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金砖时代”提升福建茶产业在国际重大活动中影响力的现实思考与策略研究

2018-01-19陈秋心

福建茶叶 2018年1期
关键词:福建茶文化茶叶

陈秋心,李 婷

(1.英国萨里大学,英国;2.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6)

“后金砖时代”提升福建茶产业在国际重大活动中影响力的现实思考与策略研究

陈秋心1,李 婷2

(1.英国萨里大学,英国;2.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6)

作为世界茶叶之乡,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起始点,福建省最有条件突破茶产业的特殊属性,并在国际重大活动中转型升级茶产业的价值并凸显茶文化特色。本研究认为,茶叶不是单一品,而是综合品,既属于农业,又属于第三产业。茶叶的初级阶段是农产品,中级阶段是工艺品,而高级阶段则是金融产品。因此,本研究主要从茶产业的高级阶段切入,结合茶在国际重大活动中的作用,提出在一带一路新机遇下福建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与路径。

福建茶产业;国际重大活动;茶文化旅游;策略

“茶叶,作为一种贵重的礼品,最初只能经由长途跋涉者从中国少量购买。在东印度公司馈赠皇宫贵族的礼单中,这种珍贵的东方树叶也只是偶尔出现。”[1]茶叶被称为人类文明史的第五大贡献,有着独有的世界地位。在外交场合,不管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受邀在瑞士品茶畅谈深入合作,还是在北京邀请越共中央总书记畅谈中越共通的茶文化,抑或是G20杭州峰会中美两国领导人在西湖国宾馆的凉亭喝茶,茶叶作为国际重要活动的必备品,已经成为共结友谊与合作的重要纽带与信物。2017年,中国茶的风采继续上演。金砖会议期间,各种接待外宾的茶会让世界再次认识中国茶福建茶的魅力。甚至相关媒体评论:“金砖会议这个国礼很福建”。十九大后,在接待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特朗普总统仍是选择在最有文化的北京博物馆配上“茶叙”。从中国的茶叙外交、金砖茶礼看出:“茶”这个活化石般的“强势软性”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重大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文化融合作用,已经成为国际重大活动中必要的粘合剂,是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助推器,更是中国方案领袖世界的孵化器。世界茶看中国,中国茶看福建。未来更多的国际重大活动与合作大平台需要福建茶进行更丰富多彩的演绎。

1 福建茶产业的新优势

1.1 福建茶产业的五个发展时期

福建茶区具有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拥有优越特殊的自然条件、茶叶品种丰富、市场体系较完善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为福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近30年来福建茶产业的发展经历了数量扩张期、名优茶产品开发期、茶叶提质增效期和新一轮茶叶发展期四个时期,茶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未来,以国际重大活动为平台,福建茶将进入第五个时期——茶产业发挥软性文化融合大资本的强势大繁荣时期。

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茶树良种26个、省级良种18个,无性系良种推广面积达96%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茶叶单产水平显著提升,全省平均茶叶亩产已提高到107公斤,为全国第一。全省涉茶人数超过30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1/10。福建省茶叶总产量2013年就已达32.1万吨,居全国第一。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提升,也使得茶区农民的收入显著增加,极大带动了餐饮旅游等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3]。

福建茶产业,从过去的每斤几十块钱到现在的每斤几千块钱,不仅是一个量的飞跃,更是一种质的变化。三十多年前,茶是中国出口创汇的商品。十多年前,泡茶是一种工作。多年前,茶成为大众消费新品。而今,斗茶,是一门职业,甚至是一种行业风向标。未来,茶可能成为新型的养生精品;泡茶,将随国际重大活动这一特殊媒介,成为经济活动的不可或缺,乃至是一种工作方式,至少是一种人生境界。本研究着重从福建茶产业在重大活动中的影响力以及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重大突破与实践路径角度,梳理了福建茶在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1.1.1 福建功夫茶的革命性崛起

中国茶的文化属性,以福建功夫茶最具代表性。福建的功夫茶以铁观音为始,安溪人率先以泡为单位小袋装已有18年。小袋泡茶(一般铁观音茶6克/装、岩茶8克/袋)也许看起来仅仅只是方便消费者,实际上是引领茶市场创新,这是一场革命性的改革。“天福茗茶”开启了茶产业的新型产业链模式,台湾人植入“天福”制茶工艺,打造“天福”名茶,营建“天福”茶博园、茶博院、茶学院,创建“天福”连锁茶叶超市。“天福经验”看似茶工艺再造,实为带动茶品牌塑造。泉州茶人联手创建中国第一个茶都。“中国茶都”看似是在建设茶贸易市场,实为茶主题区域经济兴起。这是一种新型城市经营模式,福建茶产业打开了主题城市发展的新纪元。2007年11月,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在泉州举行。一年一度的“茶博会”看似一场会议展览式国际重大活动,实为拉动一方产业经济,这是一个新的茶产业发展平台。

1.1.2 福建茶产业的旗帜性盛典

2008年9月,张天福先生百岁华诞庆典在榕举行。“百岁庆生”看似一件福建茶产业盛事,实为立起“中国茶圣”丰碑。这代表着一面中国茶旗帜。如今张天福老先生虽走了,但“张天福精神”仍在中国茶界传颂宏扬。2009年9月,福建茶产业首个铁观音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安溪开工。“新茶园”看似一个产业基地新兴,实为中国茶立个生态文明的典范。这是一个行业标杆。2010年,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开创多项世界茶事第一。“印象大红袍”看似是一种茶艺大荟萃,实为“福建茶文化”大塑造。这是叫响一个中国品牌,福建茶引领中国产业进入兴盛时代。

1.1.3 福建茶产业的突破性转型

2010年1月武夷山茶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和茶博园设立,北京大学茶经济与文化研究所落户福建。“茶博园”看似新科研院所与创意基地大建设,实为中国茶文化与茶经济的大融合。这是一种新型智库。2009年1月,中国矿业巨资收购福建武夷星茶叶有限公司。“星愿”看似企业强强合作,实为福建茶产业界“狼来了”。这是一个资本投资新市场,资本开始进入茶产业。2010年福建茶产业入选上海世博会,“福建茶产业中国行”如火如荼。直至今年“闽茶海丝行”看似一次重大的福建茶产业推广活动,实为一场“重塑海上丝绸之路茶”、“重塑中国茶”运动。这是一种福建茶文化传播。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厦门召开,福建茶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福州茉莉花茶、福鼎白茶、武夷山正山小种五种组合作为国礼赠予各国领导人。福建茶绽放金砖会议,给世界带来认识福建深厚茶文化底蕴的机会。这是一种产业的自信、品牌的自信、文化的自信。

对于福建茶产业而言,这是一种不寻常的看齐历程,也是一种“爱拼才会赢”的路程,更是一个福建茶产业通过国际重大活动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平台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为中国茶争创一个又一个惊喜的“世界新优势”。

1.2 福建茶产业的大市场

福建茶产业是一个大市场,安溪、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中心城市都建立了专业性茶叶批发市场,武夷山、大田等地正建设产地茶叶批发市场。安溪是中国茶都2015年总交易量2.3万t、总交易额近25亿元,跻身全国茶叶批发市场十强[3]。闽北武夷生态茶产业经济圈也以武夷山为核心、南平地区及其周围的县市为依托逐步形成[4]。福建省茶产业通过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主产区为重点的全省茶叶批发市场网络正逐步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产品流通,产业集聚。

福建茶产业发展已逐步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泉州、武夷山、福州、宁德等“茶区域”逐步形成各自地理标志而大兴起;福鼎白茶作为新贵逐步参与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的“三国演义”。本文认为福建茶产业的市场也是中国的市场,更是世界的市场。这是一个在一带一路倡议、后金砖时代背景下的统一市场。因此,中国茶要继续领舞世界茶产业发展,福建茶产业需要大战略,福建茶产业需要大谋划,福建茶产业需要大行动。重塑福建茶产业,魂在“创意福建茶产业”,路在“营销福建茶产业”,策在“经营福建茶产业”。让福建茶产业引领中国绿色农业新风尚;让福建茶产业高歌中国茶文化主题曲;让福建茶产业成为中国茶领头人、世界茶产业领军人;让福建茶产业抢滩世界茶市场桥头堡。泡好福建茶产业,虽不豪华,但很奢侈。要想飘香世界,福建茶产业仍需在金砖会议、G20峰会、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等国际重大活动舞台上努力拼搏,转型产业结构,提升经济价值。

1.3 借脑让福建茶产业走的更远

1.3.1 福建茶需要创新

茶叶的发展,每个阶段都是一个创新。如今针对市场,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消费者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社会阶层差异化越来越严重,直面消费者,茶产业更需要一种多元化的创新。也许这就是市场上许多“功能茶”能够占据茶叶市场份额的原因。这实际上是对传统茶质的飞跃,也是企业对市场的深度挖掘创造出的新品种,迎合了当下市场的需求,是一个阶段社会价值观的体系。而这种创新根源在于营销模式的改变、商业理念的创新。福建茶不仅仅要在产品上创新,创新应发生在整个产业链上,包括建立高标准化有机茶基地,组建茶产业协调管理机构,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专项信贷、担保、拍卖、典当、证券、财务、股权私募、风险投资等服务的金融机构,打造一个“星巴克式”的茶连锁经营品牌店,顾问一支后援智囊团队等[5]。只有通过整条产业链的不断创新,未来福建茶产业才会进入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局面。

1.3.2 福建茶的茶文化塑造

茶叶经济要振兴,茶叶文化的传播要先行[6]。福建茶需要兼容并蓄,借脑很重要。茶叶在技术上和文化上有很大的兼容性,需要建立实验室型的市场终端,其中包括保健、技术营销等方面专家的整合,不断接地气孵化出相关的产业链。要做大做强福建茶产业,资本是根基,完整的金融服务配套,能够为品牌和营销搭建一个更加牢靠的公共平台。因此,茶产业是技术、传统、公益、营销、文化、保健等因素的融合,需要综合借脑,才能设计出符合福建茶产业不断创新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才能寻找并组合各种优势资源配套出各种金融服务,才能使得福建茶品牌、茶文化走的更远,成效更大。

2 福建茶产业的新时代与新机遇

2.1 福建茶产业的五大态势

2.1.1 新兴市场大发展与大分化

在茶叶市场上,福建茶独占鳌头。如果上世纪80年代是茉莉花茶,90年代则是安溪铁观音,而今福建茶产业三分天下:铁观音、岩茶、白茶。从福建茶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看:喝福建茶的人越来越多,会说福建茶的人也越来越多;同质福建茶的价位越来越高,而品高质高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茶在国际重大活动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茶产业在国民经济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于福建茶产业而言,不仅仅是产业快速发展与现代农业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矛盾,也不是担忧茶卖不出去的问题,而是对福建茶的品质如何延续的思考。

2.1.2 消费者看好福建茶未来

中国占世界茶市场的三分之一,福建占据中国四分之一的茶市场。如今的福建茶产业,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最有商业前景的发展时期。据相关研究显示,目前全球有160多个国家与地区近30亿人喜欢饮茶。其中土耳其是第一饮茶大国,每人年均喝茶1250杯,每天高达2.45亿杯的消费[7]。目前,中国茶高端市场主要有“武夷岩茶”、“正山小种”等,而“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占领着中高端市场,占中国茶市场40%左右的“茉莉花茶”仍是百姓休闲茶的最爱。近十年中国喝茶人口增加近一倍,而喝福建茶占其份额的四分之一。金砖国家在厦门会晤,短短的茶叙,让世界几十亿人对中国茶有了新的认识,对福建茶有了新的期许。因此,消费者如何看待福建茶,对于福建茶市场的格局分布以及对于福建茶继续演绎中国几千年的饮茶文化非常重要。

2.1.3 福建茶产业如何突围

茶产业作为传统行业,虽然市场容量超过3000亿元,但单体茶企业体量却比较小,据公开信息显示,品牌茶企业的占比不超过10%,缺失行业标准,没有行业巨型领头羊。据《2016年中国茶行业发展报告》提出,2016年全国有22家茶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福建茶企业中少数实力稍强的也转战新三板寻觅资本融资,如八马茶业等。如何做大是福建茶产业的瓶颈。中国茶企业百强总值仍不足英国立顿茶总值的三分之二,如何做强是中国茶的困境。针对茶企上市,安溪县政府率先提出奖励千万元扶持茶企业上市。振兴福建茶产业,资本运作是一种新的品牌战略;福建茶产业要实现新跨越,上市是一条有效途径,但要培养巨型领头羊还需更多组合策略。

2.1.4 福建茶产业的新市场、新品牌还在路上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大世界品牌却统领着全世界碳酸饮料市场。英国90%以上的茶集中在“立顿”上,印度、斯里兰卡60%-70%的茶都集中在几个品牌上。茶是世界三大天然饮品之一,但中国茶、福建茶产业没有哪个企业独有的品牌能占10%以上的市场。福建茶中不管是铁观音、大红袍、正山小种、坦洋工夫,还是金骏眉、银骏眉、矮脚乌龙等都不是品牌。因此,福建茶高达上百个品种何以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打造叫的响的品牌,还需很长的路。福建茶塑造新品牌之路才刚刚开启,但国际重大活动给福建茶塑造国际新品牌提供了方向与平台。

2.1.5 福建茶产业新时代新征程

很多喝福建茶的人,不知道“御茶园”在福建的武夷。很多做福建茶产业的人,不知道“御茶堂”在福建的建瓯。英国、印度等一批又一批世界茶商都来“武夷大红袍’寻根问祖。日本茶道、台湾冻顶乌龙等世界名茶都来“建州·北苑贡茶”、“百年矮脚乌龙”认祖归宗[8]。福建茶既是中国茶之祖,又是世界茶之源。福建茶也是中国茶之魂,更是世界茶大使。如今,APEC会议、G20峰会、金砖会议等国际重大活动上“喝福建茶”是一种时尚。未来,“只卖福建茶”是一种国际茶业界的风向标。

2.2 福建茶产业的两大新机遇

2.2.1 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新平台为福建茶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思想、新的机制

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新定位,为福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福建茶产业更易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与越南,斯里兰卡,印度茶产业对接结合,创建福建世界茶叶贸易与金融中心,促进福建茶产业从总量优势上升到技术、品牌、文化优势,实现福建茶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福建茶产业总体经济效益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早在1676年,英国就在厦门设立专门采购茶叶的商馆[9]。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办,不论对于厦门这个城市还是福建的茶产业而言,都迎来了出品福建茶与国际重大活动相结合的“新产品”的大契机。这个“新产品”是什么?需要政府、需要企业多方合作借脑进一步研究探索。

2.2.2 万里茶道为福建茶产业提供新的使命与新的功能

17世纪末,在世界最大欧亚大陆上兴起茶路,南起中国福建武夷下梅,中转内蒙二连浩特,通往蒙古买卖城,北抵终点俄罗斯恰克图,途经三国、九省(区)二十多座城市、上百个小城镇,自始至终洋溢着茶主题的商贸融合与文化繁荣,燃烧着政商合一的企业家精神。万里茶路像丝绸之路一样,从清到民国初200多年里,运往俄国超过25万吨茶叶,价值至少100万两黄金,是三大国际商贸通道之一(仅次于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俄、蒙官商联合打造的国际茶贸易中心;万里茶路沿途串起数十个重要商业城镇,并通过次商道辐射所在省(区)、所在国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增长和民族文化繁荣。武夷山作为世界茶叶发源地,或可成为未来的世界茶会客厅、国际茶文化中心。万里茶道真正不在“路”上,而在于集市贸易、在于文化交流。晋商、闽商可联手打造世界茶最大商邦、“万里茶路银行”,中、俄、蒙三国、九省、二十城、百城镇“联起来”,坚持中国式帕累托改善,重构万里茶路城镇带。这是中国政府加快对外开放,促进中、俄、蒙三国沿线城市友好合作、文化交流、经贸发展的意义所在,这也是内蒙古、福建各省联手沿线各大茶城市重启万里茶路,重拾中俄蒙茶城镇合作联盟的价值所在。

3 福建茶产业新时代的新策略

3.1 培育行业巨头——扶持一个国际茶上市企业

金砖会议厦门会晤,揭开了金砖国家和新兴国家新的金色十年,也揭开了福建茶引领世界茶文化新的十年大发展。福建茶产业本身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只是现阶段缺乏大型的能够抵御市场风险,具有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文化优势,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大型茶叶企业。对于福建茶产业发展而言,加大扶持茶叶龙头企业的扶持也是必不可少的任务。扶持什么样的国际茶上市企业?需要挑选。福建茶区茶企业应凭借自身的资源、产业、政策优势,结合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福建茶品牌,逐步形成中国茶叶品牌,为我国茶产业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也能够提升茶产业在海上丝绸产业链中的价值,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注入产业活力。

3.2 采用金融+文化——组建一支茶产业国际合作投资基金

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国家自贸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和雄厚的民间资本,但在金融创新方面需要更为突出的作为。基于海上丝绸之路金融创新的视角,通过设立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茶产业基金,运用金融方式支持福建茶产业转型升级。福建发起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茶产业基金不但对福建茶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也是金融创新的方式,更是吸收国际高端商品资本证券化运营经验,借鉴英国经营高端商品资本市场做法,创新以福建茶为核心的“茶产业+金融+文化”的创新模式,使得“福建茶+”机制为福建茶和中国茶的转型升级更标准化,国际化。

3.3 拥有国际话语权——建立茶叶世界贸易中心

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发展将给沿海城市,特别是福建提供重要机遇,厦门金砖会晤提供全新契机。作为茶叶出口量前两位的肯尼亚、印度两国,目前还没有经济实力建立世界级的茶贸易金融平台。所以,历史把机遇留给了福建,在产品、人才、资金、国家声誉的支撑下,福建可以建立世界茶叶贸易中心,落地相关金融牌照,建立茶叶的技术标准,掌握世界茶叶的定价权,控制世界茶叶的销售网络和渠道,把茶叶转化为福建的新优势竞争力,使得茶产业成为城市发展高端产品、服务、文化的重要支撑。

3.4 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打造茶文化旅游总部小镇

3.5 培养茶丝路文化使者——与高校联合培养国际重大活动人才

政府在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同时,懂外语、会泡茶、做生意的高端国际活动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政府和茶产业相关学校学院产学研合作成立“国际茶创新创业学院”,扶持培养专门的策划服务国际重大活动茶叶文化展示、茶产品销售的“茶丝路文化使者”志愿者,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输送培养国际商务新型人才,为茶叶营销提供人才保障,同时也是对外展示茶文化的窗口。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茶叶消费模式,让茶能够真正高贵而且成为人人愿意享有和拥有的物品,并通过茶文化使者,链接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和金砖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把福建茶的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把福建茶的市场机制建设在世界各国大城市。

3.6 常态化茶国际重大活动——建立福建茶主导的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平台

国际茶叶论坛与峰会为茶产业行业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一个行业信息共享的平台,一个能够平等对话并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中国茶产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会展经济空前繁荣。根据中国茶叶市场报告统计,最早的有贵州石阡茶博会、浙江义乌茶业博览会,已经形成规模、连续举办的如广州茶博会、国际茶业大会(杭州)、武夷山茶博会、济南茶博会、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香港茶博会等。福建茶参与和引领国际重大活动,有利于搭建起更高更大的茶产业发展平台。同时,还需从国际层面引入国际经济组织,做大做强国际重大活动,持久做出国际品牌,探索研究“围场式商业运作模式”,为福建省茶产业以及中国茶的金融产品化提供转型的契机。

4 结束语

优秀的中华文化要与世界分享,仅有孔子学院是不够的。茶是世界三大天然饮料之一,也是唯一赢得过世界认可的国际文化和饮品。茶是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大使,也是世界先进文化与中华文化和谐共生的大使。未来,茶还将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将发挥不可或缺的影响作用。福建茶产业的转型升级非一朝一夕,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金砖会议厦门会晤给福建茶产业带来了大契机与大机缘。在后金砖时代,可趁势而上,加快抢建“茶叶国际贸易中心”与成立“茶产业投资基金”等国际经济和金融资本创新步伐。只有通过在常态化国际重大活动中孵化和转化,坚持发展特色产业为目标,坚持金融在茶产业领域的创新,结合新时代赋予的新机遇,福建茶产业才能真正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才能使福建茶产业进入茶科技、茶旅游、茶文化、茶经济综合立体式的大融合、大发展、大繁荣阶段。

后金砖时代,福建茶产业发展动力十足,再次扬帆起航引领中国茶走向世界新时代。

[1]刘姝滢.从武夷山到大吉岭:中国茶的序章[J].三联生活周刊,2017(18):66-91.

[2]张磊,杨如兴,尤志明.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中国茶叶,2009(5):23-24.

[3]高峰.福建省茶产业“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2016(3):13-18.

[4]谢芬,杨江帆.构建闽北武夷生态茶产业经济圈[J].茶叶科学技术,2009(1):40-44.

[5]陈清福.闽茶发展战略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0):144-146.

[6]陈晓雪.福建茶企寻路中国茶“走出去”[N],国际先驱导报,2016-04-20.

[7]颖子.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在喝茶不喝茶还是中国人吗[EB/OL].2015年12月04日.

[8]陈清福.泡好茶是一种清福[N].东南快报,2010年8月27日.

[9]付星洁,戴文仪,仇慧敏,沈卉卉.海上茶路对英国社会的影响探析———以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为例[J].中国市场,2016(46):185-187.

陈秋心(1992-),女,福建福州人,英国萨里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活动策划管理。李 婷(1985-),女,福建莆田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

金砖国家会晤和一带一路及万里茶道等国际重大活动,通过精准定位茶产业市场,打造茶文化旅游总部小镇,并非仅是全省28个特色小镇之一,而是重新定位真正富有福建特色的国际茶文化旅游总部小镇。让茶文化产业成为福建有特色的第三产业,可以发展茶文化产业,将茶道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利用福建丰富的历史、人文、社会以及自然资源,以茶文化为媒,把福建人民的习俗、礼仪、智慧与青山秀水、名胜风光展示给世人,让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让外国朋友,通过福建的茶叶、茶事、茶俗、茶趣,了解中国,了解福建,既弘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又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进步[6]。未来十年,中国很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国家,世界最大的出、入境旅游人口国家,世界最大进出口贸易国家,福建茶产业应站在历史机遇和战略的高度,结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安溪、闽北、武夷山等地筹建世界级的生态茶园,集生产、加工、消费、观光为一体,形成茶叶、自然风光、文化精品观光路线,可以发展低空与陆路、水路旅游服务,打造世界级的茶文化旅游品牌。

猜你喜欢

福建茶文化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茶文化的“办案经”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艺术战“疫”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