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传统茶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2018-01-19曹百慧
曹百慧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文化与哲学是一种相融相成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最终都会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就是说文化必定包含着某种哲学思想。同时,哲学也大多是由文化衍生出来的。然而,不同的文化会孕育出不同的哲学,正所谓有什么样的文化基因便会滋养出什么样的哲学思想。我国的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血脉的一支,在千年的沉淀中自然也包蕴着传统哲学。而纵观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便会发现传统哲学与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紧密相关,换言之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人人生哲学的体现。众所周知,茶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生发而成,汲取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其中儒家、道家与佛家的思想构成了传统茶文化的主体。因此,从这一层面而言,我国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儒释道的表征。例如,茶礼中的礼仪规则源于儒家中的“礼”文化,茶道中的“理”凸显的是道家的真常之态,禅茶中的“空”彰显的是佛家的“自性”思想。总之,茶文化中渗透着哲学,哲学思想通过茶文化具体表现出来。
1 宁静超脱的道家哲学
道家崇尚的是“天人合一”,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自然与万物三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人在认识自然之时也应顺应自然,在“无为”中返璞归真。面对产于山野承天地精华的茶叶,道家从中提炼出了茶的宁静淡泊之品格,并以其绿色的外形为载体表达了亲近自然的愿望,从而达到“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我国文人嗜茶也多源于此,特别是在仕途不畅、政治抱负无以实现时,文人们大多会从心灰意冷的现实中抽身转而向道家的老庄思想寻求慰藉。于是,茶便成为了他们手中的“常物”。明代唐寅的《品茗图》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人在青山绿石的环绕中于庙宇之下对着一盏孤灯细品茗茶。事实上,这是当时失意文人的真实写照,落魄之时在苦茶的相伴下寄情山水,远离世俗于纯粹的自然中求得内心的宁静。这也是文人雅士喜欢在清幽的自然环境中而不愿在院内亭榭煮茶饮茶的原因。因而,从这一角度来说,茶被文人们赋予了“自然清雅”之意,渗入到茶道中展现为“静”与“清”。
道家的虚静恬淡思想对于隐逸观念的诞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很多人在道家“随顺自然”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以茶在清静中养生、以茶在平静中养性、以茶在幽静中养气的生活方式,茶也因之成为了隐逸超脱的代名词。在道家的观念里,茶性阴需要自然阳气来调和,那么也就意味着茶只有在自然中才能达到“大和”的状态,亦即茶唯有在自然中才能真正地超脱。所以,道家以此为基点认为茶是自然的象征,在茶水、茶壶、茶炉、茶杯以及茶台的选取中都遵循自然真实的准则,通过精心选择自然的东西以实现茶与周围茶境的统一。例如,茶人在饮茶时也往往会遵守这一定律,对于不同的茶则配以不同的茶具与茶境。尤其是茶艺表演中,茶艺表演者会根据绿茶与红茶的不同特性而分别采取不同的煮茶手法,从而使其在高度的和谐中营造出一种超脱的氛围。
2 中庸尚和的儒家思想
儒家的“中庸尚和”是国人的立身之本,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便一直牢牢占据着我国古代思想的正统地位。茶作为一种饮品,味甘而又微苦的特性与儒家的“中庸”之理不谋而合。因此,儒家以茶为媒介将“中庸尚和”的思想传达给世人。儒家从茶的功效出发,将茶的提神醒脑作用视为改造社会的良药,并将儒家的人际关系相处之道渗入到茶德中,引申出了“以茶养廉”的思想。同时,“以茶交友”、“以茶明志”、“以茶怡情”也渐渐成为了士大夫们的生活常态。文人们在饮茶中进行情感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但在饮茶时他们又时刻谨记儒家的“中庸”之理,即茶人之间无论多么熟悉亲密依然始终保持适度的交往,在亲而不腻中阐释“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意。
另外,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和”。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表示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处于宜当的状态之中;“无过亦无不及”表示万事万物都要恰到好处。细看我们的传统茶文化莫不遵循此定理,煎茶、泡茶、饮茶与论茶在整个茶事活动中处处都受制于“和”。煎茶时火候的控制要有度,火候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茶壶的大小也要依据茶量的多少合理选择尺寸,饮茶时对于尊者常要以浓茶奉之但也不能过于浓醇。上述种种均是儒家的“和”在茶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再者,儒家的“和”在礼仪文化方面也有所体现。礼仪规范旨在约束人民的思想与行为,使其不至于作出违背礼仪的事情而干扰社会秩序进而达到“和谐”之目的。于是,儒家便将茶作为祭礼,用茶祭奠先祖、用茶祭奠丰收、用茶祭奠社稷。民间也将茶作为宾客往来的标志,以茶待友、以茶代酒、举茶敬客等均成为了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部分。现今社会我们也一直秉承着茶礼之道,节日向亲朋好友送上一份茶礼以示亲和;茶宴上宾主互相敬茶以示好和之礼,这些茶文化活动无不彰显着儒家的“君子尚和”。
3 内省修行的佛家理念
“禅茶一味”是茶文化与佛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便开始与茶相融合,茶不仅成了文人雅士的首选而且连僧人也都把茶作为日常必备饮品。久而久之,茶就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魏晋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开始萌芽,也渐渐传入了佛教僧侣的生活圈。因为,僧人要坐禅且由于时间太长往往需要茶来提神和补充精力,唐朝陆羽的《茶经》也记载了僧侣饮茶的典故。同时,僧人在饮茶的过程中意识越来越清醒,伴着清苦的茶味僧人在长久的冥想中反省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否合乎佛家的清规戒律。于是,茶也从此成为了“自省”的标志,民间也有人循此惯例于日薄西山之时泡一壶清茶,在缕缕的烟雾中抿一口香甜的茶,边写日记边反思今日之言行。据传,清朝名臣曾国藩便是每日在清茶相伴中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曾国藩日记》。
当然,禅宗也视茶为修行定性悟道之必备。佛家流传着达摩祖师在九年的坐禅中用茶来清心禁欲的故事,虽然无可考证,但是同佛教的侘寂思想相契合的茶文化,凭借着清淡的茶汤确实能使僧人的精神境界更进一步。其实,佛教戒条极为严苛,戒杀生、戒偷盗、戒淫邪、戒妄语、戒饮酒、戒着香华、戒坐卧高广大床、戒非时食这“八戒”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而欲望来袭克制不住时佛门子弟便往往以茶作为缓解物,用浓茶来提醒自己必须隐忍克制摈弃杂念,长此以往茶也就成为了僧侣们定性悟道的所用之物了。自然,佛教的“修行”思想也透过茶深入到了茶文化之中。例如,陈香白先生认为:“茶道是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因此,自禅宗一体的理念普及之后,世人也纷纷将茶视为修身养性的工具,从丰富多姿的茶文化形态中理解其“廉美和静”的本真之美,进而以实现上乘之大道。
4 结语
茶文化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茶文化的发展轨迹直接反映着传统文化的历史变迁之路,正如有人说茶文化哲学思想的丧失标志着传统文化的没落一样,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应从茶文化哲学思想的复兴开始。当前,茶文化热潮不断高涨,我国的茶文化也开始向全世界输出,一带一路背景下不少沿线国家的居民都对我国的茶文化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一些茶学专家学者据此认为茶文化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这些“喧闹浮华”的茶文化热自始至终都停留于极为浅显的阶段,其所触及的茶画、茶学、茶道、茶书、茶诗以及茶歌与茶故事等都只是茶文化表象的一部分,他们并没有从茶文化深层的哲学思想这一角度为茶文化复兴而努力。事实上,茶文化复兴的关键在于其哲学思想的挖掘与阐述,只有当国人明白茶文化所承载的哲学思想以及蕴藏的文化意义之后,他们才能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对茶文化的敬仰与热爱,才会主动肩负起传承茶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职责。而茶文化背后的哲学思想的传播则不仅需要茶学专家们的标注性解释,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