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移动学习力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2018-01-19鲍红梅左广明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效度信度维度

鲍红梅 ,左广明

(1 淮阴工学院 数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2 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0 引言

学习力是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一个综合体[1],是个体在学习行为上的自我规划和思维发展以及情感、态度、动机等的学习心理品质[2]。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习已突破时空的局限,移动学习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基于便携式移动通讯设备进行的数字学习,其学习者与学习情境都是移动的,是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更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力即基于移动学习的学习力,是在移动学习情境下,主体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自身不断重构经验的内在体悟。

为研究大学生移动学习力状况,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访问教育领域专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学生移动学习过程情况,编制了一套移动学习力调查问卷,为大学生移动学习研究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参考与评估工具。

1 问卷编制过程与方法

1.1 问卷维度的确定

为确定《大学生移动学习力调查问卷》的维度结构,本研究首先查阅文献资料,基于学习力理论[1-3]、移动学习理论[4-5]确定理论基础,并借鉴已有的可信的网络学习以及数字化学习问卷[5-10],形成问卷的主维度结构;其次,在2016年9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就问卷维度的确定、题目的编写及研究的可行性等具体问题分别对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征询专家意见。最终确定大学生移动学习力的3个主维度,10子维度(如图 1所示)。

图1 大学生移动学习力问卷维度结构模型

大学生移动学习力问卷维度结构模型中各个(子)维度的相关概念操作性界定见表1。

表1 大学生移动学习力维度结构及其操作概念界定

1.2 问卷的初步编制

在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考了徐亚苹[8]的《高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问卷调查》的调查问卷、李远[9]的《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孙立会[5]《数字化学习情境下的学习力构成要素量表》,在专家指导下,根据中国大学生移动学习实践经验,修订并创新符合中国大学生移动学习特点的《大学生移动学习力问卷(初稿)》,此问卷共包含试题64题,涉及3个主维度,10个子维度,其中移动学习意识维度12题、移动学习行为维度26题、移动学习管理维度22题。另外从问卷中随机抽取4个题目作为参照,设置4个重复问题,混编在问卷中,作为检验可信度的问题。问卷题目采用随机混合螺旋式编排顺序(见表2),计分方法采用Likert五点评分法:非常符合、符合、不确定、不符合、非常不符合,依次计5、4、3、2、1分。

表2 大学生移动学习力问卷题目安排(初稿)

注:带*号题为反向计分

2 问卷修订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三个样本对编制的问卷进行初测、再测和重测,采用分析软件SPSS17.0和AMOS17.0进行问卷数据的分析处理,分别对问卷进行条目修订、条目确定以及效度检验。

为保证样本的普遍性和典型性,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每环节样本选取与回收情况如下。

初测样本。随机抽取了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科技大学等七所高校的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类专业的在校大学二年级学生。本次测试采取匿名自愿测试原则,共回收问卷306份。剔除答案呈现规律性、周期性、统一性的问卷以及对可信度问题的回答差异显著的问卷,最终有效问卷275份,问卷有效率为89.87%。问卷样本构成:男、女生人数之比为 123∶152,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类专业学生比例89∶87∶99,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比例92∶76∶64∶43。

再测样本。选取江苏的三所大学,山东、河南各一所大学。回收问卷629份,剔除无效问卷(方法与初测同)后,最终有效问卷547份,问卷有效率为86.96%。问卷样本构成:男、女生人数之比为293∶254,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类专业学生比例182∶179∶186,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比例175∶155∶126∶91。

重测样本。选取再测样本中的江苏两所大学。回收问卷221份,剔除无效问卷(方法与初测同)后,最终有效问卷213份,问卷有效率为96.38%。问卷样本构成:男、女生人数之比为104∶109,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类专业学生比例76∶96∶41,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比例71∶65∶52∶25。

2.1 问卷条目修订初测

2.1.1项目分析

问卷题目的项目分析分两步:一,采用临界比率(CR)法,删除不具有高低分组显著性差异的题目4题(3、31、51、58);二,用题总相关法删除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与总分相关系数低于0.3的7道题目(2,12,21,29,36,38,60)。经过项目分析,对预编制问卷题目进行筛选,保留53题,其中含4道可信度问题。

2.1.2探索性因素分析

主维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的理论结构中3个主维度的KMO值在0.88~0.92之间,Bartlett 球形检验χ2值显著(p<0.01),认为样本数据适合探索性因素分析(见表 3)。

表3 问卷主维度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值

问卷因子数及题目确定。运用主成分分析以及最大方差旋转法确定问卷因子数及题目。问卷中题目保留的原则是:(1)因子特征值大于1;(2)因子负荷大于0.4(但在不同主成分的负荷均在0.4以上的因子予以剔除);(3)提取的主成分符合陡阶检验。

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3个主维度的因子结构及其载荷值的数据较为理想(表4-6),其中移动学习意识维度提取3个主成分,移动学习行为维度提取4个主成分,移动学习管理维度提取3个主成分。精简题目10道,剩余43题。

表4 移动学习意识因子结构、因子载荷及贡献率

表5 移动学习行为因子结构、因子载荷及贡献率

表6 移动学习管理因子结构、因子载荷及贡献率

从各因子结构矩阵看,移动学习意识采用三因素结构,因子一为移动学习敏感意识(4题),因子二为目标意识(2题),因子三为终身学习意识(2题);移动学习行为采用四因素结构,因子一为移动学习技术(4题),因子二为信息处理(5题),因子三为知识创新与共享(5题),因子四为移动学习中的关联与协作(4题);移动学习管理采用三因素结构,因子一为自我管理(6题),因子二为学习资源管理(4题),因子三为学习过程管理(3题)。问卷具体题目安排见表7。

2.2 问卷条目确定

对再测样本采集的数据,进行高低分组显著性差异检验和题总相关性分析,删除题目27、35及可信度问题28、52,剩余 37道题和2道可信度问题。然后对再测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修订问卷因子确定合理,模型拟合良好。

2.3 问卷效度和信度分析

2.3.1问卷效度分析

问卷的效度主要包括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两方面。内容效度反映问卷内容范围与广度的适切程度,结构效度分析是检验问卷结构理论模型的合理性以及问卷子维度的异质性。

本研究中通过多位专家进行访谈,确定问卷维度,进行大学生移动学习力调查问卷的理论框架构建;在已有相似领域问卷的基础上进行问卷编制,并根据专家意见及测试情况对问卷中部分题目的内容及表述方式进行修改,因而问卷的内容效度较好。本研究中采用结构方程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分析问卷结构效度。模型的拟合指数见表8,问卷的评价结构及标准化载荷值与系数如图2所示,问卷各维度及其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9。

表7 大学生移动学习力问卷题目安排(修订)

注:带*号题为反向计分

表8 模型的拟合指数

表8 模型的拟合指数

模型的拟合指数(NC)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常规拟合指数(NNFI)比较拟合指数(CFI)1.7210.0430.9500.978<2<0.08>0.8>0.8

表9 问卷各维度及其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矩阵

注:**表示在 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显著相关性

图2 大学生移动学习力测评的结构模型

从模型的拟合指数及各维度与总问卷的相关性高于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看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3.2问卷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考查的是问卷内在一致性及其重测信度。根据再测与重测的数据对大学生移动学习力问卷的信度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0。

从表10看出,问卷的各主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89~0.93之间,分半信度在0.88~0.92之间,说明各主维度内部题目具有较高的同质性,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2,分半信度为0.943,表明问卷信度较高。问卷各主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83~0.88之间,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921,因此,问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表10 大学生移动学习力问卷信度

3 问卷确定与结论

通过多次测试对《大学生移动学习力调查问卷(初稿)》的模型结构与测量题目进行修订,得到正式问卷《大学生移动学习力调查问卷(终稿)》。该问卷共39个题目,涉及3个主维度,10个子维度,其中,学习意识维度8题、学习行为维度16题、学习管理维度13题、可信度检测2题。题目分布见表11。

表11 大学生移动学习力问卷题目安排(终稿)

注:带*号题为反向计分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移动学习及学习力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可信的网络学习问卷,通过专家访谈与多次测试修订,编制了一套适用于我国大学本科生的大学生移动学习力问卷。问卷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移动学习力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标达到可接受水平,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与稳定性。因此认为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移动学习力调查问卷》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可作为大学生移动学习力调查与评测的工具。

[1] 柯比.学习力[M]. 金粒,译.海口:南方出版社,2005.

[2] 张湘韵.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特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2):95-102.

[3] 裴娣娜.学习力:诠释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新视野[J].课程教材教法,2016(7):3-9.

[4] 王建华,李晶,张珑.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 孙立会.数字化学习情境下终身学习力的构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6] 邓小霞.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6(16):124-125.

[7] 杨智明,何冬梅.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现状调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0):166-167.

[8] 徐亚苹. 泛在学习背景下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4.

[9] 李远.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现状调查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

[10] 吴贝贝.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以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效度信度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平衡损失函数下具有时间效应和通胀因子的信度估计
光的维度
耳鸣残疾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