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篮小卖”到“飞向全国”
——余杭区三产融合助力塘栖枇杷产业振兴
2018-01-19王朝丽施鸿鑫
文/王朝丽,施鸿鑫,何 娟,戴 杨
作者单位: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州,311100);2.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农业局
【导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我国四大枇杷主产地之一,通过栽培技术创新、培植电商理念、加强物流合作、延长产业链条、打造枇杷盛会等举措,塘栖枇杷由街头提篮小卖进而飞向全国,走出了一条产村融合的乡村振兴道路。塘栖枇杷的成功经验,也是传统产业振兴的典范,值得业界思考与借鉴。
“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是我国四大枇杷主产地之一,至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塘栖枇杷始于隋,繁盛于唐,极盛于明末清初。近几年来,余杭区坚持产业为基、创新为翼、民生为本、发展为要,聚力三产融合助推塘栖枇杷产业振兴,在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栽培技术创新推广的同时,着力构建业态丰富、功能多样、链条完整、联结紧密的塘栖枇杷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2018年,塘栖枇杷总产量4 475 t,实现产值9 082万元。
一、技术创新,塘栖枇杷更加甜美
一是开展优选优育。多年来,持续鼓励农技人员在白沙枇杷较为集中的塘栖镇、仁和街道等主产地开展大面积田间选种工作,严格鉴选符合目标的优株进行挂牌保护,纳入塘栖枇杷良种母本树,作为种苗培育优选接穗,确保枇杷生产优质高效。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外枇杷良种资源,开展杂交育种研究。目前,浙江省枇杷种质资源圃枇杷种质资源已达46份,部分优选(杂交)品系已纳入浙江省枇杷“十三五”育种项目。
二是创新栽培技术。积极强化与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大学的技术合作,针对塘栖枇杷生物学特性和生产实际,开展延花提质、强树促花增产、设施促控栽培、施用枇杷专用配方肥等栽培技术创新,在枇杷主产区开展新技术、新肥料推广,为培育和出产优质塘栖枇杷提供科技支撑。到2018年,塘栖枇杷种植总面积达0.12万hm2,成为了当地农业主导产业。
三是提升品牌实力。以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为契机,强化塘栖枇杷行业协会行业管理,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监管”的管理模式,促进塘栖枇杷分等分级,实现优质优价。同时做好宣传营销,让“塘栖枇杷”更有辨识度,先后成为浙江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塘栖枇杷”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二、产业融合,塘栖枇杷“飞向全国”
一是培植电商理念。立足“营销枇杷、服务果农、拓宽渠道、增产增收”目标,通过开展塘栖枇杷专题电商培训,在主产区建设电商销售一体化服务中心等举措,有效发挥家庭农场、合作组织、枇杷经纪人的带头示范作用。2018年以来,全区已举办塘栖枇杷专题电商培训8期,累计培训2 678人次,培养储备了一大批塘栖枇杷电商销售人才。
二是突破运输瓶颈。枇杷肉质细嫩柔软,呈溶质,难以贮运。针对枇杷运输过程中易损伤的特性,农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乡镇协同联合物流公司,积极创新采用保鲜降损的网套包装、全程可控的监控系统、优转优派的运输流程和产地直采式的运作模式,将一盒盒色泽鲜艳、肉质细嫩、汁多味鲜的枇杷果实第一时间送到消费者手中,确保塘栖枇杷“才下枝头、便上舌头”的鲜美体验,让消费者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舌尖上的枇杷盛宴。
三是加强物流合作。积极引入顺丰速运、邮政EMS等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构建塘栖枇杷销售市场流通体系和特色销售基地,加快枇杷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为助力塘栖枇杷电商销售,顺丰速运在余杭召开 “2018中国(杭州)塘栖枇杷行业解决方案发布会”,增设34个临时网点、投入35辆运输车辆、增配360名“顺丰小哥”,实现同城4小时到家,全国219个城市次日达。塘栖枇杷搭上“电商顺丰车”,销售半径覆盖全国,甚至实现跨境销售。2018年,塘栖枇杷线上销售快递单量突破12万单,销售额达2 552万元,取得了爆发式增长。
三、农旅结合,美丽产业插上翅膀
一是延长产业链条。强化产业扶持力度,助推企业深挖枇杷食用、药用和养身等价值,陆续开发了枇杷花、枇杷果、枇杷酒、枇杷糕点、枇杷蜂蜜、枇杷酵素等新产品,不断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价值链,拓展发展新空间,促使塘栖枇杷在乡村振兴中释放更多“红利”。
二是打造枇杷盛会。“以节为媒”开启营销新模式,带动枇杷产业大发展。连续举办20年的“中国塘栖枇杷节”已成为杭嘉湖地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地方性节庆活动,5月到塘栖采枇杷、游古镇、尝美食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新风尚。今年枇杷节期间,游客人数达85.4万人次,实现收入15 215.4万元。
三是推进产村结合。将枇杷产业与美丽乡村、水乡古镇、超山梅海、丁山湿地等优势资源串珠成线,建设滨水步道与山林步道为特色的“塘超小径”,沿线拓展民俗体验、文创互动、健身休闲、特色美食、非遗展示等项目,走出了一条产村融合的乡村振兴道路,成为一张名副其实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