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地区西医学习中医运动概览

2018-01-19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西学老中医西医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王 琼 张 生1

西医学习中医运动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医药卫生领域,面临的是严重缺医少药的局面。为了改变旧中国医药卫生落后的面貌,快速建立新中国的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迅速扑灭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在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审时度势,迅速及时地着手制定了卫生工作方针与政策。当时我国中医行业情况比较复杂,全国约有中医数十万人,大多数无开业执照[1]。此外,中医受教育的水平普遍低下,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从1954年开始,逐步推出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如进行中医师登记审查、举行中医师考试、组织中医进修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使中医得到规范,但也带来了很严重的后果,如新的中医医生不再产生,原有的中医医生要接受学术改造并遭大量淘汰等,这实际上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数以十万计中医从业人员的生计和中医学术的发展。因此,中医界一度陷入了极大的混乱。不少中医业者被迫弃医,有的从此失去生活依靠,使其大失所望,对党的方针政策产生了怀疑,甚至对人民政府也失去了信心。一时间“中医落后,不科学,不学西医要受社会淘汰”;“中医都老了,十年就可以断种”;“卫生部是西医当权,对中医进行专政”;“人民政府要消灭中医”等各种悲观、极端的想法困扰着中医从业人员。中医界有人讥称,解放后一度迎来的“中医的春天”消失了[2]。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党和人民政府在群众中的崇高地位,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重视。1954年6月,毛泽东提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具体办法:“……及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各医院要有计划地请中医来院看病和会诊,允许住院病人用中药,……我国的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为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是我们的罪过,中医书籍应当整理,编出一套系统的中医医书来……”1954年7月,毛泽东进一步指示:“……今后最重要的首先是西医学中医,而不是中医学西医。……西医学中医是光荣的,因为经过学习、教育、提高,就可以把中西医界限取消,成为中国统一的医学,以贡献于世界。”[3]

毛泽东作出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的指示后,卫生部给予了高度重视。除了废止有违中医政策的一系列条例、规定,扩大中医业务,调整中医进修的课程设置外,卫生部还把组织西医学习中医作为新的医药卫生政策的重点和关键,迅速采取了一整套措施加以推进,并引导全国医务人员学习党中央的中医政策。西医学习中医活动自1955年开始在全国铺开,并在1956年形成热潮。此后,西医学习中医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开展了针灸师资训练班、祖国医学讲座、在职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离职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等多种形式的西学中活动。其中以在职或离职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成绩最为显著,现代很多著名的中医师是学习西医出身,但从离职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毕业后便走上了从事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道路。

上海西医学习中医的情况

北京是第一个西医学习中医活动的试点。试点取得成功后,1955年12月2日,中央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理事长傅连璋向中华医学会各地分会发出《积极领导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要求全国西医积极参加学习中医活动。傅文指出:“最近卫生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在广大卫生干部中……发动和组织大规模的学习中医活动,……这是非常正确的,也是不应该迟缓的,我们必须积极去做。响应党的号召,发动和组织广大卫生干部学习中医……”[4]随后,卫生部以全国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为样板,相继在天津、上海、广州、武汉、成都举办了六个同样形式和内容的离职西学中班。其中,上海学习班包括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省份的学员。学习时间为2年或2年半,包括理论学习一年半。学习课程有《内经知要》、《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理论科目和妇科、儿科、内科、外科、眼科、针灸科、正骨、按摩等临床科目,临床实习一年。上海的离职西学中班于1956年6月开班,学习人数为57,计划学习时间为2年8个月。另外,上海还开办了在职西学中班,于1956年开班,学习人数为260人。[5]

同时,据笔者在上海市档案馆查到的资料显示,上海还有很多其他形式的西医学习中医活动,如拜名老中医为师、举办学习座谈会等等,形式更为活泼,成效也比较显著。其中有一些座谈会记录[6],如“西医在职学习中医座谈会记录”、“西医拜老中医为师的座谈会记录”等等。这些材料真实记录了现在已是上海的名老中医、但在当时才刚刚踏入中医门槛的诸多人士之言论,读来非常有趣。如1961年3月15日的《西医在职学习中医座谈会纪要》中,当时杨浦中心医院X光科主任张发初的发言中提到,1960年他用X光方法研究了中医的“三焦”理论,之后又进一步研究观察了无器质性病理变化的胃病患者、胃溃疡患者和正常人各30~50例,结合临床辨证,发现无器质性病变的胃病属于阳证,有胃溃疡的属于阴证。凡胃胀力大的,蠕动波数量多,波形深,排空时间快,压之拒按的,属于实证,反之属于虚证。这就给临床辨证提供了更多的依据。他认为,以前觉得学中医和X光关系不大,但现在发现X光同样可以研究中医,可以研究的东西还是很多的。现在看来,也许很多理论和试验虽然稍显简单粗陋,但也是有利于发扬中医、促进中西医结合的。

这些座谈会材料中除记录了很多西医医生经过学习中医后开始尝试对中医理论进行阐发之外,还记录了他们在学习中医过程中的困难和体会。如沈自尹认为学习中医过程碰到两个难关:看中医理论书,好似看天书,枯燥无味,很难理解,这是第一关;接触临床时,对中医辨证论治掌握不够,用药不灵,也很着急,这又是一关。要经过临床上反复应用,理论学习由浅入深,认识才能逐渐深刻。……跟老中医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主要是:从学(中医理论)、听(中医临床讲解)、抄(抄药方)、问(遇到问题后问老师),约半年至一年光景开始处方,请老师辅导,再进一步与老师共同讨论病情,共同研究。

当然,在开始时,有部分西医师对跟老中医学习有消极看法。有的认为花二、三年时间学习中医,丢了西医不值得;有的人猜疑可能由于西医不好学,找中医出路,特别是外科医师认为学了中医丢了外科尖端技术(指心脏手术等),很可惜等等。针对中西医结合这个问题,当时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的程门雪先生在1963年的老中医座谈会上指出:中西医团结合作总是很好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西医综合治疗的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现在中西医共同治病,中药、西药一起用,但如何取长补短,如何从中医疗效方面说明问题,还要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这次座谈会中还有人提出了西医学习中医中的中医流派问题。比如伤科,上海的伤科有石家、施家、魏家等,讲义、手法,各家都不一样,西医就有意见,几派学说也要领导帮助提高才可以,等等。这些座谈会记录从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年上海市西学中的情况。

上海中医学院第一届中医研究班毕业论文选介

由上海中医学院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西医学习中医论文选集(第四集)》——《上海中医学院第一届中医研究班毕业论文专辑》[7],是上海市第一批西学中活动的初步成果,也是上海中医学院所举办的第一届中医研究班的成果展示,其中不乏现代上海市有名的中医人在当时初入中医领域时对中医学的理解。如论文集中收录了龙华医院邵长荣写的《慢性泄泻的中医诊疗》,文章从发病原因、临床分类、临床症状、治疗原则以及41例慢性泄泻的治疗经过等方面进行阐发,并在最后列出几点体会。在体会部分他提到,慢性泄泻是一种消耗性的慢性疾患,往往累年积月,反复不愈,妨碍健康和影响工作。我们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则治疗了41例慢性泄泻,有效率占93%,无疑,中医治疗有其极重要的地位。同时,他还提到中医和西医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在治疗方面各有所长。以慢性泄泻为例,一方面,西医对有些泄泻,如无菌性泄泻无法获效,而用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方法来治疗则获痊愈。另一方面,由具体的病例可知,中医也必须有现代医学的配合,疗效才能更高。由此观之,中西医各有所长,互相取长补短,中西结合,无疑将更能提高疗效,祖国医学必须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整理和提高发扬。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邵长荣中医理论知识扎实,临证遣方用药灵活,而且体会到中西医各有所长,要中西医结合才更能提高疗效,可以说为今后的中西医结合之路打下了基础。

还有龙华医院肝病专科的史又新医师写了一篇题为《针刺对扁桃体摘除的麻醉作用与术后止痛作用的观察报告》的文章,从取穴、操作、疗效观察、典型病例、讨论、总结五个方面论述了针刺对扁桃体摘除术的麻醉作用以及术后止痛作用,用实际临床疗效来证明中医针刺方法在手术当中和术后的应用价值。

论文集中还有《中医治疗学的特点》、《对中医治疗乙型脑炎的认识》、《祖国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与治疗》等共30篇论文。从内容来看,主要包括通论和临床两大部分。在通论部分着重地讨论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神。在临床部分涉及的疾病有内、外、妇、五官各科,尤其是对哮喘、肝炎、湿证、痹证,以及痛经、崩漏等症,作了较深刻的探讨。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理论结合实际,贯彻了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原则,并取得中西医结合治病的一定经验,为发扬中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 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西医学习中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扶持中国医学,保证战乱之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而发起的一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它的开展,从根本上扭转了百年来西医对中医的偏见,极大地提高了中医的社会地位,初步改变了以往中西医之间互不团结的风气。更为重要的是,西学中人员把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引进中医学术领域,并在此后数十年的科、教、研中都延续和使用了这样的方法,极大地推动了以中医学为对象的科学研究,也为嗣后中国的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好了人才准备,奠定了中西医结合作为一个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现代很多卓有成就的名中医,都是先毕业于西医院校,之后通过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学习中医而走上了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之路的。尤其是上海,以西医学习中医运动为开启中医道路之门的名老中医更是不胜枚举。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沈自尹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邱佳信教授,等等。正是这段西学中运动在上海的火热开展,推动了上海传统中医学的开拓与进步,体现了海派中医海纳百川的精神实质,也推动了上海及全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西学老中医西医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名老中医举办座谈会共话振兴中医药事业发展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Reading the Four Books with Aristotle: A Hermeneutic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by François Noël SJ (1651—1729)*
老中医教你睡眠养生
怀念赵西学
借世界说中国:梁漱溟言学问的窘境
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