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艺解说中口译者遇到问题及应用对策

2018-01-19

福建茶叶 2018年6期
关键词:口译茶艺图式

任 忆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 401120)

引言

我国作为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国度,中华文化的意义深远,博大精深,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各类文化相互促进融合,不断推动中国在历史的长流中缓缓前进。流传已久的传统文化包括有茶文化、茶诗、词、茶艺等,目前茶文化已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与国际上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加,中国对外交往和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现象也逐渐频繁起来,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茶艺成为交流中的一项,翻译作为国内外沟通茶艺的主要手段,在各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只要采取适当的翻译和实践方式,才能使意义深远的中国传统茶文化更好地被其他国家的群众所接受和理解,许渊冲先生作为我国的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倡导在茶文化传播和茶艺翻译过程中准确应用语言技巧,将原有含义充分表达出来,并实现“三美”共融的问题,本文对茶艺解说进行相关阐述。

1 茶文化的基本翻译

茶文化包括与茶有关的文字、语言、习俗、思想文化以及相关制度等,是一切与茶有关系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同时茶文化也是一种交流的工具,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逐渐频繁起来,跨文化的交流工作中,茶文化作为重要的一项交流内容,其交流形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在文本体现的过程中将伦理观点、审美观念、政治思想、宗教信仰以及形态意识等多方面共同体现出来,形成文本再现,在文本再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变形和信息失落等问题,要注意克服。茶艺的翻译工作中,有一些相对著名的学说,包括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等,中国的理论中以“信达雅”最为著名,其根本理论的高度就是要保证翻译内容与原文保持一致性,将读者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放在主要位置上,保证翻译者能够将原文的意思准确的传达给读者,保证翻译者的言语表达形式向译入语的结构上靠拢,并将原文的特色充分保留,形成译文读者原本期待的冲击力。

中国文化历史博大精深,茶文化中的语言内涵和意义更是多种多样。目前在翻译茶艺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翻译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读者所期待的相差较大,能够起到借鉴意义的资料不多,导致茶艺翻译工作起不到辅助作用。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茶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华文化传统特色,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加,目前国外学者对中国茶文化的关注度十分高,因此,对于茶艺的口译质量也较高,提升茶艺翻译,促进茶文化传承成为文学工作的主要内容。

2 我国茶文化翻译解说过程中存在问题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加,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开始向着世界强国逐渐靠拢,中华文化历史博大精深,其中以茶文化为主要代表之一,开始向着世界舞台前进,各种茶诗、茶艺等共同融合,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形成多样的文化流,其中以茶艺表演最为著名,而作为茶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方式,翻译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文化内涵的传承,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口译者对茶文化的理解能力能力有限,导致对茶文化的梳理和思考能力有限,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1 文化图式缺失

文化图式是指一个民族特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类,并在人体的脑部中形成特有的程序和知识框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和民族文化的特征。在茶艺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口译者对茶文化内涵的不够理解,导致特有的文化背景、民族性特征等内涵的缺失,形成了文化图标的缺失,缺乏原有文章所具有的色彩和意义,将民族特有的辨识度失去。在我国对外社交工作中,茶文化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因此,必须对茶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注重起来,特别是茶文化多外传播和翻译等宣传工作尤为重视。目前我国茶艺解说工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市场上仍属于小众产品,一些特有的翻译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历史美感、文化传承的内涵已经丧失,形成了文化图式的缺失。

2.2 文化美感缺失

翻译工作中要保持茶艺原有的美感,能够将中国的茶文化所表达的基本内涵和深刻寓意了解透彻,并在翻译过程中将其准确的表述出来,使其意义直达各字各句,翻译工作中必须要充分融合美学思想,由于茶文化的内涵意义极为深刻,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将原有的内涵完美展现出来,而翻译人员要做的就是将诗词中原有的“美”充分保留,抓住原文的精髓和美感,立足于国内文化环境中,将异域风情完美彰显出来。就目前我国茶艺翻译的情况来看,口译者多是将茶文化以直译的方式表达出来,将茶艺本身的美感和文化艺术内涵忽略掉,一些名言名句仅翻译出表面的意思,将原有的历史典故和文化美感所忽略,抛弃原文的动态美感和优雅,导致茶艺翻译过程中困难重重。

2.3 译文可读性较低

为了能够将茶文化的内涵和地域特色充分保留下来,我国很多国际驰名的茶叶都采用了直译的形式再现其名,例如例如碧螺春、普洱茶等可以翻译成“Biluochun Tea”、“Pu’er Tea ”等,口译者为了能将中国特有的文化特色和背景保留下来,通常会以汉语拼音的形式翻译出来,但国外的读者有一些可能对中国的文化背景不是很了解,不具备相应的语言系统知识,对一些典故的了解程度较浅,导致不知所云的现象发生。

3 茶艺解说的口译者翻译技巧

3.1 注重原文文化图式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文的文化图式,通常接近文化图式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接近原文化,另一种是接近目的文化,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将两种形式共同结合,通过使用读者能够接受的文化范式进行再现,有效实现文化功能的等值,并在口译过程中注重相关知识的积累和研究,讲所要表达的意思争取以最简洁易懂的形式翻译出来,同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形式上要使用读者所能够理解并十分熟悉的文字结构,确保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可行性。

3.2 注重翻译专业性

茶艺解说是一项难度系数比较高的工作,因此翻译工作人员应适当降低翻译理解难度,确保受众能够接受文化的传播形式,并注重一些权威性词语的使用,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同时为了能够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工作,相关人员需要提升自身的工作素质和技能水平,扩充知识结构和范围,避免由于自身能力的欠缺出现翻译上的语病,通过加强自身素质使受众产生文化共鸣。一些茶艺表演等经常使用的术语、典故等,口译者可直接套用,利于读者把握理解茶文化。

3.3 协调使用多种翻译手法

口译者要通过多种翻译手段和形式共同结合的方式,规避“以拼音翻译”的形式出现,综合应用各种音译、直译等多种手段的相互通用最大限度保全原艺术表现形式的内涵和意义,争取在口译的过程中彰显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特色,同时使受众能够更容易理解茶文化。

4 总结

我国茶文化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国际舞台的发展道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在传播茶文化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手段促进其发展,并为茶文化的发展构建文化标新立异的身份象征,避免出现由于翻译混乱等问题造成的茶文化传播受阻现象。同时口译者需要掌握多种翻译技巧,融会贯通使用各种翻译技能,将茶文化最初的历史内涵和中华民族的特色完美地保留下来,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多站在对方、读者的角度考虑,将茶文化继续发展传承下去。

[1]李伟,李学昌.学茶艺[M].中原衣民出版社,2003.

[2]蔡荣章.茶席。茶会[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3]栗书河.茶艺服务训练手册[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4]陈文华.茶艺师:基础知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5]陈龙.茶鉴:中国名茶品鉴和茶艺欣赏全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6]郑春英.茶艺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口译茶艺图式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茶艺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翻转课堂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茶艺赶考 谁主沉浮?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