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武汤临床新用3则

2018-01-19湖北省应城市中医医院应城432400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真武汤肾阳温阳

湖北省应城市中医医院(应城 ,432400)

彭慕斌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由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5味药物组成,具有温阳利水之功,多用于肢体浮肿,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恶寒不渴,小便不利,或心悸、眩晕,舌淡苔白滑,脉沉或濡等阳虚水泛证。近年来,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理论,抓住阳虚这一基本病机,将真武汤用于阳虚汗症、督脉冷病、“甲减”水肿等内科杂病,收到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阳虚汗证

王某,男,65岁,退休干部。2014年2月25日初诊。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多年,反复咳嗽、咳痰,形体偏胖。近4年来,自汗明显,活动后加重,伴怕冷,易疲劳,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曾服桂枝加黄芪汤、玉屏风散不效,改服金匮肾气丸3月余,症状改善也不明显。参合脉症,考虑为阳虚汗证,给予真武汤加味。处方:制附片12g(先煎),白术12g,白芍15g,茯苓20g,生姜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药服5剂,汗出减少,余症减轻。再服15剂,出汗明显减少,怕冷减轻,大便成形。继以金匮肾气丸善后,病情稳定,感冒咳嗽发作频率明显减少。

按:患者咳嗽日久,肺气受损,肌表疏松,表虚不固,反复感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自汗。自汗日久,阴液受损,阴损及阳,表现出较气虚更进一层的阳虚症候群。桂枝加黄芪汤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玉屏风散补肺益气固表,两方以肺气不足,表虚失固之证为宜,对于阳虚症状突出之汗症显然力度不够。金匮肾气丸似属对症,但“丸者缓也”,如同杯水车薪。慢性咳嗽,迁延未愈,肾元亏虚,阴损及阳,脾肾阳虚,当温阳益气,固表敛汗。真武汤是经典的温阳利水方,《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在真武汤适用人群中有“头晕、心悸、乏力、多汗;脉沉细、舌胖大、苔滑”等描述,受此启发,笔者将真武汤用于阳虚汗症的治疗,果获奇效,从而深信“经方惠民”。

督脉冷痛

周某某,女,61岁,退休工人。2015年8月31日初诊。脊背正中冷痛多年,尤以大椎穴处明显,症状加重6月,夜间需用热水袋敷之方可入眠,伴面色黄晦,精神疲惫,偶有胸闷不适。乳腺癌根治术后6年,化疗2疗程。平素怕冷,手足不温。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考虑为督脉阳虚,予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制附片12g,桂枝10g,白术12g,茯苓20g,白芍15g,黄芪20g,当归12g,仙灵脾12g,鹿角霜30g,生姜10g,大枣15g。服药7剂,症状稍减,宗上方再进7剂,附片用量加至15g。三诊,脊背部发冷减半,不用热敷已能安卧,神疲、怕冷亦减轻。后用上增减,服药巩固3月,诸症消失。

按:督脉行于脊柱内部正中,上至头面,诸阳经均与之交会,能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有“阳脉之海”之称。患者素体阳气虚弱,肾阳不足,督脉阳气也虚,阴寒内盛,阳气不能外达,故脊背发凉,神疲,面暗;寒性凝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真武汤本为阳虚水泛而设,能温阳利水;黄芪桂枝五物汤本为“血痹”专方,可温经通痹,可加强真武汤温阳之功。经方与时方配合,功专力宏,加上调补督脉之阳气不足的鹿角霜,通督脉之气[1],达到阳气升、寒气散、血脉畅、督脉通的疗效。

“甲减”水肿

万某,女,47岁,建筑工人。2013年10月23日初诊。患甲状腺机能减退症17年,经内分泌专科正规系统治疗,病情一直稳定。近1年来,面部及周身浮肿,晨起尤为明显,复查甲状腺免疫三项各项指标大致正常,内科从心、肾、肝体检亦无异常发现,左旋甲状腺素片加量后症状也不见缓解。曾试用民间食疗方(财鱼炖芒硝、薏苡仁煮粥)等均无进展,遂邀中医科会诊。刻下:面浮身肿,双下肢尤重,动作迟缓,面色不华,语声低微,四肢发凉,腹满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考虑为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之阴水,予实脾饮加减。处方:干姜10g,附片10g,白术12g,茯苓20g,车前子20g,木瓜12g,厚朴10g,大腹皮15g,炙甘草6g,大枣12g,生姜10g。服药4周,浮肿改善不明显,仅大便成形。再审脉症,因羁病日久,久病必虚,肾阳衰微,脾肾阳虚,寒水内停,实脾饮虽属对症,以偏重于治脾,温肾扶阳力度显然不够,遂改用真武汤加味内服。处方:附子15g,肉桂8g,白芍12g,白术15g,茯苓30g,干姜10g,薏苡仁30g,车前子20g,仙灵脾15g,补骨脂12g,菟丝子15g,泽兰叶20g。连续服药14剂,浮肿稍减,腹满、便溏进一步改善。效不更方,继续以真武汤为基础加减为方,先后服用60余剂,浮肿完全消失,余症均退,左旋甲状腺素片继续服用维持量,每日50μg,剂量未作增减。

按:甲状腺机能减退症临床多见,本案为顽固性水肿,虽与“甲减”有关,但从体质学角度来说,主要为脾阳不足,日久肾阳受损,脾肾哀微,气化不行,水湿内停所致。实脾饮温阳健脾利水,然而其治脾有余,温肾不足,故服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真武汤温肾健脾,化气行水,功专力宏。肉桂、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加强温阳补肾之功,薏苡仁、车前子增强健脾利水之能。方中泽兰叶一味,苦辛,微温,入肝、脾二经,用量重达20g,通九窍而利小便,有“血行水行”之妙。诸药合用,共奏温阳补肾,健脾利水之效。全方脾肾双补,标本兼治,从而达到肿消症减之目的。

体 会

《伤寒论》关于真武汤的条文有两条,一是“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二是“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之”。真武汤为古代水气病用方,系经典的温阳利水方,方中以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壮肾阳,补命火,使水有所主;白术苦温,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且术附同用,温煦经脉以除寒湿;茯苓淡渗利水,佐白术健脾;生姜辛散水邪并可利水;芍药活血脉,利小便,又可敛阴和营,制姜、附刚燥之性,使之温散而不伤阴[2]。诸药相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阴水得制[3]。适用于精神萎靡,畏寒肢冷,浮肿,脉沉细无力为特征的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真武汤具有强心,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改善肾功能等作用[4],能增强人体新陈代谢,促进水液排泄。

真武汤不仅治疗阳虚水泛证方简效捷,对于脾肾阳虚之内科杂病亦每获良效,充分彰显出千年古方的神奇魅力。例1阳虚汗证案,本为常见之脾肾阳虚证,先后三诊,遍用汗证名方不效,四诊运用真武汤覆杯而愈;例2督脉冷痛案,也为明显肾阳亏虚,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相得益彰,肾阳充足,督脉得以温煦,冷痛消除;例3“甲减”水肿案,仍为脾肾阳气衰微,改用功专力宏之真武汤加味,亦起沉疴。

随社会飞速发展,环境、气候、生活方式等因素导致疾病谱悄然发生着改变,很多古人未言、古书未载的现代病日渐成为当今临床常见病。然而,中医“证同则治亦同,证异则治亦异”的治疗法则是永恒不变的,象真武汤这样的经方大有可为,古方新用前景广阔。

猜你喜欢

真武汤肾阳温阳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观察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及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疾病的临床效果
真武汤加黄芪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心力衰竭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露已冷 草木在喊固本温阳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再见初恋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遗失在岁月深处的宝剑
站在顶楼大声说出我的爱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