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理论视阈下隐喻认知运作解读

2018-01-19周维娣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心智运作隐喻

周维娣

(盐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0 引言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被视为一种润饰词藻、使描述锦上添花的文学修辞手段,后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将隐喻视为“言语艺术”,但他们更多地是将隐喻看作一种思考事物的方式,一种可以帮助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就直接将隐喻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事物”。隐喻这种思维方式帮助人类构建了许多基本的概念隐喻,如“TIME IS MONEY”。这些概念又进一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思维,并反映在日常语言表达中。例如,基于“TIME IS MONEY”概念基础上形成了“You’re wasting my time. (你在浪费我的时间)”“Can you give me a few minutes?(你能给我几分钟时间吗?)”这样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比比皆是。据统计,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概念隐喻。隐喻广泛存在的特点激起了众多语言学家开展隐喻研究的兴趣,其中也包括隐喻认知运作机制的研究。

Lakoff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观,认为隐喻一般涉及两种不同范畴的事物,这两种不同领域分别是“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1]。 概念隐喻观认为隐喻运作原理其实就是通过认知和推理将“源域”“映射(mapping)”到“目标域”,借此获得隐喻意义。在Lakoff等人看来,隐喻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源域的意义和结构特征。在隐喻认知运作过程中,源域的结构特征被大规模地、系统地转移与映射到目标域中,最终成为目标域结构的一部分。但是这种映射的单向性特点制约了隐喻的形成意义,因为目标域的意义完全由源域来决定。且概念隐喻观持有的“单向映射”理论也无法解释一些本身具有复杂结构的隐喻及其隐喻意义创生的过程与特点[2]。

Fauconnier及Turner于1997年提出“整合理论 (Blending Theory)”,对Lakoff的“单向映射”加以补充,进一步揭示隐喻理解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细化了隐喻意义产生过程的描述,基于此,本文尝试从整合理论涉及的四个心智空间和整合空间里层创结构形成的三个阶段入手,来解读隐喻的认知运作机制。

1 整合理论

整合理论是Fauconnier在其心智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1985年Fauconnier在其专著“Mental Spaces”中提出“心智空间”(Mental Space)的概念。在他看来,心智空间是指“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建构的小概念包(Small Conceptual Package)”[3], 例如,在语言交际中提到“Titanic”时,交际者会在大脑中形成“豪华游轮”、“航行” 、“沉没” 、“悲剧”等一系列以供后期处理的概念信息。小概念包的形成有许多来源,包括一组组概念域,交际者的直接经验与大脑长期记忆中的图式结构等等。在心智空间基础上,Fauconnier于1997年又进一步提出整合理论。根据Fauconnier的观点,整合理论首先涉及两个心智空间:源心智空间和目标心智空间。在意义创生过程中,不管是源心智空间,还是目标心智空间,都将为即将产生的新的心智空间提供“输入”(input),所以这两个心智空间被称为输入空间(Input Space)。还有一个凌驾于两个输入空间之上的,被称为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的心智空间,它具有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结构与共有抽象信息,是两个输入空间的上位概念,抽象程度更高,类属空间同样也为即将诞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两个输入空间与类属空间之间的互动最终形成整合空间(Blended Space),当然,整合空间里的信息并不完全是输入空间映射过来的,其实,整合空间本身也表现为动态呈现的新的概念结构,里面还产生了输入空间中不存在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4]。整合理论中的四个心智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最终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该概念整合网络如图1所示。

图1

根据Fauconnier及Turner的观点,人们对于某一概念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输入空间到整合空间信息映射过程中,映射信息与其他信息进行交融整合,最终在整合空间里产生一个特有的层创结构。Fauconnier及Turner还认为认知运作主要在层创结构中进行,这个层创结构主要进行三个运作阶段: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细化(或扩展)(elaboration)[5]。组合是三个过程中最为直接、将两个输入空间分别向整合空间映射并形成以前不存在的新关系的阶段。其次,完善过程是指在人们知识框架中使初步获得的材料加以完备并激活部分隐性信息的过程。最后的细化或扩展过程是对完善了的概念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运演并对此进一步加工整合的阶段。经过这三个彼此关联的心智运作过程后,整合空间里的层创结构应运而生,促使一些新的意义的重构。

2 整合理论视域下隐喻认知运作例释

Fauconnier及Turner认为,人类之所以拥有高级行为能力,在宗教、艺术以及语言领域等方面有所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类具有实施概念整合的能力。在语言发展研究领域中,整合理论尤其强调概念整合过程的动态性和创新性,因此,该理论在隐喻认知运作方面具有一定的阐释力。

2.1 心智空间与隐喻认知运作

隐喻涉及不同概念的对比,以一个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概念。这意味着隐喻产生于不同的经验域之间,是不同经验域相互作用的结果。整合理论强调隐喻产生的互动涉及四个心智空间,互动的过程其实就是四个心智空间的在线加工过程,这个在线加工过程一般会聚焦于新鲜概念化过程,也致力于观察并阐释非规约性跨语域关系的新鲜个案。下面运用整合理论里的四个心智空间来详细分析SURGEON AS BUTCHER这个著名隐喻的运作过程。

This surgeon is a butcher.(那个医生是个屠夫。)

按照Fauconnier的观点,整合理论允许“多对一”和“一对多”映射方式。这个隐喻涉及了四个心智空间,每个空间都有一个极具特色的意义结构。第一个心智空间是与“butcher”有关的源空间,其相关概念有“屠夫”、“屠宰刀”、“铿锵有力”、“待宰畜体”、“屠宰场”、“屠户肢解畜体”等。源空间拥有的核心结构关系是“屠夫在屠宰场宰杀肢解动物,目的是剔骨取肉”。第二个是与“doctor”有关的目标空间,涉及的概念包括“医生”、“精巧细致的手术”、“失去意识的病人”、“手术室”、“手术刀”等。目标空间存在的主要结构关系是“医生为病人施行手术,目的是帮助病人康复”等。第三个心智空间,抽象程度更高,包括“医生”和“屠夫”在内,并显示两者结构关系的更高一层的类属空间,相关概念有“施事者、受事者、施事工具(刀具)、施事程序、目标与方式”等等。第四个是最终形成的整合空间,该空间将输入空间提供的信息与认知主体的长时记忆信息,进行了整合并创生全新的信息知识。

在Fauconnier看来,概念整合过程中,认知主体会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信息,并进行信息匹配,然后再将匹配信息映射到整合空间。在理解“The doctor is a butcher”这一隐喻的过程,“doctor”空间和“butcher”空间中相关概念进行匹配后,构成了整合意义的输入元素。因为类属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轮廓结构,目的是保证映射能正确又顺利地进行,所以类属空间里的“施事——受事”结构关系也是信息输入的来源之一,这样三个输入空间的信息与结构特征都在整合空间中得到了体现。当然,整合空间会利用并发展输入空间中对应部分的连接,将相关事件整合成一个更为复杂的事件。在这过程中,这四个心智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映射运作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如图2所示的概念整合网络。

图2

从图2可知,新诞生的心智空间通过身份关系与目标心智空间的“医生” 联系起来,通过角色关系与源心智空间的“屠夫”建立了联系,从目标输入空间沿承了受事者为“病人”这个信息单位,施事场所仍在“手术室”。众所皆知,屠宰程序目的是宰杀牲畜以剔骨取肉,而外科手术目标是救死扶伤,帮助病人康复。整合后的信息中,行为主体所进行的动作是“屠宰”。在整合空间中,外科医生的身份与屠夫角色相互矛盾,外科手术的目标结果与屠宰方式不一致,导致事件结构之间对应关系错位,最后言语接受者容易衍推出“医生技术拙劣”的结论。

从上例可看出,隐喻思维的产生不仅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有相似特性,更多是客观世界和人的思维共同整合运作带来的创造性结果。隐喻思维方式会使人看到概念之间的联系,但同时也会新创一部分信息,从而产生了从具体场景到抽象概念(如上文医生不称职一说)的投射。因此,整合理论弥补了概念隐喻观对新生意义阐释不充分的理论缺陷,为分析复杂而新鲜的隐喻表达,开创了一条更深刻的道路[6]。

2.2 层创结构与隐喻认知运作

整合理论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形成思维和语言、带来科技创新的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这一理论对于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人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活动,能够形成隐喻性语言表达,其中整合能力功不可没。Fauconnier及Turner明确指出:语言是概念整合的结果。在语言认知层面上,人的概念整合能力有助于人类更佳理解我们所生活的物质世界、心智世界和社会,因为拥有了整合能力,人类也可以运用各种新奇丰富的隐喻表达来认识世界。

整合空间是组织和发展输入空间信息的整合平台,整合后的空间包含一个带有新创特性、富有想象力的结构,这个结构就是上文提到的层创结构。层创结构中可能会创造出原来输入空间中所没有的新信息,同时会补充一些新知识,最终产生一定的新意义。Fauconnier及Turner指出,隐喻认知运作主要是在整合空间的层创结构中进行的。如上文提及,层创结构主要进行组合、完善和细化(或扩展)三种整合运作。下面我们简单分析另一例隐喻,其层创结构形成的三个过程,或许可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隐喻的认知运作过程。

God! He was so mad that we could see the smoke coming out of his ears.

(天哪!看他勃然大怒,七窍生烟。)

由该隐喻字面表征的信息,认知主体首先能够建立起一个与冒烟的容器相关的心智空间,我们不妨将这个空间称为“炙热容器空间”,其相关元素有“容器”“烟雾”、“热度”、“蒸汽”、“沸腾”等。该隐喻的语境信息可以帮助认知主体构建另一个与生气者相关的心智空间,其相关概念包括“抓狂”、“愤怒”、“不可抑制”等,姑且将这个心智空间称为“生气者空间”。

层创结构中认知运作的第一个过程是组合,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过程,是指将两个输入空间信息分别向整合空间映射并形成以前不存在的新关系。认知主体将炙热容器信息与生气者信息分别投射到整合空间,并将该信息进行组合,可以初步形成这样的概念:个体生气时的生理表征大致类似于加热中的容器表现出来的状态。这样,两个分属于不同领域的概念对应并组合在一起,建立一个新的、有待进一步完善的结构框架。

为了精确理解隐喻的表述意义,认知主体往往还会经历完善信息结构的过程。完善,或者叫模式完善,它是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在整合空间中使被激活的模式不断完善。因为心智空间与长期图式知识紧密相联,第一阶段组合后的结构与人的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相匹配时,一些隐性知识就会被自动激活,然后认知主体再根据认知文化模式将它逐步完善成整合空间中的层创结构。因为本隐喻中没有用精确的字眼说明生气者气愤的具体程度,所以认知主体在完善阶段进行的心理活动会激活“炙热容器空间”和“生气者空间”相关的长期图式知识,最终能够明确这些信息。认知主体通过激活、匹配、完善等心理活动来完善第一阶段产生的组合结构,并使它形成一个更大的层创结构。人在生气时会产生身体热量并出现出汗、面色泛红等生理表征。加热中的容器随着热量增加慢慢产生热气,最后沸腾时会产生蒸汽与烟雾等。当生气者的气愤程度也达到譬如产生蒸汽与烟雾巅峰阶段时,可以想象,发怒者已接近爆发、怒不可遏的状态了。第三个阶段叫做细化或扩展,是“对合成空间进行运演”(running the blend),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层创结构的层创逻辑在整合空间中对层创结构进行无限扩展,例如,由“愤怒是热度”联想到加工制造业中对加热的半产品进行降温散热的冷处理方式,也可以应用于情绪处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说“消消气”、“降降温”就是对“愤怒是热度”这一隐喻表达的细化与扩展。

整合理论中,心智空间的运作和层创结构的产生与人类的想象力密切相关。当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混合出现时,人们需要更复杂的认知过程来进行加工处理,这时候用概念隐喻观理论来解释略显不足,需要整合理论来加以补充和解释[7]。形象一点说,传统语义理论中所讲的“组合过程”相当于“物理变化”,它只是信息的简单叠加,但是整合过程却类似“化学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将会产生新的“物质”[8]。 比如,将两个输入空间“red”与“pencil”进行融合,可形成一个外表是红颜色的铅笔,也可指用来记录财政赤字的笔,而后者概念产生了与原来输入空间完全不同的信息。以这种新奇方式组合的各类表达,在生活中不胜枚举。

3 结论

隐喻思维是参照一个经验域理解另一经验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参照本身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识解无形的、难以定义的复杂概念,大部分稳定与常规隐喻表达都是在此类认知方式下产生的。在某类隐喻新生意义无法得到充分理解的情况下,Fauconnier及Turner的整合理论为这些新鲜而复杂的隐喻表达提供了深入细致的阐释。作为人类基本的,普遍的一种认知方式,整合理论其实涉及人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如文化文学、艺术绘画、语言、计算机科学、宗教仪式

等。在语言领域方面,整合理论可以用来解释隐喻、虚拟句、语法结构与语用预设等诸多语言现象,且其运作机制有着认识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依据[9]。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帮助人类探究世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奇难懂的隐喻表达,其认知运作过程也是错综复杂,整合理论恰好为此提供了一条新的认知解读方式并能详细展示其意义的推理过程。语言研究实践证明,整合理论发展了语言的认知研究,尤其在隐喻语言现象解释方面,显示了强大的活力与明显的优势,为纷繁复杂的各种语义阐释搭建一个广阔而具说服力的平台,并为语言各个层次的意义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

[1]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3]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 MIT Press, 1985.

[4] 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5] Fauconnier G, Turner M.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J].Cognitive Science , 1998(2): 133-187.

[6] 孙毅,陈朗.概念整合理论与概念隐喻观的系统性对比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 2008 (6): 14-19.

[7] 于莹.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从概念隐喻理论到概念整合理论[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4 (5): 74-78.

[8]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 房红梅, 严世清.概念整合运作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4): 9-12.

猜你喜欢

心智运作隐喻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从《朗读者》大热看纸媒读书版的运作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PPP项目运作中的法律保障
让主诊医师负责制健康运作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