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融入“一带一路”SWOT分析和对策研究

2018-01-19赵成柏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淮安一带一带一路

赵成柏

(淮阴工学院 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淮安地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和沿海大开发多重国家战略交汇区域,具有同时参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沿海大开发的独特优势[1-2]。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 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对于促进淮安开放型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主义,实现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崛起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淮安融入“一带一路”SWOT分析

1.1 优势

1.1.1交通条件优越

淮安作为苏北腹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历来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有“南船北马”水陆中转中心的美称。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京沪高速公路、淮连高速公路、宁宿高速公路、宁淮高速公路、徐淮盐高速公路等五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会,新长铁路纵贯全境,京杭大运河淮安段三改二工程、盐河四改三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以及运河国际港共同构筑淮安通江达海大通道,淮安机场也已成为国家开放机场。淮安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已基本形成以淮安中心城区为结点、公路铁路水路航空有机衔接、“两纵”为主、“一横”为辅的通道型运输骨架,构筑了一个以高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

1.1.2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淮安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经济总量、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持续快速发展。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45.09亿元,是2010年的1.95倍(如图1所示),人均近9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2015年GDP、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如图2所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22.7%、13.5%、9%和10%,投资、消费、收入等支撑性指标增幅在全省位次不断前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快于工业增速4个百分点,技改投入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图1 淮安市2007-2015年GDP及增长率

图2 淮安市2007-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

1.1.3产业基础比较扎实

淮安积极推动产业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以“4+2”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力支撑,推动产业高端发展。围绕培育盐化工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业态高端、梯次衔接的现代产业集群正在形成。2015年“4+2”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产值3902.8亿元,同比增长17.9%,占全部规模工业比达到58%,比2014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占工业经济半壁江山(如图3、图4所示)。2015年淮安服务业实现产值1260.76亿元,在三次产业中占比达45.93%,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达73.5%[3]。加快培育“4+1”现代农业产业,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8家,获批6个国家级农业载体,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全国第一,农业综合机械化和粮食收储现代化水平跃居苏北首位,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农业现代化工程发展指数苏北领先。

图3 淮安2007-2015年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图4 淮安市2007-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

1.1.4载体建设成效突出

近年来,淮安围绕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引建院所、打造平台、完善体系,创新能力整体增强,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强化。目前,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台资产业转移示范区、农业科技园、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盐化工特色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保税区、8家省级经济开发区、省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若干家工业园区。留创园建成苏北唯一国家级留创园,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淮安各级各类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淮安扩大改革开放的重要平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促进淮安增长极的形成。载体建设为淮安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1.1.5对外经贸合作有一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对外贸易、利用外资持续增加,近年来,对外贸易往来日趋密切,对外经贸合作基础优势突出。从近15年进出口来看,淮安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41.3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20%(如图5所示)。其中进口从2000年的0.7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10.2亿美元,出口从2000年的1.8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31.1亿美元。在对外贸易持续增加的同时,利用外资也在稳定增长,实际利用外资从2000年的0.9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2.1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15%(如图6所示)。积极鼓励外贸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自贸协定伙伴国家的境外市场。

图5 淮安市2007-2015年进出口及增长率

图6 淮安市2007-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及增长率

1.1.6科技人文优势

淮安有良好的科技教育资源,文化底蕴深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具有良好的科技人文优势。淮安集聚了丰富的科教资源,相继引进建设中科院水生所淮安研究中心、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淮安色谱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河海大学淮安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名所;现有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院校,在校师生近8万人;国家级实验实训中心3个,省级实验实训中心17个。先后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2名,其中留学人员12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名,省“双创”人才6名。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是淮安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与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的重要支撑。

1.2 劣势

淮安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既有诸多优势条件,也存在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外向型经济规模小、结构单一、层次低

淮安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人民币持续升值等种种不利因素下,呈现出质量提升、结构改善、品类增加的态势,2015年新批外资项目167个,其中总投资3000万美元和1亿美元以上项目分别为46个、13个。协议外资21.7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2.1亿美元,开工项目到账外资10亿美元,占比达83.3%(如图7所示)。尽管淮安外向型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仍存在引进外资规模偏低、投资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结构比较单一等问题。

图7 江苏省2014年各市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分布图

1.2.2市场化程度、开放度、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没有得到根本消除,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服务质量还不够优,行政办事效率还不够高,发展环境还不够好。淮安开放度不足,主要是开放意识稀缺,开放文化不浓,开放还没有成为主流文化。另外,作为台资集聚高地,淮安台湾元素、台湾文化还不够明显。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拓市场的积极性还不够 ,境外经济合作区和产业园区还没有建设,国际化经营能力还比较弱。

1.2.3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经贸合作基础比较薄弱

近年来,虽然淮安重视参与 “一带一路”,经贸关系有较快的增长,但项目数少,规模很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缺少合作平台。另外,淮安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之间缺少合作机制、沟通交流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淮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合作的开展。

1.2.4与“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地区的经济合作比较薄弱

总体来说,淮安与 “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区域的经济合作比较薄弱,合作层次和合作领域有待拓展和提升。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目的在于加强区域经济协作、促进共同发展。然而淮安对中西部对外开放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密切与 “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地区经济合作对于淮安在更大领域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自身优势、更好融入“一带一路”至关重要。

1.3 机遇

1.3.1为淮安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

“一带一路”战略为淮安全方位多层次的扩大开放提供了机遇。淮安面临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长江流域经济带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意味着淮安不仅仅是江苏的淮安,它将会是长三角以及全国的淮安,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布局,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这种以自身竞争优势培育为愿景的发展目标,不仅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而且也是淮安经济走出江苏经济南中北格局相对“洼地”的重要出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淮安经济系统由封闭转为开放,为淮安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

1.3.2推动淮安更多企业“走出去”机遇

淮安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有实力对外投资的企业逐渐增多,“一带一路”建设为淮安更多企业“走出去”带来难得的机遇,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综合开发、资源勘探、加工制造、经贸合作区建设,承揽基础设施和大型工程承包项目,引导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有利于缓解地区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腾出空间。

1.3.3推进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战略机遇

推进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就是把淮河打造成一条物流便利、集聚各类资源要素的开放通道,“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可为淮安乃至整个淮河流域“借港出海”、扩大开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还可以与中原经济区、皖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圈产生叠加效应,为淮安乃至淮河流域提供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框架可能确立以淮河为“带”、“淮安、蚌埠、信阳”为核的“一带三核多结点”的空间开发格局,将淮河建设成为中国第三条“黄金水道”。

1.4 威胁

1.4.1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

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以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反响强烈,得到许多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积极评价和响应。但“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大国地缘战略博弈挑战;面临着有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增加企业在这些国家投资带来风险的挑战;面临着一些国家抱着既想合作又有防范的矛盾心理,带来的诸多不确定的挑战;面临着地区安全和领土争端带来合作风险问题;面临着贸易和投资领域来自其他国家竞争的问题,尤其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对外投资大、产业层次高,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在向产业高端延伸时将会遭遇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压力。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乏力,保护主义上升等也影响淮安更好融入“一带一路”。总之面临的这些复杂的外部环境,都会对淮安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1.4.2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能力堪忧

“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大对外合作规模和利益,提升经营水平,但目前淮安境外投资少,境外投资方式单一,产业、经营层次低,经验不足。尽管有一部分企业具备“走出去”条件,但受国际经贸动态信息不畅、不熟悉国际投资规则及运行方式,缺乏跨国经营专业人才等因素影响,企业驾驭国际生产经营能力相对较弱,一定程度影响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1.4.3沿线国家之间“道路联通”“贸易畅通”存在障碍

道路联通、物流运输便捷,才能推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道路联通”滞后成为制约“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瓶颈。“一带一路”建设在“道路联通”方面需要发挥新亚欧大陆桥的作用,这与淮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但目前新亚欧大陆桥“通而不畅”问题比较突出,并且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物流技术标准不统一、物流信息不畅通、通关效率低下等问题,增加了淮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难度[4]。

2 淮安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举措,淮安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拥有明显的战略优势:一方面,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淮安发挥其“东融西拓、南连北接”连接作用,通过招商引资、贸易进出口、企业“走出去”等发挥其连接作用,加强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文交流会增进双方的了解,促进经贸合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淮安可发挥联动作用,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其可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打造地区经济增长极,因而,分别从苏北、江苏省以及国家层面对淮安经济发展联动作用的发挥加以运用,实现企业共同发展、协调发展。

2.1 建立项目推进机制

强化项目储备。整合各方信息,建立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和交流合作项目库,对项目实行滚动淘汰,动态管理,及时更新项目信息。强化项目对接。加强与相关部门对接,争取更多“一带一路”相关项目落地淮安。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沟通和交流,搭建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平台。强化项目开发。建立境外合作项目滚动实施机制,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境外合作项目。借助国际咨询力量,依托现有的走出去企业加强合作项目开发储备,形成项目续接。

2.2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优化投资贸易环境。支持市内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合作,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防范海外投资风险,创新出口信用保险产品,大力发展海外投资险,合理降低保险费率。加快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步伐。按照国家和省部署落实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外资企业诚信档案系统,完善外资企业年报及即时信息公示、公示信息抽查、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等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口岸开放通道。坚持高标准推进空港口岸建设,加快淮安空港开放步伐。进一步建设完善淮安机场口岸联检设施,积极开拓至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客货航班,开通“客带货”业务。加快口岸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构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三位一体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口岸公共信息平台,为口岸大通关提供方便快捷的电子信息服务。

2.3 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

科学规划“走出去”的重点产业和鼓励政策。大力支持盐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食品等行业和产品向外拓展,发展国际营销网络,逐步扩大境外投资。加快开发境外农业、矿产业等资源。抓好企业“走出去”产业政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重点在于划分对外投资的基本类型(如资源开发类、产能转移类、规避摩擦类、市场开拓类、技术转移类以及国际援助类等),结合淮安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近期与中长期“走出去”策略的重点支持方向与鼓励政策。进一步强化创新实力。在创新思路、创新技术、创新举施上实行新突破,不断刷新技术创新努力和制度活力,推动企业向产业高端化和经营现代化发展。创新资源开发投资路径,形成多样化、切实可行的机制和渠道。重点鼓励农业、矿产资源等开发类企业通过与国内外有实力和经验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共同开展当地或第三国企业收购,支持企业加入全球供应链。创新制造加工投资路径,以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和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为平台,鼓励具有比较优势、产业成熟度高、竞争力强的制造业抱团入区发展,构建境外适宜淮安企业发展的经济生态环境。

2.4 加强区域联动

淮安拥有的地域优势、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等因素,决定了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地区经济增长极城市,具有带动、辐射地区发展以及连接南北经济合作的战略优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实施联通助推区域联动。开创“以海带陆、以陆带海、海陆融合、统筹发展”的新模式,通过海陆统筹发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产生互动。加强新亚欧大陆桥与南北向的国家级沿海通道、京沪通道的铁路沟通,加快连淮扬镇、徐宿淮盐等快速铁路建设及新长铁路扩能改造,加快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建设。充分发挥海河联运优势,沟通连云港港口与京杭大运河、长江的水运联系,使“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有效衔接[5]。加速融入长三角核心区。充分发挥高铁通道作用,加速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融入长三角核心区。加快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宁淮新兴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提高宁淮共建园区建设水平。推动淮宁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全面合作,优化创新创业与人居环境,提升产业竞争能力与区域发展活力,建成推动淮安增长极与带动苏北重要中心建设的先导区,促进淮宁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主动融入苏南、山东半岛国家创新示范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苏南、山东半岛地区的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创新体制机制,培育淮安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动淮安经济转型升级。

2.5 优化政策支持体系

设立“一带一路”战略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国际营销网络建设、资源开发、高新技术合作、境外研发中心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类型的涉外企业和建设项目的信贷需求特征,深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提供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加强银企对接,完善“走出去”金融支持体系,缓解企业融资难题。鼓励保险公司拓展海外业务,建立“走出去”风险防控体系,提升企业防范风险能力。

2.6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搭建“走出去”信息平台。定期发布“一带一路”国家投资信息、法律法规、产业特征、风险提示、发展环境等内容;加快发展为企业提供境外投资信息的中介机构和信息网络,向境外投资企业提供投资所在国(地区)的政治社会法律环境、产业政策、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强化人才支撑。通过定期组织赴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进行高端培训,持续给予项目、金融、财税支持等综合服务,培养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提升整体素质和能力。同时依托本地高校在培训职业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加强高水平工匠培养。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人民日报,2015-03-29(04).

[2] 柳思思.“一带一路”:跨境次区域合作理论研究新进路[J].南亚研究,2014(2):1-11.

[3] 戚寿余.淮安市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5(12):77-78.

[4] 郑贵斌,李广杰.山东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 古璇,古龙高.“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加快苏北发展对策研究[J].大陆桥视野,2015(10):66-73.

猜你喜欢

淮安一带一带一路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