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采茶舞蹈形成研究

2018-01-19李海革

福建茶叶 2018年1期
关键词:茶事采茶戏茶农

李海革

(广西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广西南宁 530023)

赣南采茶舞蹈形成研究

李海革

(广西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广西南宁 530023)

赣南采茶舞蹈有着3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种舞蹈艺术形式与赣南地区的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等都有紧密的关联,也正是因为如此,赣南采茶舞蹈才呈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从文化因素、艺术起源、艺术形态三个层面,对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研究与论述。

赣南采茶舞蹈;文化因素;艺术起源;艺术形态

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并对赣南其他民间艺术进行了广泛的吸收与借鉴。作为赣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赣南采茶舞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大量的受众,而从不同视角对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与发展做出研究与探讨,对于了解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历程、挖掘赣南采茶舞蹈的艺术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文化因素视角下的赣南采茶舞蹈发展

1.1 地理文化因素

人类在对大自然进行开发、改造以及利用的过程中,不但逐渐拓展着自身的生存空间,而且也创造出了璀璨的人类文明。由于赣南采茶舞蹈是农耕舞蹈文化中的重要形式,因此,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与发展自然与地理文化因素有着紧密的关联。赣南地区处江西南大门,扼闽粤湘之要冲,素来具有“岭娇咽喉”、“江湖枢键”之称。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当地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受到赣南地区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和欠发达的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赣南地区对许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良好的传承与延续,这为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其次,受到独特地理文化环境的影响,赣南地区社会大众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等,这是赣南采茶舞蹈具有鲜明个性的重要前提;再次,赣南地区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竞争,促使多民族文化精华得以交融与流传,这些文化在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马灯、花灯、傩戏等艺术形式,都为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最后,赣南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赣南社会大众养成了坚韧不拔、勇敢勤劳的精神品质以及仁爱克制、诙谐幽默的个性。这些品质与个性在赣南采茶舞中得到较多的展现,如采茶舞蹈中对动物的模仿、矮子步等都具有妙趣横生的特点,由此可见,地理文化影响着社会大众性格,而社会大众性格又影响着当地艺术形式所具有的风格。

1.2 群族迁徙因素

艺术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磨合。人类既是创造艺术的主体,又是艺术所反映和表现的对象,因此,人文环境对艺术的形成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汉末建安时期到西晋永嘉时期,大量中原居民受到战乱影响南迁,北宋时期也有很多中原人到粤湘赣闽地区定居,这些外迁而来的北方中原人被赣南土著人统称为“客家”。由于赣南地区是北方中原人南迁定居的聚集地,因此,赣南地区也被称之为“客家摇篮”。这种群族迁徙现象,让中原传统文化与赣南土著文化发生了碰撞与交融,同时也促使赣南采茶舞蹈中的许多动作呈现出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缩影,如赣南采茶舞蹈中的矮子步与山东秧歌中的锢漏匠工作时的步态十分相似,赣南采采茶舞蹈中的旦角艺术形象也和山东秧歌中翠花、小曼等艺术形象如出一辙。虽然二者为不同的艺术,但是艺术表现方面的相似性却体现出了南北文化之间的融合。由此可见,群族迁徙现象的背后,是河洛文化精华在赣南地区的进化与发展,也是客家文化这一新文化得以产生与发展的根基,而在河洛文化外延的同时,赣南地区也形成了独特且大放异彩的地方文化,这为赣南舞蹈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创作主体基础与文化基础。

1.3 时代发展因素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赣南采茶舞蹈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艺术特点。按照形成与发展时间来看,赣南采茶舞起源于唐朝时期。安史之乱让社会大众饱受战争之苦,许多北方居民开始南迁并在赣南地区定居。此时,赣南地区中的许多道观、寺庙已经开始了茶种植,而在茶种植成为赣南社会大众主要的务农活动之后,采茶歌、采茶舞以及采茶戏得以产生并逐渐成为了获得社会大众广泛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宋朝时期,赣南采茶舞蹈的雏形初步形成,此时赣南地区不仅逐渐成为客家文化中心,而且涌现出了一批历史文化名家,在繁荣发展的社会文化中,采茶舞蹈的内容与形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九龙茶灯》就是采茶舞蹈的雏形,这种自娱自乐、通俗易懂的表演方式具有着大量的受众基础,也是宋朝文化繁荣发展中的重要产物;明清时期,赣南采茶舞蹈具有了较大的规模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明朝万历年间的采茶舞蹈艺术已经广为流传,采茶舞蹈的道具也日益丰富。采茶舞蹈中著名的《姐妹采茶》、《十二月采茶歌》等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清朝时期,赣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已经十分发达,茶叶则是赣南农业经济作物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茶文化的发展,采茶舞蹈发展到了一百多个剧目。道光年间,对三脚班的记载开始出现,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有着更为生动的舞蹈语言,而且也塑造出了许多经典的采茶舞蹈人物形象;新中国建立之后,经历了阵痛的采茶舞蹈艺术重新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空间,采茶舞蹈创作者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采茶舞蹈作品,如《倒采茶》、《三杯酒》等。当前,采茶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茶舞蹈作为采茶艺术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也绽放出了自身独特的光芒。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时代中具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不仅让采茶舞蹈面临着不同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氛围,而且也对采茶舞蹈形成历程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2 艺术起源视角下的赣南采茶舞蹈发展

2.1 对自然的模仿

模仿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于赣南采茶舞蹈属于人体动作艺术范畴,因此,在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中,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可谓是十分常见。如赣南采茶舞蹈中的三绝之一矮子步,就是对茶事劳动过程中的采茶人进行的模仿。茶农在较陡的山路行进时,必须弯曲膝盖,在采茶过程中,由于茶树较矮,所以也不能直身采摘,而在将茶叶倒入茶农的箩筐时,为了能够将茶叶压实,男性往往会采用半蹲姿态。这种劳动过程中的形态在赣南采茶舞蹈创作者的长期提炼和加工中形成了矮子步。与此类似的动作还包括对炒茶、卖茶、锄地、打铁等姿态的模仿。另外,赣南采茶舞蹈中的许多动作是对动物形态的模仿,如乌龟爬沙、猴子洗脸、蜻蜓点水等,这些惟妙惟肖的模仿动作让赣南采茶舞蹈呈现出了妙趣横生的特点。由此可见,赣南采茶舞蹈中丰富的动作,与赣南采茶舞蹈创作者对自然的模仿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仅让赣南采茶舞蹈有了鲜明的体态特色,而且也让赣南采茶舞蹈成为了赣南地区的文化身份标识,因此,对自然的模仿是赣南采茶舞蹈文化起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2.2 茶农的茶事劳作

赣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这种气候十分适合茶叶种植。在北方居民大量南迁后,赣南地区“客家”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开展了垦荒种茶活动,而茶农对茶事劳动场景的再现,则成为了赣南采茶舞蹈中重要的元素。关于茶农在茶市劳动中的采茶舞蹈习俗,赣县王母渡下邦乡《李氏族谱》做出了明确的记载:“开园摘茶前夕,皆有唱茶歌,舞茶灯之古习。”从“古习”这一词汇可以看出,茶农在茶事劳动中的唱茶舞蹈习俗已经具有了悠久的发展历史。采茶舞蹈艺术,不仅承载着茶农对茶的热爱之情,而且也反映出了茶农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通过采茶舞蹈,茶农不仅能够更好地驱除自身在茶事劳动中的疲惫感,而且还能够表达自身通过茶事劳动所获得满足感,当然,对茶的歌颂以及对爱情的描写等,也是采茶歌中重要的内容。这些建立在赣南茶农日常生活与劳动中的艺术,反映着茶农的生活情趣与审美倾向,同时也具有着自然淳朴、极具生活气息的特征,而这也是采茶歌能够得以广泛流传的重要基础。

2.3 茶农情感的流露

艺术具有表现生活、抒发情感的功能。《杜氏典通·乐》中提到:“诗序曰: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觉手足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舞蹈的产生是社会大众对自身喜悦心情的表现,在表达这种心情的过程中,人们会无意识地手舞足蹈。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却精准地概括了舞蹈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艰苦的赣南山区环境以及繁重的农作压力,让赣南茶农具备了较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茶农将自身的情感使用具有象征性和形象性的舞蹈形态进行表现,而茶农所具有的情感,也成为了推动赣南采茶舞蹈得以形成并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 艺术形态视角下的赣南采茶舞蹈发展

3.1 赣南采茶歌的形成与发展

艺术的形成与社会大众的生活紧密相关。中国茶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茶农的茶事劳动,而茶农所开展的茶事劳动,则为赣南采茶舞蹈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到明朝时期,采茶歌具有了多样化的演唱内容与表现形式,以《十二月采茶歌》为代表的采茶歌艺术实现了从无伴奏到“以竹击节”的进化。与此同时,采茶歌这种艺术逐渐登上“大雅之堂”,被宫廷歌舞表演所借鉴和吸纳,这让采茶歌从茶农的自娱消遣逐渐成为了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值得强调的是,在采茶舞蹈的形成过程中,雅俗文化的互动为采茶歌走向成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在《史说民间茶歌》中,采茶歌被明确地分为三类,即由茶农创作的山歌与民歌、由民谣经文人整理并传播的采茶歌以及在对诗词进行配乐之后形成的采茶歌。由茶农创作的山歌与民歌是采茶调得以产生与流传的基础,而后两者则在采茶歌内容、形式的进一步丰富方面体现出了重要意义。如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修睦曾创作十首《御苑采茶歌》,并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明清时期的《贡茶鲥鱼歌》则根据《富阳谣》改编为歌。由此可见,雅俗文化的互动让采茶歌得到了更快的发展,这让采茶舞蹈的发展与成熟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3.2 赣南采茶舞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采茶歌这种艺术形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围绕茶文化所打造的采茶舞蹈具有了更加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明朝后期,《十二月采茶歌》等采茶歌艺术,不仅融入了伴奏,而且也融入了舞蹈表演,其中,扇子、茶篮等道具与赣南民间歌舞以及灯彩等艺术的融入,让采茶舞蹈呈现出了“载歌载舞”的特征。在采茶舞的形成与发展中,赣南民间舞蹈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也正是通过对赣南民间舞蹈的广泛借鉴,才让采茶舞蹈具有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供给。如赣南民间舞蹈中的伞花、扇花等动作,都逐渐被采茶舞吸收和借鉴,并成为了采茶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采茶舞的发展,采茶舞的形式日益丰富化,其中,由娇童扮演采茶人的形式一般由八至十二人参与,这种表演形式不仅让采茶舞形成了“口唱茶歌、持篮扇舞”的艺术雏形,而且也标志着赣南采茶舞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

3.3 赣南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

明末清初,戏曲艺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并获得了社会大众的喜爱与认同,在此背景下,中华戏曲艺术走入成熟期,而基于采茶歌与采茶舞的采茶戏也随之出现。在戏曲艺术表演形式的影响下,采茶戏对传统采茶舞的艺术表现形式做出了变革,如在《十二月采茶歌》的表演中,传统采茶舞为八至十二人参与,而采茶戏则是由二女一男参与表演,一唱众和的方式也转变为儿女对唱,另外,采茶戏中的表演保留了传统《十二月采茶歌》中手持花篮的形式,与此同时,由男性角色所扮演的茶童也具有着鲜明的性格。采茶戏中所产生的这些转变和创新,不仅让采茶舞蹈能够更好地抒发人的思想情感,而且也具有了塑造人物以及展现情节等艺术特征,这让采茶舞蹈所具有的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随着采茶戏的发展,“板凳龙”等小戏形式的出现,标志着赣南采茶戏中的“三脚戏”成为了区别于赣南采茶灯的独立表演形式,同时也标志着赣南采茶戏的正式形成。至此,赣南采茶戏呈现出了唱、念、做、打、舞融为一体的特征,这让原本表现形式单一的赣南采茶舞蹈实现了向“戏曲舞蹈”的转变,而赣南采茶戏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也推动着赣南采茶舞蹈走入了成熟期。

4 结语

赣南采茶舞蹈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地理文化因素、族群迁徙因素、时代发展因素等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基于对自然的模仿、对茶事劳动的反映以及对茶农情感的抒发,采茶舞蹈具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内容与形式,而从采茶歌到采茶舞再到采茶戏的发展历程,也让赣南采茶舞蹈逐渐走向成熟。

[1]赖丹.赣南采茶舞蹈风格的六大特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2):110-115.

[2]林建平,王龙生.文化生态对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的影响[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117-120.

[3]赖丹.赣南采茶舞蹈的三维解读[J].艺术百家,2014(1):188-190+195.

[4]赖丹.从茶文化看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6):98-101.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3JGA166)。

李海革(1969-),女,壮族,广西上林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和民族民间舞。

猜你喜欢

茶事采茶戏茶农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老党员“卖”茶忙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武夷山茶事摩崖题刻
“早春茶”开采
崂山茶事
茶乡人家
英语语言中的茶事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