识背景、智力发展水平、学习风格等存在差异,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智能特点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21]。另外,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兴奋状态和注意力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和捕捉提问的时机,巧妙提问[20];再次,候答时间要充足。充足的候答时间不仅可以使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进行更加缜密的思考,有效防止其发言随心所欲,不得要领,还给那些认知方式为沉思型的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增加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21];最后,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反馈。在理答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倾听,然后需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回应,如果时机合适,还应该进一步追问,以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思维。提问是有效课堂师生互动的手段和形式,教师应加强其科学性,使课堂教学真正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使课堂成为滋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沃土。

(四)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及分析

利用SPSS19.0对33个高频关键词构成的相异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并聚类分析图,绘制出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热点知识图谱(见图2)。

图 2 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从我国近十年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的分布可以看出:热点一大部分处于第二象限及少部分处于第三象限,这说明高校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研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近年来也得到了学术界很高的关注度。热点二、热点四,处于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这说明在教学改革视野下翻转课堂以及“慕课”在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研究虽然处于研究网络的核心,但其在中国教学的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待向深层次挖掘。热点三、热点六主要处于第一象限及少部分处于第二象限,这表明如何提高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及课堂提问相关策略的研究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但同时在不同教学科目中,如何提高其互动教学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深化。热点五处于第四象限,这表明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处于边缘地位,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探索。

根据战略坐标图的解读原则,图2的结果不仅更直观地向我们呈现了图1中6大研究领域结果的真实性,还进一步展现了课堂师生互动研究主要围绕两大主线展开,它们分别为:互动和教学(左右分)、策略与模式和改革与实践(上下分)。具体来看,互动研究(左边部分)包括师生互动、课堂互动、高效课堂等热点;教学研究(右边部分)包括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热点;策略与模式研究(上半部分)包括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策略、提问策略等热点;改革与实践研究(下半部分)包括实践、教学改革、影响因素等热点。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学术界在过去十年内对课堂师生互动进行了持续的探索研究,推动了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进而丰富了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推进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与此同时,对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图和多维尺度图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近10年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的总趋势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师生互动研究多,新型课堂师生互动研究少;理论研究多,量化、质性研究少;单一学科研究多,跨学科研究少;本土研究多,国内外比较研究少;鉴于此,我国课堂师生互动领域的研究应继承和创新“多”的方面,积极探索“少”的方面。

(一)应增强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型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

众所周知,21世纪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爆炸预示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深层次的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依托于各类教学技术作为支撑,如今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要素构成的“教师提问——学生应答——教师反馈”的传统师生互动模式[22],而是加入了在线课程、互动媒介等互动内容,互动方式更加灵活,课堂也不仅仅局限于课上,而是延伸到了虚拟空间,使面对面的交流和远程互动有机结合起来,需要研究者们同时关注课上和课下不同的互动方式和互动特点。但现实情况是,已有文献中,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新型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成果微乎其微,研究者们依然局限在传统教学的互动模式中,因而基于“慕课”和“翻转课堂”中的新型师生互动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非常不利于在信息化背景下新型师生互动的有效实施。因此,学术界应重视对新型师生互动的研究,围绕“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深入挖掘不同互动方式和互动特点,结合课上和课下不同的学习需求以及新型的师生关系,不断延伸课堂师生互动的内涵与外延,使其研究更具科学性、目的性和前瞻性,也更具时代感和意义感。

(二)应促进课堂师生互动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研究中单独使用某一种研究方法,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每种研究方法均有其适用范围[23]。纵观近十年来课堂师生互动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运用比较单一,理论研究占绝大多数,量化研究次之,质性研究则是凤毛麟角。研究者困囿于教学理论之中,而较少在教学实践中展开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因而,文献评述型、经验感悟型、批评建构型、应然指导型等思辨性研究横河沙数[24]。事实上,由于教学极具情境性和实践性,而课堂师生互动又不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教学行为,其包含了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诸多要素,所涉及的因素不仅有教师和学生,还包括教学环境和课程,其生成性要求研究者走近课堂、观察课堂、研究课堂,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22]。因此,在对课堂师生互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研究者亲临课堂通过近距离观察捕捉互动过程的点滴,通过深度访谈挖掘互动主体的想法,通过悉心体悟感受互动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直面教学实践问题,综合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方法,揭示各种互动关系的结构,对互动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走出一条基于问题解决的科学与人文融合之路,更加透彻地分析课堂师生互动[23]。

(三)应深化课堂师生互动的跨学科研究

在已有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是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用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视角探讨课堂师生互动,然而各个学科的侧重点不同。例如,教育学关注的是学与教过程中的人际交往;社会学关注的是以符号为中介的“人-人”关系;心理学关注的是师生互动中情感的沟通和交流;计算机科学关注的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媒介的人机互动[23]。课堂师生互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涉及的因素繁多,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不能仅囿于各个学科的讨论,而应该跨学科寻求课堂师生互动的多元理解,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进行研究,从而在课堂师生互动研究上真正做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有所作为。在大力倡导“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下,需要研究者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积极探索课堂师生互动更为开阔的领域。然而跨学科研究不是多个学科研究内容的简单相加,而应实现对课堂师生互动问题的整合研究,探知其更为深层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指导一线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四)应注重课堂师生互动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从其研究内容上来看,西方学界以动态的视角对师生互动进行观察,将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都视为是变化的;从其研究方法上来看,西方学者往往采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课堂评估等方法,通过探讨课堂教学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研究师生互动;从其选取的研究样本上来看,国外关于课堂师生互动的量化研究,往往是大范围选取观察样本,因而一项研究往往持续时间很长[25]。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比国内外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的异同,启发研究思路,再以此去观照、引领、改造中国的教育实践,为教育改革提供经验、理论支持。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少有学者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课堂师生互动来指导我国相关的研究,即使有,也仅仅局限于引介国外研究团队所开发的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工具。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条件、文化历史和地理环境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孕育其中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模式等方面也千差万别,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植根于此的互动教学更加有其独特性,因此在对比、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国情国力、文化历史条件,自觉养成强烈的“中国意识”,从而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1]乔玉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6):6-8.

[2]赵学昌.把核心素养内化于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32):51-53.

[3]罗荷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影响师生互动因素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0):192-193.

[4]侯海燕,刘则渊,栾春娟.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计量分析[J].科研管理,2009,30(1):164-170.

[5]刘洪深,黎建新.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2-53.

[6]李航.外语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与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58-179.

[7]周焕灵.多模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教学研究,2012(2):96-99.

[8]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9]李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应用与思考[J].才智,2014(12):52-53.

[10]赵国栋.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实操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0,541-544.

[11]程红.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冶金教育,1998(2):85-88.

[12]刘书梅,张迎春.课堂互动的有效性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4):27-28.

[13]杜萍,张毅.强化课堂师生互动的依据与教学策略探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3):64-69.

[14]吴维仲,关晓辉,曲朝阳.“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90-194.

[15]陈玉琨,田爱丽.基础教育慕课与翻转课堂问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61-167.

[16]时常珺.试论教师性别对课堂话语互动特征的影响[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8(2):105-108.

[17]周勇,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30-33.

[18]穆莹.大学课堂互动式教学法的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147-148.

[19]邵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09,25(1):38-41.

[20]高佳.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与反思[J].教育探索,2010(4):51-52.

[21]杨方.论教师课堂提问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3):85-89.

[22]郭培凤.我国课堂师生互动研究新进展分析[J].教育参考,2016(3):89-95.

[23]杨刚,徐晓东,谢海波.从课堂到网络:多学科视角下师生互动透视[J].远程教育杂志,2010,28(6):46-52.

[24]马勇军.我们该怎样做研究——对课程与教学论主流研究范式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7):3-8.

[25]张紫屏.国外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热点问题与未来趋势[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4):42-48.

猜你喜欢

师生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麻辣师生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