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中医孕期养胎理论与特色*

2018-01-19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3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胎教保胎医家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3)

毛文静 沈 劼△

胎孕生产是保证人类繁衍和发展的基础,而良好的孕期养生不仅有助于胎儿顺利出生,降低孕妇的生产风险,更可以提高后代质量,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孕期的养生胎教指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古代养胎理论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孕期养胎的内容有详细的阐述。最早的养胎理念源于《黄帝内经》,其中提到妊娠应顺应五运六气,方可使胎蕴于“子处”内逐渐发育成熟,并指出诊治妊娠病应遵循治病与安胎并举的原则。《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孕期养胎的方药及饮食宜忌。最早设立专篇对其作出阐释的当属北齐的徐之才,在汲取了《青史子》中胎教法内容的基础上,编写了《逐月养胎法》,系统论述了胎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孕妇的卫生保健及孕期疾病的防治问题,为古代胎育优生做出贡献。其理论思想也为后世医家所借鉴推崇,如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唐代的《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宋代的《妇科秘兰全书》中均有对逐月养胎法的记载。南宋的薛辛根据前人养胎的内容,在其《女科万金方》中提出了十月胎形论,以诗词的方式描述各个月份胎儿的形状,并配以插图。清代沈金鳌的《妇科玉尺》中还收录了秦氏世传逐月养胎方,叶桂则在《叶氏女科证治》中对孕期养护调治做了全面的收录整理,丰富了养胎理论的内容。

古代孕期养胎特色

1.孕期束腹保胎

古代妊娠护胎法中,束腹保胎是其一大特色。《妇科玉尺》中记载:“受胎三五月后,常要紧束其身,勿令胎放。”[1]《济生集》中记载:“甫交三月,即当用布满裹腰腹,胎气渐长,仅可微松其束,切勿因其气急满闷而顿放之。”[2]《叶氏女科证治》中记载:“孕已知觉,用布一幅,阔六七寸,长可横缠腰间两道者,常束腰间,直至临盆方解。盖胎当未长成,得此腰膂有力,偶或跌扑不致损胎。及临产解开,腹中乍宽,胎儿转身亦易,诚护胎之妙诀也。”[3]60古人认为,在怀孕三到五月,即胎儿已明显生长的时候,以布缠腰腹,一方面可以增强腰臀部的力量,防止在跌扑损伤中损伤胎儿,另一方面,在临盆前将缠布解开,此时腹部变大,胎儿得此空间便于转身,从而使得生产更加顺利。现代孕期保健中提倡孕妇穿着宽松,这虽然能给胎儿足够的空间发育,但由于现代生活饮食质量的提高,往往会导致胎儿过大,增加产妇负担,也增加了生产的风险。因此古人所提倡的孕期束腹保胎值得我们借鉴和运用。

2.孕期外感内象之胎教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胎教,认为好的胎教是养育优秀后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胎教”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史官记事集《青史子》中,古代医学文献中也蕴含着许多胎教的内容。如《叶氏女科证治》中提到:“欲生好子者,必须先养其气,气得其养,则生子性情和顺,有孝友之心,无乖戾之习。所谓和气致祥,合家吉庆,无不有胎教得之。”[3]58古代医家认为怀孕第三月时,是形成保胎的时候,而此时胎未有定象,仍旧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见物而化生胎象。因此在怀孕三月时是胎教最好的时机,此时“欲子贤能,讲论诗书,欲子端严,口谈正言,身行正事,是外象而内感者也”[3]62。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胎》中提出教育儿童必须从胎教入手。他提出的胎教原则是“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居处简静”,“庶事清净”,“口诵诗书、古今箴诫”。现代医学中许多胎教方法吸收了古代胎教法中的精髓,结合现代科技,增添了如音乐胎教、生态胎教、信息胎教、情绪胎教、环境胎教、营养胎教、语言胎教等内容,其本质上还是与古代胎教相同的。

3.孕期饮食

孕妇的饮食是孕期养胎重要的内容,古代医家主要从饮食禁忌、饮食营养和饮食节制等方面作出论述。

饮食禁忌 早在《金匮要略》中,仲景便指出了孕期妇女的饮食禁忌,指出食用某些食物会损害胎儿健康。如“麋脂及梅李子,若妊妇食之,令子青盲”[4]509,“妇人妊娠,不可食兔肉、山羊肉,及鳖、鸡、鸭,令子无声音”[4]511,“妇人妊娠,食雀肉,令子淫乱无耻”[4]513,“妊妇食姜,令子余指。”[4]535后世医书中相关的记载也十分多。虽然部分论述内容并无实际科学依据,但仍提示孕期饮食需要注意,不食用刺激、有毒等食物。

饮食营养 孕期的饮食营养,不仅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也关系到出生后婴幼儿的体质和智力。因此,科学地调配妊娠各时期的饮食营养,对优孕、优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代要求孕妇饮食五味不得偏倚,并在孕期的不同阶段有相应的饮食要求。如《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诸病上》提出:在孕期早期,也就是怀孕第一月胎儿初形形成的时候,要“饮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麦,毋食腥辛”[5]229;在胎儿进入全面生长发育的四月开始,胎儿成其血脉,“其食宜稻秔,其羹宜鱼雁”[5]229;五月胎儿成其气,“其食宜稻麦,其羹宜牛羊”[5]230;六月胎儿成其筋骨之时,“宜食鸷鸟猛兽之肉”[5]230等等。古代医家认为,全面的饮食摄入才能为胎儿提供充足的营养,在怀孕前期,以谷麦养其气血之精,为胎儿成形和发育提供物质基础,在怀孕中后期,以飞禽走兽之肉养其筋骨之坚,保证胎儿日后身强体健。

饮食节制 《济生集》中记载:“腰腹渐粗,饮食不宜过饱,茶汤更须节省,大热大凉总非所宜,犬、羊、蟹、鳖、鳗、鳝等,一切有毒之物,固宜切禁。即椒、姜常用之品,亦须少尝。其猪肉酒曲之类,总不能屏绝不食,亦不可恣啖。归精于胎,过于蕃长致临产为难。且子在胞中,禀质肥脆,襁褓必多羸困,譬如沃壤肥盛之草木,移植于脊土,枝叶得不凋萎乎?”[2]孕妇在妊娠期间有诸多饮食注意事项,如尽量少吃生冷和有毒之物,对于性味过偏的食物也尽可能避免食用。同时,古代医家认为孕妇还要节制饮食,饮食不可过饱,营养不宜过盛,否则胎儿形大,易造成难产,还会影响胎儿天生禀赋,致其产后不健。这对于现代妊娠期妇女“三高”症的多发及胎儿过大等是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的。

4.孕期修养

调气养胎 古代中医也十分重视孕妇情志的调养。“胎前静养,乃第一妙法”,此处之静乃指心中宁静安详,不为外界纷杂情绪所干扰,时刻保持内心的平和。古代医家认为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调气是养胎一大要法。对于调气,《叶氏女科证治》中指出:“不校是非,则气不伤矣;不争得失,则神不劳矣;心无妒忌,则血自充矣;情无淫荡,则精自足矣。安闲宁静,即是胎教。”[3]57孕妇在孕期能保持内心安定,精神安详,则心气平和,肝气畅达,脾气充足,也就能更好地养胎保真。

小劳通气血 《保元论》云:“妇人怀孕,常令乐意运动气血安养胎元,早当绝欲,节调饮食,内远七情,外避六淫,性宜静而不宜躁,体宜动而不宜逸,味宜凉而不宜热,食宜暖而不宜寒,毋久立久坐,毋久行久卧。”[2]孕期适当的活动对于孕妇和胎儿都是极为重要的,妇人妊娠赖血养胎,靠气护胎,时常地活动身体可以保证气血流通,筋骨坚固。且胎儿在孕妇腹中适应了运动的状态后,纵使孕妇稍有闪挫,也不至于造成堕胎。事实上,孕前、孕后均应注意保持适量的运动,不应久坐久卧,否则气血凝滞,日后怀孕易致难产。

5.孕期适服药饵

针对孕期疾病的发生,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有故无殒”思想,故后世医家认为孕期当用药则用。《中国医学大成·女科经纶》曰:“或者以妊娠勿治,有伤胎破血之论,岂知邪气暴戾,正气衰微,苟执方无权,纵而勿药,则母将羸弱,子安能保?上古圣人,谓重身毒之,有故无殒,衰其大半而止,盖药之性味本以疗疾,诚能处以中庸,与疾适当,且知半而止之,亦何疑于攻治哉!慎之者,恐克削破血,有伤胎孕耳。”[6]叶桂也在《叶氏女科证治》中提出“妊娠宜服药饵”,他认为“胎前产后,药能起死回生……若知保养,随时调治,气血充盈,胎安易产,其所以安全母子者,药饵之功,正不浅也”[3]59。他指出由于世人不懂医理,恐妊娠期服药会对胎儿造成伤害,便误认为怀孕时禁止服药。但其实若妊娠期间有病强忍,不及时服药,则会导致孕妇失于调养,气血亏损,引发更多病证,最终难治。当然古代医家的这一观点是针对于有病或需要调养的孕妇而言,并不是建议盲目服药或过度服药等。

总之,古代中医孕期养胎理论立足阴阳、重在调气养精,以达母体气血充足调畅。我们应当吸取古代中医养胎的理念和特色,从孕妇的饮食起居、品性修养、药物施用等方面,来指导现代孕妇在孕期的保健养生,使养胎儿健康生长,日后顺利分娩。此外,如束腹保胎等中医特殊保胎方法,也不无其道理,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和检验。

猜你喜欢

胎教保胎医家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胎教是爸爸和宝宝建立感情的最佳桥梁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保胎这件事 真是《坑娘》
流产多是胚胎异常 别硬保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胎教是爸爸和宝宝建立感情的最佳桥梁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胎教
黄体酮是保胎的“灵丹妙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