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隈研吾设计作品中的禅宗精神和中国文化因素

2018-01-19张惠平

福建茶叶 2018年12期
关键词:禅宗建筑设计日本

丁 红,张惠平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 215104)

隈研吾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在当代杰出设计者中,以其深刻的东方元素而受到广泛瞩目。深入分析,隈研吾的建筑设计受到传统日本文化——尤其是禅宗和茶道精神的影响,而这种精神的背后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隈研吾的成功设计,也给当代中国建筑得以莫大启示,不要轻易舍弃东方传统文化传统,刻意模仿西方建筑设计不一定可取。

1 深受“禅意”影响的建筑设计大师

隈研吾是当今建筑界公认的设计大师,他出生于日本的神奈川县,在东京大学修完建筑系的研究生课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委员会做访问学者。1987年,隈研吾设立了空间研究所。隈研吾在建筑设计中一直秉承着自己的一个理念,他称之为“让建筑消失”。其作品多采用地域性的自然素材与现代的高科技相结合,强调建筑的透明性,但不是单纯视觉上的连续性。这种透明的状态是主体与环境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的状态,建筑与环境能相互融合,建筑也就消失了。其代表作品有龟老山展望台、热海宾馆、石美术馆、安藤广重美术馆等等[1]。

作为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大师,隈研吾在中日两国影响尤大。他主张建筑融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思考建筑与人类、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他的建筑作品散发出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运用木材、泥砖、竹子、石板、纸或玻璃等天然建材,结合水、光线与空气来创造建筑。隈研吾对传统的探索的具体方法有两个:让建筑本体适应当地自然和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手工艺等在建筑中得以体现[2]。隈研吾认为,“建筑的美是一种复合的体会,是人处于这个环境之中的所有感受,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形成一个整体的体会。”[3]

隈研吾的代表作之一是“竹屋”,这是长城脚下的公社系列建筑之一,也是隈研吾受日本禅宗和中国文化深刻影响的代表之作。当年,北京的一家公司设计一组特色住宅,地点就在中国的万里长城脚下。隈研吾也受到邀请,他不想复制上世纪八十年代类似美国大城市的超高式建筑,故转而学习中国六朝时期“竹林七贤”的做法——到竹林寻找希望[4]。

竹林七贤,指中国魏晋间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成、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说,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其作品多用比兴、借古讽今、愤世嫉俗,也掺杂人生无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趣[5]。竹林七贤是中国古代稳逸士大夫的代表,而竹在古代中国,也常常形容人富于气节,中国传统文人多以竹入画,如郑板桥就以画竹闻名于世。总之,隈研吾对于从竹林中寻找建筑灵感,和中日文化传统中竹的深遂意义是一致的。

隈研吾被认为是深得日本“禅意”的建筑大师。竹舍的空间设计无不透露着丝禅意。竹子包裹着的整栋建筑仿佛置身于洒满绿光的竹林中[6]。隈研吾的“竹屋”设计,在设计观念(思想、风水等),设计形式(屋顶、窗户隔断等),甚至连设计手法(构成方式、功能等)等方面,都深深受到传统民居及构建方法影响[7]。

总体看,隈研吾的研究文章很多,这些文章从不同方面解读隈研吾的成就。笔者倒认为,中国建筑设计师对于隈研吾作品成就的惊讶,恰恰说明一种事实:在当代西方建筑设计模式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前提下,坚持传统东方文化本位的大师太少,于是隈研吾作品被当成优秀“另类”作品。然而,如果考虑到隈研吾所处的日本国内环境,隈研吾的作品设计没有多少让人感到十分意外。隈研吾作品在中国引起的轰动,适足说明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本国优秀建筑精神的缺失。以下先说明日本文化传统对隈研吾的影响。

2 日本文化传统对隈研吾的深刻影响

在影响隈研吾的建筑师中,并非日本人的赖特对隈研吾有深刻影响。隈研吾在美国留学期间,参观、理解了一百多幢赖特在美国设计楼房。隈研吾认为,这位欧美人的建筑风格的形成是基于亚洲哲学,带有亚洲艺术的自然和谐风格[8]。如此看来,影响隈研吾的赖特同样受东方文化深刻影响。

日本文化中有二个重要因素,一是禅宗,二是茶道。并且这二个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对于日本的茶道空间设计影响极大。禅宗传自中国,讲求“无我相”,不执著于任何一物,甚至连这一“不执著”的观念也空掉。隈研吾多次阐述他的这一美学理念。一位业内专业人士如此引用的隈研吾的说法:“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得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事情,直到将我们自身淹没。”[9]

可以看出,隈研吾是要求简单、自然、无我的态度进行建筑设计,这正是禅宗精神的运用。早在1986年,隈研吾的《十宅论》一书出彼,他就用中国唐代日本僧人空海最早的著作《三教指归》来类比此书,隈研吾和空海都曾是不满现实、自身迷茫[10],空海是唐代日本的入华学僧,传播密教,对日本书法美学影响很大。仅从此节,就发现佛教因素总是有意无意影响隈研吾的。他在《十宅论》的“中文版序”中这样称:

……将渡海来到唐朝学习密教,开创了真言宗的伟大僧人跟自己相比,似乎有点不自量力,但我觉得空海在写《三教指归》的过程中,跟我的情况稍有相似之处[11]。

征引上段材料,意在说明隈研吾和绝大多数日本人一样,受佛教影响很大。隈研吾对竹的材质十分注意,这有两方面因素可以解释:一方面,日本人经常将裂开的竹子摆在一起组成一面墙,或是做避龛立柱。换言之,竹子本身就是日本大量应用的建筑材料,另一方面,竹子在中日文化中有共同的意韵,均是气节的表示,而禅宗的公案也经常涉及到“竹子”。

禅宗在日本建筑上的影响力,一是茶室,二是枯山水庭院。枯山水发源于中国园林,但摒弃了自然泉池等生态元素,仅用一些苔藓、砂石等静止的元素来营造出一种带着人工痕迹的、微缩式的园林景观,富于禅思。[12]枯山水的极简,表达丰富意境。茶室方面,日本高僧千利休,总结出“和、敬、清、寂”四规,日本茶室用于举办蔡会,要求忘却世俗苦恼,茶室往往由泥土砂石、竹木麦秸等修葺,屋顶铺着厚厚的枯草,显得自然脱俗[13]。不管从材质,还是从造型,隈研吾的作品是传统日本茶室的发挥。

日本历史上拥有人数众多的、多才多艺的著名禅师,如道元、荣西和千利休……一批又一批禅师不断将禅宗和日本生活与文化相联系。和中国民居不同,日本茶室是日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禅”的精神融合。日本传统茶室就有不少自禅院发展而来,著名的如不审庵、密庵和一保堂等。在日本文化中,建筑师往往把关注的焦点从建筑的“物质”转向建筑的“神韵”。隈研吾致力于建筑的消失,伊东丰雄对建筑保持临时、易逝的态度,妹岛和世强调建筑的轻、薄、模糊不清[14]。可见,深受禅宗影响的是一批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只是一个例子。

写诗者,常有“功夫在诗外的感叹”,作文者也常有类似说法。作品的成功,绝不是短时间创作出来的,而是创作者经过长期的修养、思考和领悟,最终转化为创造力。隈研吾的设计成功,正是日本文化传统在建筑设计的一种成功运用,这让人想到另一位建筑大师贝聿铭,祖籍中国的他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贝聿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从中国来到美国,历尽艰辛后融入了美国社会,他超越了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始终保持了创造性和灵活的思维,也因此被称为伟大的建筑师。贝聿铭从年轻时开始喜欢旅行,爱好历史并阅读了大量书籍,从设计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开始深刻地思考历史,与历史进行对话[15]。贝聿铭自己说:“我在旅行中获得的知识要远比在学校中的所得要多。但是要从旅行中获益,就必须先学好历史。例如,如果你不了解文艺复兴的历史,或者是当你去雅典的时候,却不知道希腊的帕特农神庙,你就不能看到那些你本该看到的东西。但是如果你研究过文艺复兴的历史,当你去佛罗伦萨的时候,你的眼睛就能告诉你很多东西。”[16]从贝聿铭到隈研吾,都体现了传统历史文化对伟大建筑师的决定性作用。

3 隈研吾美学理念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在隈研吾的作品中,看到禅宗理念的深刻运用。如研究者指出的,他把关注焦点从建筑的“物质”转向建筑的“神韵”——“禅”的意境,清贫、隐忍、天人合一[17]。然而,能否如一些人所称的,隈研吾作品体现了日本建筑文化的独到之处呢?国内设计师在苦苦思索隈研吾作品的优秀之处时,可能忘了如下事实,日本禅宗还是传自中国的。“禅茶一味”的空间体验、“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天人合一”的修为追求,这三个理念全部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日本发扬光大,而隈研吾作品中体现了上述三种理念。

首先,关于“禅茶一味”。禅和茶的关系在日本固然紧密,禅和茶在中国的历史更加悠久。在佛教界,古来就有“茶中有禅,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的说法,意指禅与茶同为一体。中国茶道从荫芽阶段开始,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精神与茶文化相结合,出现了有别于文人茶道的僧人茶道。僧人希望通过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18]。从圆悟克勤、大慧宗杲和宏智正觉这批中国大禅师的经历,不难发现禅宗和茶的紧密关系,甚至中国很早就有赵州从谂禅师的“吃茶来”著名公案。

其次,关于“道法自然”。这来自于《老子》一书: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节选自《老子》第二十五章。“道”的提出,标志着人们认识世界的的思维能力的大大提高。老子提出,宇宙间有四种伟大的存在,即道、天、地、人。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道”为核心的。他认为,“天法道”、“道法自然”。[19]

再次,关于“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关系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天人合一”一词虽然是张载最先提出的,但“天人合一”思想并不是从张载开始的。作为儒家的传统观念,“天人合一”由来已久。作为一种观念,“天人合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20]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一样,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和谐统一的价值观,但就生态意蕴而言,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1]。

以上三种美学理念,来自中国的儒释道文化精神,对中日两国均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就当代日本茶空间的隈研吾禅宗美学设计风格而言,体现的是一种侘寂之美。他追求韵律之美,这是简单、有秩序重复所构成的美感;他也追求空冥之美,在虚空的四度空间中,让人产生冥想,从而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些所谓美学原则,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早就存在了。与其说隈研吾提出设计的美学原则,不如说他整理了这些原则,并将其进行出色运用于建筑作品中。隈研吾本人也这样承认中国对他的深刻影响:

我在小时候就觉得中国离我很近。我在横滨出生和长大,横滨有全日本最大的中华街。星期天的时候,全家人会去中华街散步,并在最喜欢的中餐馆吃饭,这样的时光是令我最难忘的。当大家聚在家里做法事的时候,也会拿中华街上买回来的大盘子盛菜。在那些美味佳肴中,我最喜欢那个包裹厚实的肉团子。我最近经常来中国,当在朋友家看到端出来的肉丸子时,就会感到十分怀念。

……

我一直觉得中国这个包念着许许多多意味在里面的国家,始终在我的附近。每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总是有初次拜访的感觉。这就像是我再次回到那个养育着我、让我感到怀念的地方一样。我在中国也结交了许多朋友,他们有如亲人一般。中国毫无疑问是我建筑重要的根源[21]。

隈研吾对中国的认识,值得追随隈研吾的中国崇拜者们深入领悟。

4 余论:隈研吾对中国建筑设计者的启示

研究者指出,“日本建筑界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作品中,无一不透露着本民族的文化独特性。他们在吸收西方文化思想的同时,反思自身的传统价值,并能将本民族传统文化风格延续并得以发展,为全世界所敬佩。”[21]

当下,中国不少所谓现代建筑设计不论不类,有的作品格调低俗,有的十分怪异,引发极大的争议。有的建筑作品本身并不差,但和周围环境的风格并不一致,破坏原来的环境氛围,这在城市设计中是经常出现的。笔者曾参观某所著名高校,这所高校原来有四五十座民国留下的旧建筑,而新建筑往往以现代西方都市风格的高楼风格出现,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校园风貌,就是一个突出例子。

反观外国建筑师,却有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进行大胆创作的。在近年一些成功的作品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应用。2012年末,历时2年,累计报名方案达150个,前后历经三轮遴选的国家美术馆新馆设计竞赛尘埃落定,最终法国人让·奴维尔折桂。中选方案以一个艺术家的直觉,取石涛“一画”的理念,“一”笔下去,“墨分五色”,把握分寸,精准传递出中国书法及水墨画的独特意境,妙不可言。通过石材、玻璃以及一些新型材料的选用,充分利用材料的反射性、半透明性,让“立体一”的设计方案充满变化和流动。大师用一种书写的方式,艺术性地“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创造出“瞬间永恒”的意蕴[22]。

隈研吾也好,让·奴维尔也好,他们的经典建筑设计,给中国当代的建筑设计者很好的启示,就是如何在进行特色建筑设计时,不是随意模仿某种西方模式,而是要在继承本国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猜你喜欢

禅宗建筑设计日本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日本元旦是新年
禅宗软件
探寻日本
灵 山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黄金时代》日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