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糊语言学与中国《茶经》翻译

2018-01-19李权格

福建茶叶 2018年11期
关键词:茶经模糊性著作

李权格

(南昌职业学院,江西南昌 330500)

在当前整个世界茶文化交流机制日益成熟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交流机制日益成熟,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借助合理的翻译机制和理论,才能实现对原文化的有效传承。我国的《茶经》著作作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生动记录,对其进行合理翻译和语言转介,这不仅是茶文化传递的最佳方法,更是当前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综合诉求。

1 中国《茶经》的内涵认知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其中包含了诸多内容元素,除了物质上的茶叶元素外,其中也诠释了生动、系统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元素。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诸多与茶和茶文化相关的著作,《茶经》就是其中最为经典的著作代表,其不仅是生动翔实的记载了与茶相关的所有内容,同时更是我们了解茶文化、认知茶文化的关键所在。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体系来说,只有寻找到合适的传承载体和空间,才能为其发展与传播寻找到发展生机。

茶叶及茶文化承载了我国的悠久历史,是我们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的基础,更是对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生动再现,了解和认知我国茶文化,就是为当前我们传承该文化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认知视角。茶文化的生动内涵及价值理念,是当前我们理解几千年茶文化的关键所在。在我国茶文化体系中,形成了诸多与茶、茶文化相关的文学著作,通过对《茶经》著作的创作背景,乃至具体内涵进行综合分析,其也为我们了解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发展传承,提供了重要支撑。

《茶经》作为我国茶文化历史中第一部专门著作,由陆羽所著,其中描述了与茶叶生产、加工制作等多种内容,作为经典茶学著作,其全面推动了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全面发展。事实上,其中不仅是对茶文化的生动描述,其中所使用的语言内容,乃至诠释的精神理念,也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因此,在对本书进行翻译与转介时,就不能简单从字面意义出发,要选择合理的翻译理论与方法,从而实现精准传递,结合当前Francis Ross Carpenter所使用的《茶经》翻译结果,其能够为我们传递《茶经》的本质内涵提供重要借鉴。

2 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内涵分析

模糊语言学作为现代语言翻译理论的重要分支,其中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言元素中所具有的模糊性,并且尝试性揭示整个语言理论中所包含的语言应用法则。模糊是现实世界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特点,语言模糊更是对语言灵活性的“缩影”,无论是语言的读音,还是具体的含义,乃至语法等等,都存在表述上的模糊。对于文学作品创作来说,使用相关语言修辞手法,往往能够优化文学作品的表达效果,创作者通过综合应用多种修辞手法,从而实现自身创作理念的传递与抒发。

在语言学理论中,其认为语言模糊性中所诠释的语言解释范围不确定属性,无论是语言的认知理论,还是语言实践性,其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模糊性解读,更是语言描述对象的不确定性。事实上,在当前语言具体应用时,模糊语言不仅在表达过程中,比精准语言更得体形象,同时也包含了更为深厚的内涵。所以,模糊本身就是语言的本质与基础属性。

模糊性是词语描述中的常见现象,其与标准的语言逻辑之间存在冲突。因此,语言本身所存在的模糊性并不是语言含义的本质所在。虽然模糊性是语言应用中所常见的语言现象,但是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这一模糊性往往会呈现出不同个性诉求,这一个性也使得在当前应用模糊性语言理论时,需要注重从翻译内容选择与原本语言相对等的词语。对于翻译活动来说,其本身就是不同语言形式之间的转化,因此,其语言应用过程中,很难真正有效的选择对称性内容,这就很容易出现语言表述的差异,所以,选择合适的翻译内容作为解释与补充,就成为当前对相关文学著作进行翻译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翻译理论。

3 中国《茶经》翻译活动中的具体实施诉求

对于中国《茶经》来说,其作为一种描述“茶文化”的文学著作,其中必然会呈现出语言描述上的“模糊性”。同时,中国《茶经》做为茶文化体系的经典著作,对其进行翻译,不仅是传播茶文化的途径,更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应用。对于《茶经》翻译来说,其作为一种文学翻译活动,本身就是对文本内容生动再现的语言传播机制,所以,在对其进行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融入和考虑翻译活动的一般特性,同时也要注重诠释语言的创造性。

对于中国《茶经》翻译来说,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就需要对该著作内涵进行真正理解,通过切实体会陆羽本人创作《茶经》时的具体思想,乃至文化氛围,从而实现最佳翻译效果。《茶经》作为一种茶文化著作,通过精准揣度本著作中所包含的文学内涵,将具体的文化符号转化为直观意义上的语言表述,从而将《茶经》的模糊内涵予以具体表达。

在进行综合翻译时,通过精准把握中国《茶经》所诠释的文化内涵,从而在系统化诠释茶文化的多种功能和理想价值的前提下,实现对茶文化的最佳应用与传播。使用该理论对《茶经》这一著作进行翻译,其将在适应文化交流背景的同时,真正传递该著作中所诠释的文化内涵。

4 模糊语言学应用下的中国《茶经》翻译机制

在世界茶文化体系逐渐构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茶经》作为描述茶文化的专门著作,对其进行合理翻译与内涵传递,其将让我国茶文化的价值内涵得以本质化传递。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真正意义上理解《茶经》中所诠释的文化元素,就必须从其内涵多样性出发,尤其是从其具体基础出发,认知与茶文化相关的元素理念,从而实现原著作内涵理念的最佳传递。

对于模糊语言学理论来说,其应用过程中,最大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能够使用模糊结合理念应用与整个翻译活动之中。无论是具体的模糊理解,还是对原文内容的模糊表达等等,都需要通过精准把握翻译原文的内容和理念内涵,从而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进而真正意义上减少对原文内容的内涵流失,实现对中国《茶经》的真正翻译与传递。在翻译《茶经》时,必须将“忠实”原文内容放在首要位置,在便于理解、符合语言交流规范的同时,灵活使用模糊语言理论,使其真正意义上反映作者本人的价值意图。结合该著作,在当前应用模糊语言学进行翻译时,要注重使用如下方法:首先,使用对等翻译理论。虽然,在该著作中存在模糊表达的语言特点,而且同一语言的模糊特性也不一致,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必须注重选择合理的模糊翻译对等法,从而忠实《茶经》原文内容。

其次,使用变异的翻译方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对模糊语言内容进行表达时,要注重选择同样具有模糊特色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述,从而让原文内容不仅得到有效传递,同时也让翻译内容更加鲜明有特色。比如,在茶经《五之煮》中,其关于“沸”的语言描述,充满模糊色彩,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必须注重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转化。

最后,要使用增字法、省略等具体方法来进行合理化分析。客观地看,翻译活动是一种灵活方式,所以,在进行翻译过程中,必须注重融合具体的语言翻译环境和文化氛围,灵活转化模糊性描述。当然,在茶经原文描述中,往往其语言词汇简洁,所以,要通过适当增加词汇描述,从而使得翻译的内容更加连贯,且便于理解。

5 结语

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机制的核心,正是在长期实践之后所形成的综合文化机制,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茶经》是极具代表性的著作,结合当前茶文化交流传播日益成熟的时代氛围看,想要让茶文化被世界大众所理解和认知,就必须选择合适的翻译机制,结合《茶经》著作中所表述的模糊表述,因此,使用模糊语言学理论进行翻译,其将满足和适应具体的语言交际需求下,实现《茶经》著作的内涵传递与影响力表达。

猜你喜欢

茶经模糊性著作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
万物皆有灵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