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茶山号子”的演唱特点分析
2018-01-19程燕
程 燕
(西华大学,四川成都 610039)
湖南“茶山号子”的演唱特点分析
程 燕
(西华大学,四川成都 610039)
我国湖南湘西地区民族众多,再加上山地、人民性格等因素,因此湘西一带的民歌尤其是山歌尤为出名。在湘西众多的民歌种类当中,“茶山号子”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歌曲类型。从其形成源头看,既有当地汉族文化的作用,更渗透了大量湘西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和民族性格。从其形成背景来看,湖南“茶山号子”是古代湘西人民在冬天上山挖茶山时,为了舒缓身心、驱赶疲劳、提振士气、统一动作、增强效率而逐渐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浓郁地域色彩和民族特点的高腔演唱形式。其在众多方面都与其它地区的山歌有着明显的区别。可以说,湖南“茶山号子”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就从茶山号子的形成发展历史以及其演唱特点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湖南“茶山号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
湖南;茶山号子;演唱特点;文化遗产
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并且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其与歌曲的融合是茶文化最典型的外延之一。不同地区、民族的茶文化类型,在演唱形式上也有着各不相同的风格。而湖南“茶山号子”形成于多山且多民族的湖南湘西地区,因为独特的社会人文背景,茶山号子所展现出来的语言特点和腔调特征,是我国茶文化歌曲内容中不容忽视的一朵奇葩。其以茶为内核,以劳动为载体,通过高亢的腔调和激昂优美的旋律,向人们展示了千百年来湖南湘西人的爱情观、道德观,还包含了劳动技能的传授、民间传说的传承等,可以说其与湘西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1 湖南“茶山号子”的起源及其代表性作品
纵观我国众多与茶有关的民歌、山歌,大多都是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譬如说,形成于明清两代的赣南采茶歌,就是当地采茶女在采茶中为了缓解疲劳、鼓舞干劲而创造出来的,湖南“茶山号子”同样如此。但是其形成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湖南,尤其是湘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当地不同民族在文化上不断融合碰撞,形成了十分深厚的社会人文内涵。从地形上看,湖南一带山多水多,很多村落和城镇都是依山而建,当地人民也是靠水而居。而当地的山势大多平缓,且多为丘陵。这种特殊的地理地貌十分种植茶树。而当地也有着十分悠久的种茶历史。茶山号子也恰恰源自于当地群众挖茶山的劳动之中。
据考证,茶山号子大概形成于清代中叶,距今大概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彼时,湘西人种植和经营大片大片的油茶林,他们在初夏和秋季耕作稻田,而到了冬天则集体挖茶山。挖茶山一是繁重而枯燥,需要大家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二是当地有着拜神的传统以及豪放的民族性格,因此在挖茶山的过程中,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敲鼓喊号的形式。这一方面能够提振士气、凝聚精神,驱赶人们的疲劳。另一方面,这一敲鼓喊号的过程包含了祭拜山神、土地神的环节,符合当地人祈求平安和丰收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因此,茶山号子很快就流行开来,在清朝中叶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成熟。
由于较为封闭的地形地貌和自成一体的地域文化,因此茶山号子形成后,一直盛行于湖南湘西地区,很少被外人所知,颇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茶山号子才被相关部门发掘和整理出来,从山间地头走向了湖南省和全国的各个舞台上,一经亮相便震撼观众,先后获得地区、省以及全国的多个荣誉。在2006年,湖南茶山号子入选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2008年,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再来看看茶山号子的代表性歌曲。从历史和现实看,茶山号子形成和发展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经历了清朝中叶、晚清、近代和现代的漫长历史时期,因此茶山号子在不同时代所诞生的歌曲尽管同属于一个艺术门类,但是其在内容、风格、感情上,却因为时代、社会变迁等因素,展现出不尽相同的艺术形式。以茶山号子最古老的曲目《哇哇歌》为例,其没有歌词,整首曲子全部在用“哇哇”演唱,这充分展现出茶山号子源自于古代人民劳动的特点。“哇哇”的声音,极具爆发力和震撼力,尤其是大家齐声高呼时,更是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可以说,《哇哇歌》的“哇哇腔”,奠定了茶山号子的基本腔调和歌词内容。以后的茶山号子尽管在歌词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几乎每一首曲目都会融入“哇哇”腔,这已经成为茶山号子的一个显著特征。以茶山号子另一首传统曲目《早晨来》为例,其在歌词上得到了扩充,但是却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哇哇”腔,能够让人感受到当年茶农挖茶山的勤劳与勇敢。另外,这首曲目在刚劲之余,还融入了些许柔情,让茶山号子的艺术表现力更加立体和饱满,扩展了号子歌的演唱方式和演唱音域。
在新的历史时期,茶山号子在延续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涌现出大量的新曲目。比如说《瑶家人民心向党》,就以传统的茶山号子为载体,通过融入爱国、爱党等内容的歌词,为茶山号子平添了许多时代气息,让传统的民间艺术拥有了更好的精神凝聚力和感召力。这对于团结湘西地区各少数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围绕在党周围,团结一心开拓新的事业有着很好的意义。
2 湖南“茶山号子”的词曲特点
由于特殊的人文背景和形成发展土壤,湖南“茶山号子”在词曲上有很多的独特风格。首先来看其在唱词与语言上的特点。茶山号子的传统唱词基本为劳动人民所创造,因此比较自由和随意,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当地人民的性格、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基本上都在表达古代湘西地区底层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一方面,茶山号子的歌词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一首曲目就是一个故事,或是与劳动有关,或是与生活有关,其风格也丰富多样,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深沉委婉,有的则高亢刚劲。另一方面,茶山号子也有大量与爱情有关的歌词,朴实而不失生动、奔放又不失委婉、热烈又不失阴柔,能够充分展现湘西年轻男女的爱情观、婚姻观。
因为茶山号子全部由当地方言所演唱,而无论是当地民族语言还是汉语方言,都具有吐字快、发音干脆的特点,因此茶山号子的歌词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从歌词中看,一般都是先写一个具有爆破音特点的字,然后紧接着开始一句较长的歌词,之后迅速收起,再加入茶山号子传统的“哇哇”音。因此其歌词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较为随性洒脱。
在旋律和曲调上,湖南茶山号子也有其独特的风格。茶山号子的旋律跟其起源于劳动场面有很大的关系。分析很多茶山号子曲目旋律后我们可以发现,茶山号子的旋律普遍为三音列和四音列,朗朗上口并且跟劳动的节奏很是相似。在音域上,茶山号子多为十度左右,但是其音区却很高,偶尔还会有微升音的现象。可以说,受制于劳动的制约,茶山号子的旋律较为质朴而具有规律性,尽管易于传播和演唱,但是这也限制了其拥有更多的旋律表现,很难采取更多的丰富音乐素材。
湖南“茶山号子”在词曲风格上还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那就是其充斥着大量的衬字,如上文所说的“哇哇”音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这些衬字不具有实际的意义,与歌词所表达的意思基本没有关系,但是这些衬字却能更好地衬托演唱者的情绪和曲目的表现力。因此,茶山号子的衬字所起的作用,基本可以归纳为“以衬应和”、“以衬助兴”、“以衬传情”这三类。茶山号子衬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长短不一,可长可短,可以根据歌词来进行修改。有的茶山号子只有基本的旋律而没有固定的歌词,因此衬字的作用就更加凸显。演唱者在用这些号子曲进行即兴创作时,会加入大量的衬字,一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绪,二是可以利用演唱衬字的时间进行歌词上的创作和思考。
3 湖南“茶山号子”的演唱特点
在演唱风格上,茶山号子同样有其独特的特点。
3.1 湖南“茶山号子”多运用滑音和甩腔
从现实看,我国很多民歌也大量采用滑音和甩腔,但是茶山号子在运用这两种技艺时却多在起句或者是在演唱高音之前。因此茶山号子的演唱者在表演时,会先把气提起,随后很快将声带放开,以此来更好地进行滑音演唱。
在滑音开始时,演唱者会张开喉咙,这样就能增加其鼻腔的空间,使其与咽喉更好地进行共鸣。之后,演唱者再利用行腔,把音调甩上去。从听觉效果看,这种演唱方式跟假音有几分类似,但是其又不是真正的假音,尽管演唱者并没有用采用真音,但是却使用了很多真音点位,这与其它歌曲形式的假音有着很大的区别。应该说,茶山号子在滑音上的这种演唱技巧和表现方式,能够让演唱者在很短的时间里打开共鸣腔,为接下来的高音部分打下很好的基础。另外,茶山号子在很多句子末端会采用下滑音进行结尾,这就好比一个“蹲下”,可以让演唱者更好地蓄力,为下面的长句演唱提供更多的发力及时间准备。同时这种滑音的运用,也能够让歌曲更有变化性,让旋律更加起伏跌宕,艺术感染力更强。
3.2 湖南“茶山号子”还会运用大量的高腔,这是其最为显著的演唱特色之一
茶山号子之所以会有大量的高腔,跟湖南湘西地区山多水多的地形地貌有很大关系。当地本来就多山和河流,再加上古代时候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不发达,就让一条河流两侧或是两座相对而立的山上的人们在沟通上较为不便,想要交流还得绕很远的路才行。因此,当地人在劳动中,一旦发现河对边或是另一座山上的人时,往往都会用假声朝其进行“喊歌”。通过假声来提升腔调,并拉长声调。如此,便使得真假音发音的部位中间产生一种“管道”效应,让声音从中传输出去,再加上演唱者在进行高音表演时,还会用腰腹部以及喉咙处的张力及弹性来增加高音的后劲,这样一来就使声音能够传得更远、更高,可以让河对边或是山对边的人听清楚。长期以往,便产生了高腔这一茶山号子的独特风格。
3.3 湖南“茶山号子”在演唱时具有“移情”的心理特点
从专业角度看,“移情”指的是演唱者会把自己的经历、情感融入到歌曲所要传达的情绪当中,用自己的真实情感烘托出作品更加浓郁的氛围,让演唱者与歌曲在情绪上完美结合,带给听众更多美的享受。而茶山号子源自于人们的真实劳动生活,凝结着人们的喜怒哀乐。而茶山号子的演唱者往往都是当地人,他们或是直接参与了挖茶山的劳动,或是见证了这一劳动过程的艰辛和不易,因此茶山号子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会带入大量的个人情感,这就使得茶山号子这种艺术形式真实生动而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3.4 茶山号子在演唱形态上具有自由随性的特点
在演唱地点和时间上,茶山号子没有什么严格规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演唱。在演唱形式上同样如此,可以一人独唱,也可以两人对唱或是多人合唱,而不同的演唱人数也会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当一人独唱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声音特点和情感经历,对茶山号子的旋律、腔调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变化,使其更富个性。当两人对唱时,则要注重和谐统一,第一个演唱者的腔调、情感会决定整首曲目的风格,第二个演唱者必须要保持相同的音调和情感,不能再随意发挥。而茶山号子的多人合唱同样具有特色,与其它歌曲形式的合唱不同,茶山号子的合唱时递进式的,也就是说是一人先领唱,然后其它人挨个跟进,“你方唱罢我登场”,很少会有和声。由于不同演唱者的腔调、声音的不同,因此茶山号子的合唱方式更有艺术感召力,对听众的冲击力也更加强烈。
4 新时代“茶山号子”的传承思路
4.1 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多从其它艺术形式尤其是民歌类演唱形式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创新茶山号子的演唱技巧和演唱方式
茶山号子尽管极具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格,但是由于其地域文化较为封闭,因此茶山号子在发展中与其它演唱形式没有很好地交流,就让其在形态上较为单一。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传承中,就要立足自身特色,从赣南采茶歌、云南民歌、广西山歌等与其相似的歌曲类型中学习借鉴有助于茶山号子发展的内容和形式,让茶山号子这种古老的艺术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4.2 要注重将更多的时代元素融入到茶山号子当中
古语有言:“时变法亦变”,艺术的发展同样如此。唯有结合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让传统艺术拥有更多的时代感,方能受到年青一代的青睐和喜爱,做到长盛不衰。在未来的发展中,茶山号子就要根据年轻群体的喜好,在歌词上融入一些当下的流行元素,如网络流行语、社会热点话题等。在曲调上也要做出适当修改,融入一些流行音乐的技巧和旋律,使号子更富吸引力。在旋律上也要更加明快而舒朗,以便于让更多地区的人接受和喜爱。当然,上述内容的修改必须要把握一个“度”字,要结合茶山号子的独特风格进行适当调整,不能破坏茶山号子的传统特色,在保持其独特韵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完善,如此才能让茶山号子在新的时代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1]于国良.“茶山号子”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建议[J].大众文艺,2014(7):4-5.
[2]米瑞玲.辰溪“茶山号子”及其演唱特点[J].中国音乐,2005(3):156-158.
[3]王晓云.声乐心理学中的“移情”心理探究——以湖南“茶山号子”的演唱心理特点研究为例[J].大众文艺,2014(14):79-80.
[4]李婷.湖南民歌的音乐特色及其演唱研究 [D].湖南科技大学,2015.
[5]吴海清.湖南怀化辰溪茶山号子浅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5):51+57.
程 燕(1986-),女,湖南华容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