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效果

2018-01-19刘鹏程闫颜安俊凤盖郁博王磊王锡刚丁希正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2期
关键词:利多卡因室性胺碘酮

刘鹏程 闫颜 安俊凤 盖郁博 王磊 王锡刚 丁希正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心肌因持续性缺血, 而致部分心肌组织缺血坏死。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后, 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 心功能不全, 严重者会出现心源性猝死。利多卡因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线药物, 取得一定效果。但循证医学的发展, 利多卡因应用则会致心律失常、心率衰竭等并发症, 并未降低患者病死率。胺碘酮是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半衰期长, 负性肌力轻微, 对心律失常有显著抑制作用。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时, 有关于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要求规范, 应首选胺碘酮静脉注射, 以此起到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本文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治疗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6例, 患者经心电图、症状、体征、心肌酶、心脏超声等诊断, 均为急性心肌梗死;经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 确定合并为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半年内未使用过胺碘酮及利多卡因;患者无相关药物禁忌证;患者未接受静脉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参与研究时, 先签署了实验知情书;排除不宜继续研究或转为其他治疗者;患者认知功能、精神功能正常;未合并严重身体缺陷及免疫系统疾病。将患者采取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8例。对照组患者男31例, 女17例;年龄40~76岁, 平均年龄(52.71±8.43)岁。观察组患者男30例,女18例;年龄40~75岁, 平均年龄(52.57±8.5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利多卡因治疗。先对患者行利多卡因(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3022313)50~100 mg静脉推注, 随后以1~4 mg/min速度静脉滴注, 若症状未改善, 再次取利多卡因50 mg在30 min内静脉推注完成, 之后以1~2 mg/min利多卡因静脉滴注维持, 患者1 h内利多卡因剂量≤300 mg, 24 h内用量≤1200 mg, 持续用药48~72 h。若患者用药6 h效果不显著, 应使用胺碘酮治疗。

1.2.2 观察组 患者接受胺碘酮(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国药准字J20070056)治疗。胺碘酮150~30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 在15 min内静脉注入。随后以1.0~1.5 mg/min速度静脉滴注维持, 密切注意病情。若患者病情好转, 调整胺碘酮剂量, 维持在0.50~0.75 mg/min速度静脉滴注。当患者偶发室性早搏时, 停止静脉给药, 取胺碘酮200 mg口服, 3次/d;用药7 d后, 改为2次/d, 200 mg/次, 连续用药14 d, 改为1次/d口服, 200 mg/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心电图变化、PR间期、QRS波间期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观察患者治疗24 h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患者室性早搏次数降低>90%,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对室性早搏消失;有效:患者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对室性早搏降低>80%, 室性早搏降低50%~90%;无效:患者室性早搏降低<50%,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对室性早搏降低<8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显效32例, 有效14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患者显效16例,有效21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77.08%。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07,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 h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为(785.42±95.63)次,对照组为(1158.48±148.49)次,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34,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QRS波间期(21.46±4.52)ms, PR间期(191.50±18.43)ms, 对照组患者QRS波间期(31.42±4.58)ms, PR间期(174.42±12.70)ms,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24、5.287, 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事件, 对照组出现2例恶心呕吐, 观察组出现1例甲状腺功能低下, 两组患者经剂量调整后均有所恢复,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4, 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 属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病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迅速, 具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室性心律失常来自于室性心律紊乱, 是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 多见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表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者, 病情严重, 发病率高, 致死率高, 对其治疗, 应及时终止室性心律失常, 缓解患者病症。

利多卡因是既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其效果经研究得以肯定。而随着利多卡因的应用不断加深, 范围不断加大, 对利多卡因的研究也深入发现,利多卡因虽然能缓解患者病症, 但利多卡因会造成潜在性心律失常或即时性心律失常, 影响患者治疗效果[2-4]。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仅为77.08%。说明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欠佳。

胺碘酮是目前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胺碘酮静脉注射是其首选药物。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具高效抗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肌组织萎缩、纤维化, 致心肌传导性不齐, 心肌传导障碍, 具较高风险性, 治疗难度增加。胺碘酮属于多通道阻滞药物, 通过对钠通道、钾通道及L型钙通道阻断, 以此延长心肌组织动作电位, 改善患者心功能[3-6]。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患者治疗后24 h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 PR间期高于对照组,QRS波间期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胺碘酮的治疗, 能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改善心功能。

由于胺碘酮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电生理学较为复杂, 对不同心律失常类型、用药方法及用药剂量均有不同要求, 且国内外对胺碘酮的剂量也并未同一, 而静脉注射胺碘酮, 已有指南指出。一般认为胺碘酮静脉注射时间不宜太长,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 若病情有所改善, 应及时调整剂量。胺碘酮作用复杂多样, 也会引起不同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只需适当调整剂量, 均能缓解患者病症。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低下是一直是胺碘酮常见不良反应, 通常每200 毫克胺碘酮, 在代谢过程中则会有6 mg碘产生, 人体无法将所产生的碘完全代谢, 碘含量增多, 进而影响甲状腺功能障碍[7,8]。而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不良反应轻微, 在停药后,患者甲状腺功能有所恢复。

总之,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显著, 未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 临床价值高。在胺碘酮临床治疗期间, 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确定胺碘酮用药剂量、途径及方法, 以此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利多卡因室性胺碘酮
利多卡因通过miR-146b-5p调控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冠心病心律不齐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观察
利多卡因抑制ERK信号通路激活降低甲状腺癌细胞TPC-1的增殖能力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基于模糊理论的利多卡因凝胶在老年患者导尿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