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经》中互文符号的翻译研究

2018-01-19宋宝梅

福建茶叶 2018年11期
关键词:茶经桓温陆羽

宋宝梅,王 影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1 《茶经》简介

《茶经》是第一部全面介绍茶知识的专著,对以后的茶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部著作,被誉为“茶百科全书”。在这在本书中详细的介绍了茶的生产历史、茶的生产技术、饮茶技术以及茶道原理等。《茶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茶文化,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在整个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1.1 作者

唐代的陆羽是《茶经》的作者。陆羽,字鸿渐,号称“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他精于茶道,对茶也有浓厚的兴趣,并且长期的实施调查研究,对茶树的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都有较高的见解。陆羽从小聪明爱学,善于写诗,但诗作在世界上存留的并不多。在安史之乱之后,陆羽隐居在浙江苕溪,并且渐渐对茶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在研究茶的过程中,他亲自调查与实践,根据前人的经验进行研究和总结,从而创作出《茶经》这一著作。

1.2 内容

《茶经》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与结构表现为:第一部分对茶的起源、功能、形状、品质以及名称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对茶具(采茶、制茶以及饮茶的器具)进行了描述,比如茶灶、茶棚、茶篮。第三部分则是分析了茶的如何制造的,例如茶的种植、茶的采制方法和茶的品种等。在中卷中,作者描述了煮茶和饮茶所用的器皿,共有二十四中饮茶器皿。在下卷中,第一部分描述了煮茶的方法和煮茶时所用之水的选择;而第二部分讲述了每个地方的饮茶风俗和饮茶的有关历史;第三部分讲述了茶的药效以及与茶有关的故事;第四个部分,是作者将我国唐代时期的茶所在的地区进行划分,主要划分为八个产区,八个产区的茶叶优劣不同,作者对八个产区所产的茶叶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第五个部分,是对采茶用茶的茶具所在的环境进行讲解。《茶经》涉及了人文、生态、历史、地理等多种科学知识,并且对中国古代的劳动人们在制茶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1.3 评价

《茶经》这部著作一出现,就震惊了当时的世人,并开始竞相传抄,在《新唐书隐逸传》中说到,陆羽的《茶经》著成之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在当时,有些卖茶的人甚至把陆羽塑成陶象放在灶上,并且奉他为“茶神”,从这就可以看出,陆羽在当时世人心中的形象和地位。《茶经》的出现,对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和茶叶的生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是中国第一部对有关茶事的系统性概括和总结。对《茶经》的翻译,可以让世界各地喜欢茶道的人感受到茶的更深意境以及对茶文化的深入研究,对茶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 《茶经》的互文特性

2.1 《茶经》的横向互文传播

因为《茶经》是我国茶文化著作领域中的典范,在我国茶文化领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各国与茶文化有关的作品中都会对《茶经》进行引用和模仿,很多国家都受到了《茶经》所带来的益处,各个国家通过翻译将《茶经》的文化与自身国家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摈弃了各个国家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与不同,而《茶经》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因此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可动摇。在日本和韩国茶文化典籍中,每本典籍被互文参考的次数将近二十次,在这些典籍当中,其中有三本典籍被用于英文期刊,而这三本典籍都是采用了《茶经》中的结构方法,尤其是在目录和内容的构架中。

而《茶叶全书》虽跟《茶经》在各方面比较相同,但它的翻译并没有能够将原文表达出来,较为朴素,缺少华丽,语言风格过于简单化,仅仅是对原文本的内容做了简单叙述,并没有深入进行研究,与《茶经》中翻译所用到的精美修饰的手法相比,显得乏味,比如在使用多样性的文体结构,包括:有趣经典的故事、药方、构架的严谨性以及华丽的辞藻。在《茶经》第七部分当中的左思的《娇女诗》、张孟阳的《等成都楼》等的一些诗词大多都被删去,而“茶之事”的模块当中也删除了有关茶文化的诗篇。对于翻译过程当中不合适的引用以及参考不当,不但会导致读者对作者产生误解,而且还会导致对《茶经》文化的误解,使其以后的茶文化慢慢远离原始的《茶经》典籍。

2.2 《茶经》的纵向文化传播

《茶经》是唐朝被誉为“茶圣”的陆羽所作,在780年陆羽不辞辛劳,呕心沥血对“茶”进行钻研,研究了十几年而创作出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被茶文化领域公认的著作。《茶经》主要讲述了录茶、咏茶、采茶、制茶、饮茶、产茶、摘茶等十个方面,整篇文章大约有七千多字,其文章思路清晰、简明扼要、结构紧凑。在《茶经》越来越受世人重视,具有权威之后,书中独特的表达方式、茶文化的主旨理念以及与茶文化有关的专有词汇等逐渐的在社会上流传开来。作家陆羽,将道家的“人天合一”、儒家思想以及“五行阴阳辩证理念”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在《茶经》当中,也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茶经》撰写成之后,许多著作都采取了《茶经》构架但是不同内容。这种同构异体的模式既增加了读者的记忆程度与价值,又加深了对茶文化著作的印象,皆是因为很多读者对《茶经》十章以及十章中的内容有了深入了解。说到底,茶文化的历史传承的模式也就是发展性互文,著作文本的深入发展以及历史性的更迭与演变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多数的社会群众所愿意接受的是有着文化基础与相关知识的。互文性深刻的影响展现了茶文化著作的编写过程以及几千年的茶文化的语言表达和主旨精神的提升。

3 《茶经》中互文符号的翻译

本篇文章是以姜欣和Francis Ross Carpenter的两个《茶经》英译本为例,来讨论在《茶经》中译英过程中有关互文符号所采取的一些方法措施。而在这两个译本当中,作者为了能够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还原当时著作的语境,而采用了直译、音译、意译和补释等翻译方法,对一些互文的符号进行了处理,从而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翻译效果。

3.1 音译

《茶经》的第七章“茶之事”当中就出现了一条例句:《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半茶果而己。’这句话当中出现了一个历史人物,名叫桓温,依照我国的文化属性来划分,桓温这样的历史人物则属于专有名词,像这样的互文符号,是保留符号所蕴含的意义或者说是信息意义呢,还是保留符号的表面意义或者是文本的意义呢,而译者能否在翻译过程中的语境能够重新构造与原本的互文联系,也是翻译是否妥当的关键。桓温是东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性俭”很好的表达了他的秉性,如果译者直接把桓温的名字译成拼音“Huan Wen”,直接翻译成了文本意义,并没有深入的将桓温的性格秉性凸现出来,更是一个陌生的互文符号,没有办法能够引发出读者的互文联想,从而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但是,译者在其后面增加对桓温的解释,不仅仅保留了原文的互文符号本身,而且还通过对互文符号的解释说明进行了新的互文构建,这也是一种比较妥当的翻译方法,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3.2 意译

意译可以说是在翻译中比较难的一种翻译方法,通过对原文文字的揣摩,从而进入一种意境,将文本翻译出一种韵味来,例如在《茶经》中咏茶的一句名句中“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字,但是在这十个字当中包含的中华文化互文符号却异常丰富,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也许对这十个字的理解也并不完全正确,六清、九区的背景更是少之又少的人才能够了解。十个字当中的芳茶是指四川的香茶,因为很多诗人都认为四川的茶胜过古代其他的饮品。而九区也是一个互文符号,在这里的九区并不是指九个区,这是一种泛指,指代全国。对这两个互文符号的翻译,对译者来说也是一大难度,但译者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式,将这句话完美的翻译了出来,正确的表达出了原文的含义。

3.3 直接与补译

同在《茶经》的第六章“茶之饮”中的一句话:“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如果我们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二月、三月、四月,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思,但其实在中国,二月三月四月是阴历,处在清明的前三个月,通过对中国节气的理解,我们可以用直译加补译这种翻译方法来进行翻译,可以正确翻译出原有的意义。

结语

《茶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关茶文化完整著作,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世界文化的瑰宝,对茶文化的传播具有重大的意义,能够更好的将中国的茶文化知识传向世界各地,使得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递增。

猜你喜欢

茶经桓温陆羽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
万物皆有灵
陆羽弃佛从文
陆羽弃佛从文
桓温是个好领导
第一次放孔明灯
大笔如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