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经》中互文符号的翻译研究

2018-01-19王中心

福建茶叶 2018年6期
关键词:桓温互文互文性

王中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1 互文性

20世纪中后期,法国符号学家、文学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受巴赫金“对话”和“复调”文学理论的影响,在其系列著作《词、对话、小说》、《封闭的文本》、《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诗歌语言的革命》和《言说的主体》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并深入地探讨了这一概念的语义、用法和规范。在克里斯蒂娃看来,“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但是,“互文”并不是某一部作品中文本内上下文或上下语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所要体现的是,文本与文本之间,文本与更宏大背景语境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联。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彼此参照、引用,相互牵涉,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未来的巨大开放体系。文本的意义只有放在互文这个巨大的体系中,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准确充分的理解和阐释。

2 《茶经》简介

《茶经》为唐代陆羽所著,是世界第一部茶书,对茶文化和茶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茶经》全书7500余字,分为三卷十章,即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从现代茶叶科学角度来看,《茶经》为我国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典籍片段,涉及到人文、历史、地理、生态、植物、民俗学、栽培、药理、水文等多学科知识,是中国古代的“茶叶百科全书”。《茶经》总结了唐朝以前劳动人民丰富的制茶经验,“对茶树产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以及茶树的栽培、茶叶采摘、加工、制茶工具、饮茶器皿和饮用方法、茶叶产地分布和品质鉴评等都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茶经》也是一部卓越的散文著作,书中用语简洁、含义隽永、体现了很强的文学性。

3 《茶经》中互文符号的翻译

本文将以Francis Ross Carpenter和姜欣的两个《茶经》英译本为例,探讨《茶经》英译过程中关于互文符号所采用的一些方法策略。在两个译本中,译者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为了在译入语境中重构源语文本中的互文性,采用了音译、直译加补释、意译等翻译方法,对一些文化互文符号进行了很多的处理,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翻译效果。

3.1 音译

比如在《茶经》第七章“茶之事”中出现这样一个例句:《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己。”此处出现一个历史人物桓温,按照文化属性划分,历史人物名称属于专有名词,所以对于这样一类互文符号,究竟是保持符号表层意义,或者说文本意义,还是保留符号的信息意义或者蕴含意义,是能否在译入语境中再次重构互文联系的关键,也是决定翻译得失的选择。桓温是东晋杰出军事家,“性俭”是其个人秉性,也代表当时文化主流追求,译者在此采用汉语拼音将“桓温”音译为“Huan Wen”直接翻译了互文符号的文本意义,这对于译入语读者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互文符号,是无法出发读者的互文联想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但是,译者在后面又采用了补充解释,用Probitiy这个词来说明桓温的性格特征和品行追求,即“Huan Wen was known for his probity when he worked as a procurator in Yangzhou”,既保留了原文的互文符号本身,又通过解释在异语文化互文圈中进行新的互文建构,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翻译方法,有益中华文化的传播。

在《茶经》第八章“之出”中,作者例举说明唐代及以前茶叶主产地,在有关茶叶产地的论述中,“山南”被评定为出产上等茶的地方。如例:山南:以峡州上 (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作为一本作于唐代的典籍,时空的差异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倘若再转译为另外一种语言,地理、风土人情、历史等的不同就会使得理解难上加难。所以,在处理这样的名词时,译者依然使用了音译的方法,并通过加注的方法,去消减理解上的难度,忠实保留了源语言文化的特征,使得源语中的互文符号能够在目标语中产生新的互文联系,为目标语提供新的文化元素和互文小文本。所以,此句的译文是:In Shannan District(geographically around the present provinces of Hubei,Hunan,Shaanxi and Sichuan),Xiazhou tea is the best in quality.(note:xiazhou tea grows in the valleys of the three counties of Yuan’an,Yidu and Piling).

3.2 直译+补释

在《茶经》第六章“茶之饮”有这样一句话:“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在本句中,如果只从字面理解二月、三月、四月,在中西两种文化互文中,没有什么特别含义,仅指月份划分中的一种方式,但是在中国文化互文圈里,二月三月四月却是指阴历,是清明前的三个月,这对于茶叶来说,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而清明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人对季节气候的独特理解,是我们地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果简单的从符号文本意义进行翻译,势必会损失符号的蕴含含义,所以译者采用了直译+补释的方法,译文即为:"The second,third,and fourth months of the lunar year are a proper time for almost all sorts of tea to get harvested."(Classic of Tea,Chapter Six:Guidelines for Drinking Tea)在传递中华特有气候文化的同时,译文也通顺易懂。

3.3 意译

《茶经》中有一句咏茶名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短短十个字,文化互文符号却非常丰富,六清,九区,即使对中国人来说也未必十分理解其背景。该诗是最早以茶入诗的篇章之一,其中的芳茶即指四川香茶,诗人认为四川的香茶其风味是胜过其他六种古代饮料“水、浆、醒、凉、医、酗”,可以说是所有饮料之冠。该句中的另外一个词“九区”也是一个互文符号,并不是指九个区,而是一种泛指,指代全国。所以译者在翻译这两个互文符号时,并未直接翻译符号的表层文本汉语,也没有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以防造成语义的错误,而是采用了意译的方法来翻译符号的蕴含意义,即:Sichuan teas tops all in scents and looks;Fame goes around without any hooks.正确地传达了源文本的意义。

同时,《茶经》是典型的互文性强烈的文化产物,文本惜墨如金,言简意赅,引用广泛,隐喻多。比如“十之图”的翻译,初看来,该句的翻译应该不是问题,“图”无非就是图画、图表的汉语,所用译者最初将其译为Ten of Pictures,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图”字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图画的意思,而是一个具有非常强烈互文性和文化背景的符号,因古代文人一般喜欢在绢上赋诗作画,制成挂图,是诗词书画的载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译者将译文从Ten of Pictures改为Chapter X Scrolls,尽可能地重现汉语中“图”的文化内涵。

4 结语

茶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文化珍品。对于这样一部具有非常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专著,准确而自信地传播出去,对中国茶文化的世界推广以及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而翻译就充当着决定性的角色,翻译若失准确,势必会损害原意,造成传播的障碍,也影响异域文化的读者接受度。翻译若只求接受度,一味迎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那必然会有损原著的特色,所以对于作品中的互文符号,翻译的时候就要特别注重翻译策略的调整,以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又要保留源语文化的特色。《茶经》英译本中互文符号翻译的例子以及所采用的策略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为翻译中国传统文化作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

猜你喜欢

桓温互文互文性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康儒博英译道教典籍《神仙传》的互文解读模式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再议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杰克·伦敦的《海狼》的互文性
桓温是个好领导
大笔如椽
“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桓温的“男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