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茶文化元素在动画展示设计中的融合

2018-01-19

福建茶叶 2018年6期
关键词:天津人泥人张杨柳青

苏 静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 301636)

1 天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与表现

茶文化综合了儒、释、道的精神内核,是我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礼仪现象。中国是茶的发源国,陆羽的《茶经》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历史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中,从西周至秦汉都有茶的身影。唐以来,茶在民间越来越兴盛,从文字演变中看到: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的“茶”独立出来,音、形、义已趋于统一,代表茶从文坛墨客的品茗、宫廷贵族的茶宴走向民间。从此,茶文化不仅重视饮茶时的自然环境,还重视饮茶的社会习俗,人际关系和饮茶人心态。

茶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是通过茶而引起的地方风俗习惯、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表现了地域性茶文化的通俗性所在。在天津,由于码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茶文化展现了天津人的幽默感与世俗心态。如何还原明清、民国时代天津人的饮茶习惯和由此衍生的茶文化呢?天津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为我们提供了图式的资料。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作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艺术内核成为修复天津民俗文化生态、复兴传统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对天津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中的饮茶习俗、茶具、民间传说等资料与图像的比对研究,从中发现天津人的茶叶运输、饮茶习惯、有关茶的传说等茶文化的独特之处。

1.1 天津茶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天津城位于“九河下梢”,水路发达,以海河汇集南北运河、子牙河、潮白河等多条水系,构成了明清以来漕运文化的基础。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天津就成为茶叶集散地之一,到1888年,京津塘火车贯通,使交通运输更加便利,天津逐渐发展成为北方的重要商埠,南方茶叶通过水陆交通源源不断地运到天津。天津杨柳青年画博物馆馆藏的《天津图》、《三岔河口》等年画真实地记录了清代天津的地理风貌和运输场景。至20世纪40年代,天津茶叶市场的年销售量已达到9-12万担,通过天津流转的茶叶已运送到华北、东北、山东、西北、河南的部分地区。天津不单单是茶叶运输的中转站,还是北方茶叶消费的重镇。在1000余张杨柳青年画的图式资料之中,存在茶具、饮茶行为、茶叶贩卖活动的图片多达100余幅,占到将近10%。这说明,茶文化已经是杨柳青年画中表现的民俗中的重要部分。特别是表现天津商业街《估衣街》的画卷中,“正兴德”等老茶庄赫然在目,说明在民国时代天津的茶叶销售非常兴盛。

1.2 天津人饮茶习俗的养成

天津的码头文化和漕运传统造就了天津人热情开朗、豁达豪爽与幽默风趣的性格特征。于是,天津人喝茶的习惯也是豪爽的“喝浓热茶”、“大茶缸”喝茶。天津人讲究一天三遍茶,早年间的老天津人的生活习惯是:“早茶一盅,一天威风”清晨洗漱完毕,提着装好茶叶的大茶壶到水铺沏茶,更有大量的闲人,一早直奔茶馆,早茶喝滋润了,才来套煎饼果子,才算“泰嗐”(天津俗语,指舒坦)。在泥人张彩塑《茶馆》中,生动地展现了底层人民喝茶娱乐的情境。午茶一般是绿茶或者花茶,茶要浓,并“闷”透了在午饭后或午睡后喝。老话儿讲“午茶一盅,劳动轻松”,达到助消化和提精神的效果。到晚上,喝茶成为一种民间治愈疾病的方法。天津俗语讲“萝卜就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表达了天津茶文化的幽默性:喝热茶佐以天津沙窝萝卜,一个清凉爽口,一个热气上升,通肠理气,令人神清气爽,不用求助大夫看病。这些饮茶习俗,都带有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习惯,至今也盛行不衰。

1.3 天津有关“茶”的民俗与礼仪

茶在天津的民间非常活跃与流行,食用、治病、解渴都需要用到茶。茶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实用性。在中国,茶不单单是一种解渴的饮料,而且是人们人际交流、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天津的婚礼上要有给公婆敬感恩茶的仪式,这在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中都有生动的表现。天津待客之时要泡浓茶,味道讲究奇、鲜、厚重,到“二历儿”茶的时候才是最纯正的味道,也就是第二次泡水,茶叶的浓厚醇香才散发出来。民间以茶待客要注意“茶满欺人”、“七茶八酒”之说,通过这些礼仪来表达天津人的热情。天津人喝茶的时候喜欢佐以“京八件”糕点,或者沙窝萝卜,表现出实惠和朴素的感情。天津百年老店正兴德茶庄的正门都有一块大镜子,这是在民间传说中,有一段开局凄美,结局血腥的复仇故事,被老百姓口口相传。这些作为天津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起到了传承作用。

2 动画技术为茶文化内涵的传承提供契机

天津的茶文化,民俗性与娱乐性的特点非常突出。通过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等民间美术方式展现茶文化的待客习俗,反映了天津码头文化独有的幽默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这是天津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命脉和源泉。天津茶文化的存续主要靠民俗文化的世代相传,具有农耕时代和市井文化的特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构成其发展的传统市井文化环境正在萎缩,天津茶文化的传承问题刻不容缓。互联网时代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大量原生态民俗通过摄影摄像、动画等完成信息录入,再通过网络的传播,引起了非本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信息传播的变革赋予了天津茶文化等传统民俗文化再生资源的可能。

动画相对于传统艺术是一种新的光影艺术,特别是近年来依托于三维技术的动画,具有视觉冲击力、鲜明的面貌。近年来,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动画片《功夫茶侠》、《茶疑解惑》等都致力于讲述茶的历史、以全新的动画形象传播中国茶文化。在原创动画作品《天津味儿》中,细致而生动地展现了天津茶文化的历史、民俗与礼仪。该动画作品借鉴杨柳青年画的平面化视觉形象,以一个天津娃娃为主线,较好地融合了天津地方特色、动画技巧和民俗文化传统。天津茶文化体现了天津百姓祈福喜庆、趋吉避凶的心理需求,在茶具和茶联等方面常常使用以物寓意、谐音的象征性手法。所以,我们在《天津味儿》动画设计上不仅仅是符号性的借鉴和挪用,还有对文化背景与精神有深入的剖析和领悟,要做到既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美感,也要具有一定的新意。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科学的结合日益紧密,为中国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造了难得的时机。全景展示、虚拟现实(VR)等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互动技术,将虚拟的信息融合到真实世界,在展览展示的图像处理、互动空间管理、交互系统方面具有革命性的创新。在对天津茶文化产业基地的VR全景展示设计中,我们采用影像采集、三维虚拟模型创建、后台编程等核心技术,模拟茶叶展览馆中的现实环境场景。网络用户通过手机观看到如同实际场景中摆放的茶叶展示,观者只要滑动屏幕,三维全景的展示即可同步更新画面,将三维模型与参观者观看角度进行融合,并通过虚实结合的交互性,让手机一端的观者融入通过虚拟三维场景制作还原表现的茶叶制作工艺和人文历史介绍。

3 结语与展望

天津茶文化是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传统文化瑰宝。为了将此文化传承与发展下去,我们以动画为载体,借鉴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等非遗艺术形式,创造出茶文化与动画艺术的新关系与新环境;同时,关注茶文化的动画创作会从创新思维、审美意识、技术手段等方面呈现意想不到的全新模式,给天津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全新的契机。互联网+的介入不单单是信息传播方面的变革,更是创新领域的契机与思维的革新。互联网在信息传播、大数据集成、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将会成为提升天津茶文化影响力的利器。

[1]彭心勤,葛田田.探析民间美术的数字化保护[J].赤峰学院学报,2014(5):66-67.

[2]韩莹.现代茶文化及其功能分析[J].考试周刊,2010(26):40-41.

[3]沈冬梅.陆羽《茶经》的历史影响与意义[J].形象史学研究,2012(00):75-92.

[4]许丹丹.非遗产品保护性开发的合作更新策略[D].中国美术学院,2012.

猜你喜欢

天津人泥人张杨柳青
许晴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杨柳青
论民间艺术的传人与代表性传承人
——以“泥人张”为例
Human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教学设计之《杨柳青》
孩子不是“泥”,家长也不是“泥人张”
难伺候的天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