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安农”三文事看张天福早年茶学思想

2018-01-19林光华

福建茶叶 2018年1期
关键词:农校福安张老

林光华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福建福州 350000)

从“安农”三文事看张天福早年茶学思想

林光华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福建福州 350000)

张天福老人家生前曾多次告诉我:当年民国政府根据“建教合一”(现“科教合一”)理念,决定在福安城关和社口镇建立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业改良场,与坦洋工夫有着直接的关系。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有感于福建茶业的落后和台湾茶业的先进,1934年11月福建省政府组织考察台湾实业团赴台考察,张天福为其中一员。考察回来后他提出“欲振兴茶业,则培养专才,设立茶业研究机关,谋栽培与制造上之改良。”这一茶业发展的“建教合一”思想催生省政府决定建立“一校一场”(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今宁德市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业改良场,今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选址就是由张天福负责考察后提出意见,由省教育厅、建设厅确定,因此当年叫“建教合一”。

张天福建议学校设址福安城关,改良场设址福安社口乡,得到同意。张老告诉我:当年选址这里的理由:一、福安是闽东中心,专区所在地,人才荟萃;二、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寿宁斜滩至社口有水路直通福安赛岐到三都澳;三、社口是“坦洋工夫”的发祥地,福安、寿宁两地民众种制茶基础好;四、闽东北是福建茶叶主产地,产量占全省60%,选址这里有利开展科研。其实,这四大理由中最重要是坦洋村是“坦洋工夫”发祥地,但地势不平坦,所以就选在离坦洋3公里的社口建立改良场。

本文所讲1935年福安农校建立后,25至26岁那两年张天福对学校所作三件文事,从中人们可以窥见他的思想:

1 “安农”创刊卷首语

在农校创建一周年后,学校创办了《安农校刊》,主要刊登学校动态和师生撰写的有关茶叶方面的学术文章。福安农校要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农校学生应肩负起什么样的历史使命?1936年,张天福在福安农校《安农校刊》卷首语中这样写道:我们要中国农民不落伍,要中国农业不落伍,所以才站在复兴农村的最前线,做个带路的急先锋。在这前进的路途中,所碰到的挫折、阻挠、困苦、危险,我们都认为是必然的波折。我们仍是镇静地在实际工作里求办法,本着“实事求是,身体力行”的初衷,以达到我们的最终目标。

这段文字太精彩了,寥寥数语,文采飞扬,内涵深刻。我不禁拍案叫绝,在编写《茶界泰斗——张天福画传》一书中把这段文字放在扉页。我认为它至少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重视“三农”问题思想;二是“科教兴农”思想;三要不畏艰难的思想。

农业、农民、农村作为“三位一体”的“三农”问题最早何时提出,各种说法不一,但笔者百度显示:最早是在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而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喊出要重视“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并且指明解决“三农”不落伍,学生要以振兴“三农”为已任,站在复兴农村的最前线,做个带路的急先锋。这就是“科教兴农”的思想。在那样的年代,提出如此精辟的论述,实在令人叹服。只有胸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超前思维!

责任心是做好工作的第一素质。有使命与责任的人志存高远、格局大、视野宽,做事方能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办法多,成效好。中国共产党人当年为何能取得革命成功?就是有着对中国人民的强烈责任与使命。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一段话说的就是使命与责任: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看到希望,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2 “安农”校歌

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国民政府腐败无能,内忧外患,人民痛苦不堪。“安农”学生们经常打旗子游行于福安的街巷,宣传抗日、禁烟等爱国的道理,喊出劳苦民众的心声。师生们思想解放、追求理想、追求真理。张天福深深地感到,歌声是唤起人们斗志的最有力武器之一。他希望农校有一首能充分表达爱国思想、激发爱国热情的校歌,便将想法向远房的姨夫——厦门大学教授林天兰说起,并希望姨夫能为福安农校创作校歌歌词。林天兰根据张天福的意图和要求,欣然写下了这样一首校歌。张老告诉我,这首校歌成为激发“安农”学生斗志的号角。它不仅是农校学生人人爱唱会唱,也在闽东民众中广为传唱。现在,由于年代久远,忆不起来校歌由谁作曲了。他说:“作曲可能是林天兰,也可能是林天兰请别人作的。”歌词这样写道:五千年来,以农立国,万类此钧陶,世异代移,外有帝国主义之侵迫,内有旱涝兵燹相煎熬,我们要用科学方法来改良,要用艰苦精神来操劳。看他日复兴农村,挽回国运,大功归吾曹。这歌词何等激昂壮烈?何等催人奋进?我们一定油然想到田汉作词《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3 “安农”校训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彰示着学校的精神积淀和文化传承,指引着全校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坚守。“安农”的校训应该是什么呢?做为一校之长的张天福决心把“安农”办成为振兴中国农村培养人才的摇篮,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科学务实、肩负起拯救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有用之材。1935年,他经过反复琢磨,最后给农校定下校训:实事求是,身体力行!

这句话是张天福此前在协和大学任助教时给自己确立的座右铭,现在拿它作为校训勉励、训导学生,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开展科学研究,“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活动。张天福把这两句话作为“安农”校训是有深刻的思考的。70多年后,他对我阐释当年的理念:“实事求是”是全面的观点,不是偏面的;是分析、发展的观点,不是静止的;是实践观点,不是想象的;是历史观点,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不是分割的。“身体力行”就要言行一致,理论联系实际。概而说,“实事求是”是科学的观点,“身体力行”是实践的观念。显然,这样的阐释已经渗透着哲学思想,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思想。

张老坦言,在确定校训之前他根本没有学习过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但笔者研究张天福茶学思想时发现,张天福当时虽然没有直接接受马列主义思想教育,但他对于新思想、新知识追求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而且他十分崇拜邹韬奋先生。邹韬奋创办的《生活》周刊张天福有订阅,并且在一次由《周刊》发起的读者喜爱的一句话印在《周刊》赠送的笔记活动中,将自己的座佑铭“立已立人,强国强种”寄去刻于笔记本封面,张天福生前一直珍藏着这本笔记。他大量地阅读《生活》周刊的文章,而《生活》周刊大量地传播了马列主义的新思想,张天福深受其影响。因而,间接地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思想原理。

关于“实事求是,身体力行”校训不妨说说它的出处:

先说“身体力行”。这个成语出自《淮南子·论训》:“圣人以身体之。”《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这里的身,即“亲身”;体,即“体验”。力行,即“努力实行”,成语意为“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再说“实事求是”。它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好古学,实事求是。”意指:科学地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亦指如实反映情况或按照实际情况办事,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此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反映出中国民族是个善于总结经验的务实民族。对于“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从哲学角度这样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以“实事求是”为校训的高等学校有:1914年赵天麟首倡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校训;1917年宾步程倡湖南岳麓书院(湖南师范、湖南大学前身)校训;1935年张天福倡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倡议并亲书的中共中央党校校训。当然后来还有其他学校以此为校训,如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将校训定为“实事求是”。当年仅25岁的张天福这么早就在偏僻的福安将一个仅初高中职业学校性质的农校定这样的校训,可见他的思想远见。

“实事求是”是个思想法宝。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几经周折,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后才步步走向胜利,其重要的原因是有了毛泽东思想,而其思想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在中共历史上,最早自觉地提出实事求是思想的是毛泽东。他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中,从来反对离开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早在1920年3月,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里就曾经发表了这样的思想:作为中国人,关于“中国”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不可不加以实际地调查及研究。“实事求是”看似简单的四个字,但中国共产党人确定这条思想路线却来之不易,是付出了巨大代价取得的,它吸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融合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是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产物。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也体现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现真理、发展真理、运用真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最根本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

“校训”对于学生的教化、影响是深远的。1916至1919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有一说他就住在岳麓书院,又有一说与蔡和森、张昆弟一起曾两次利用假期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学习。总之,书院高挂的“实事求是”匾额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岳麓书院及湖南师范在中华民族遭受苦难之际,走出了谭嗣同、陈天华、黄兴、蔡锷,他们倡导最前沿的思想文化,推动社会变革;当国家危亡的时刻,站出了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栋梁。“安农”由于坚持了“实事求是,身体力行”的办学方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材:“台湾茶叶之父”吴振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我国著名蛋白质仿生专家蔡润生,邮电部邮电研究员王与贤,中国农科院荼叶研究所研究员陈瑞锋,福建省我国著名茶叶育种专家郭吉春,以及先后到阿富汗、马里,也门等国试种发展茶叶的林桂镗、林德恩、黄宝监、蔡有利、陈福森、陈仙慈等一大批优秀茶叶专家都曾出自“安农”或在“安农”任教,其中吴振铎、林桂镗、蔡润生就直接师从张天福。“安农”当年堪称中国茶界的“黄埔”!

“安农”三文事,你想到的张天福是个茶人?还是哲人?抑或兼具有教育家和政治家潜质茶学家?可惜天不作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命运让他中断了茶学教育、科研,否则他的茶学成果一定更丰!

80多年的事茶生涯,使张天福成为人所共知的茶界泰斗。今天,斯人已逝,我们应采取怎样态度去纪念张老?我有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界定茶人精神。2007年6月,我参加在广东汕头市举办的“张天福茶学研究会成立三周年学术交流会”提交的论文《“安农”校训与“茶人精神”》中建议:将中国茶人精神定义为“实事求是,身体力行”。事隔10年,今天我依然提这个建议,请大家审议!

其次,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和总结张老一生,弘扬他的茶学思想。现在评价张老的文章许多,不少是堆砌一些歌功颂德的材料,且是抄来抄去,让人觉得“似曾相识”,缺乏独立的思考、深度和个性。我认为,应从工作、生活、思想;情感、家庭、待人;书法、言辞、健康等各不同方面客观、公正、准确地总结,展示和还原一个立体、丰满、本真的张老。

其三,纪念张老要少一点功利味。老人家生前有时也报怨一些商家和组织利用自己达到功利目的,现在依然有商家或组织以所谓纪念之名,粗糙地开展纪念活动。我认为,应在省里几个正规的茶叶社团组织领导下,在张老家人的许可下,根据相关法律精神开展纪念,建立馆所。◇

林光华(1963-),男,福建福安人,福建省茶叶学会副会长,福建日报社主任记者。

猜你喜欢

农校福安张老
张福安作品
曙曦自是扶桑始:清末官绅对日本农校考察研究
身份不可怕
骂鸭记
“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啊”
福安花猪及福安野花猪开发利用前景
临洮农校校园园林景观赏析
6年坎坷福安路,终于通了!
第二届全国“农校对接”洽谈会在济南举行
福安船舶业扬帆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