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白血病患者PICC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2018-01-19刘晓明王淑英
刘晓明,杨 杰,王淑英
(吉林油田总医院,吉林 松原 138000)
对白血病患者实施PICC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保护其血管组织,进而确保整个临床治疗有条不紊地进行[1]。为探讨风险管理在白血病患者PICC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白血病患者80例,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2~80岁,平均(45.2±1.2)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4~79岁,平均(44.9±1.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组建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包括责任组长、护士长及资深护士,找到白血病患者进行PICC置管与维护时的风险并分析原因。
1.2.1 风险原因分析
分析对照组患者风险形成的原因:
静脉长期输注药物,管腔清洗不及时;(2)发热而大量出汗。患者护理知识不充足、活动量大、改变体位及护理敷贴失误等。(3)未考虑患者可能存在的其他病征。(4)患者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较少,加之护理人员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患者免疫机能下降。
1.2.2 管理操作程序规范化
基于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规范化操作:
选择经验丰富的护士参加PICC相关护理教育及考核。(2)置管前,对患者血管情况和身体机能整体评估。(3)解说PICC导管的材料、PICC护理的标准与目标、护理维护方式与成本,让其签署知情同意书。(4)取平卧位,置管长度为预穿刺点至右胸侧锁关节及折回第三肋骨的距离,并记录下测量数据。(5)所有医务人员必须接受标准消毒,同时穿无菌隔离衣,结束立即撤回,平缓置管,每次不超过2 cm,彻底置入、快速撤回,并撕开插管鞘。(6)导管部位需用X线确认,再用绷带稳固。(7)做好定期归纳、总结工作,以确保工作的有条不紊。(8)成立专门维护小组,至少每周更换1次肝素帽和贴膜。遵循无菌操作、关注穿刺点、及时处理突发情况,做好记录。(9)封管方式使用脉冲式,用20 mL生理盐水正压封管,交代好注意事项,叮嘱每周1次导管维护,来往不便者,则告知到当地医院接受管道维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风险出现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数据采用相对数描述,x2检验,并分析相关数据之间的差异性。
2 结 果
风险管理后,观察组患者PICC护理中风险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PICC护理中风险出现率对比 [n(%)]
3 讨 论
白血病患者需长时间接受临床治疗,容易引发多种风险病症。目前,PICC置管临床应用最为普遍,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导管感染、静脉炎及导管堵塞等。正因如此,必须主动将风险规避,本次我院实施了针对性较强的风险管理,结果较为显著,观察组患者PICC护理中风险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充分说明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分析原因发现,风险管理针对风险形成的原因展开针对性风险应对措施及护理办法,不仅增强了患者健康护理知识,而且有效改善的医患关系[2]。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风险认定标准为我院自行制定,因此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对于导管堵塞的认定,当发现输液越来越慢且不回血及冲管时即认定可能引发风险,事实上其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度和经验要求较高,也就是说存在因护理人员个人原因而判断失误的情况,所以下一步我院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护理经验交流会,以大幅度有效提高其专业技能,进而进一步提高PICC置管的安全性。与其他研究相比,本次研究仅探讨了PICC护理对风险出现率的影响,而未对患者置管舒适度作相应探讨,这也将成为我院未来研究的重点课题。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在PICC护理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3]。
[1] 李 娟,叶海瑛.风险管理对白血病患者PICC护理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2):108-109,124.
[2] 蒋自奎,黄誊燕,涂燕玲等.PICC在白血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34):7314-7315.
[3] 李小华,黄韩英.PICC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J].海峡药学,2011,23(9):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