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葡萄球菌病防治
2018-01-19张精海山东省邹平县畜牧兽医局256200
张精海 (山东省邹平县畜牧兽医局 256200)
鸭葡萄球菌病的病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引起鸭发生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的主要病原,对养鸭业威胁性很大,也是困扰养殖户的一类疾病,如能在养殖生产中有效防治,可以大大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 病原学
属于革兰氏阳性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既无法运动也不形成芽胞,易存活,可在普通培养基上大量繁殖并产生多种毒素和酶,致病力较强。一般情况下对甲醛有着较强的敏感性,对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青霉素等也比较敏感,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时要防止抗药性的发生。
2 流行情况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鸭体表皮肤广泛存在,其在自然界中非常容易存活。在养殖生产中,如果发生免疫注射消毒不彻底、异物刺伤、吸血昆虫叮咬等情况造成鸭体表损伤和粘膜损伤,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该病的发生概率。一旦种蛋受到病原菌的污染,孵化中会发生胚胎死亡或初生鸭脐炎的情况,在雏鸭阶段造成一定的死亡率。
3 疾病的表现类型
鸭葡萄球菌病的表现类型主要有关节型、内脏型、脐炎型和皮肤型,下面将分别介绍。
3.1 关节型
鸭或种鸭感染葡萄球菌病后,常发生病变的部位在趾关节和跗关节,主要表现为腱鞘肿胀,患病早期呈现局部发热、发软、疼痛、跛行的状态、患鸭反感来回运动,病程延长发生肿胀处发硬的情况。剖检可见关节囊内有炎性渗出物或干酪样坏死性物质。
3.2 内脏型
内脏型是成年种鸭患病后的常见类型,通常临床上没有明显的变化,此时的患鸭呈现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的状态,有时可见鸭腹部下垂,俗称 “水档”。以败血症发生死亡。剖检可见腹水增多,腹膜炎,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肿胀,质地发硬,有黄白色小坏死灶,泄殖腔黏膜有时见有坏死和溃疡[1]。
3.3 脐炎型
脐炎型在1周龄以内的雏鸭中多见,尤其是1~3日龄的雏鸭,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弱小、怕冷、眼半闭、翅张开、腹部臌大、脐部肿胀坏死,常呈急性败血症经过,发病率高,死亡严重,剖检可见脐炎和卵黄吸收不全。且卵黄呈稀薄水样[2]。
3.4 皮肤型
皮肤型在3~10周龄的鸭群中常见。皮肤损伤造成局部感染是主要诱因,引起局部坏死性炎症,形成化脓创。剖检可见坏死性病灶,出血性胶样浸润。
4 防治措施
4.1 提高饲养与管理水平
在养殖期实行全进全出式,并严格按照卫生防疫要求做好日常的消毒管理工作。给予鸭群营养价值丰富、安全的饲料,注重饮水卫生清洁,禁止饲喂霉变饲料,保证饲料生产、贮存的安全性;严格控制鸭群的饲养密度,合理安排养殖空间。注重鸭舍内的日常卫生清扫与消毒工作。制定消毒计划,定期对环境、栏舍、用具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3],以达到降低环境中的含菌量的目的。要及时清扫地面或网架的粪便,保持其清洁卫生。百毒杀、火碱等可作为有效消毒药对全场、鸭舍进行每日的彻底消毒。
4.2 免疫接种与减少应激
免疫注射是提高鸭群免疫力的重要途径,在免疫注射时一定要搞好消毒,以免造成注射部位葡萄球菌的趁机而入,同时,要尽量减少鸭群的应激作用,以免降低抵抗力带来疾病入侵。
4.3 及时治疗
在养殖生产中,一旦发现鸭群感染此病,准确及时的做出诊断对控制病情十分重要,由于葡萄球菌特别容易产生耐药菌株,所以需要要做药敏实验,根据显示的结果合理选择杀菌力最强的药物进行现场治疗用药,同时仍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药物的交替使用,严格按照药物使用疗程进行必要的投药,确保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
4.4 病死鸡及粪便的处理
如果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死鸭,千万不能将病死鸭随意丢弃或贩卖病死鸭,因为这样不仅会将病原菌带到其他地方,还会违法相关法律法规,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正确的做法是将病死鸭及其粪便垫草等妥善地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菌二次污染环境。
5 小结
鸭葡萄球菌病是养鸭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必须在养殖生产中加以防治,做好日常消毒,注重提升鸭群抗病力,减少应激,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本地区养鸭业的更好的发展。
[1]崔秀霞.鸭葡萄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水禽世界,2015(5):35-36.
[2]胡兴芳,王世铭,张伯卫,等.樱桃谷种鸭葡萄球菌病的防治[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1(1):77.
[3]马战涛.鸭葡萄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0,6(1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