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湿热”在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018-01-19田苗马伯艳刘春红高恩宇张福利
田苗,马伯艳,刘春红,高恩宇,张福利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下降,虽然这些组织暴露在胰岛素刺激作用下,但胰岛素受体敏感性降低,机体代偿性提升胰岛素水平来维持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生理过程。近年来胰岛素抵抗是绝大多数学者所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在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糖耐量低减、肥胖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胰岛素抵抗扮演着重要角色[1]。“湿热”一词最早记载于《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短……弛长为痿”,描述了湿热走窜经络之弊。温病学对“湿热”的研究十分重视,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和吴鞠通等温病大家认为温病湿热证是临床中极为常见之证,同时在胰岛素抵抗参与发病机制的疾病之中,湿热致病、湿热证和湿热体质的相关研究报道居多,因此从“湿热”角度出发,分析其在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辨证施治具有指导意义。
1 “湿热”的本质
“湿热”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认为是六淫邪气中的 “湿邪”与“热邪”的统称,《症因脉治》中记载:“或湿热行令……湿气久留,郁而成热……”,又是病邪传变的过程。“湿热”一词的本质可以从湿热证和湿热体质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1 湿热体质
体质是众多疾病发生的背景,由先天遗传与后天养成为基础,影响着疾病进展的各个阶段[2]。现代人生活条件优越,平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运动量下降,多为湿热体质,并兼有阴伤、络伤等原因。湿热体质已经成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体质状态,该体质人群对代谢性疾病具有患病倾向[3-4],因此未病先防的思想应融入到湿热体质人群的调摄之中,“分消走泄”法是治疗湿热体质的基本大法,同时调节气机,清热凉血、养阴通络,对湿热体质人群易患疾病的预防显得极其重要。湿热体质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满面油光,易患痤疮,身重倦乏,口苦咽干,易于烦躁,小便短赤,大便粘腻不畅,舌质红,苔黄腻。临床中常应用黄芩、黄连、滑石、茵陈等药味[5]。《本草正义》记载:“黄芩苦寒,亦通治湿热之品……通治一切湿热,性质与黄连相近”,黄连燥湿之力强于黄芩,黄芩清热之力强于黄连,二者为伍,湿热并除,可见黄连、黄芩二者可谓湿热体质人群调体之要药。
1.2 湿热证
湿热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湿热证是湿与热互相结合的病邪引发的病证,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具有湿热的特点,并不具有温病的典型传变规律;狭义的湿热证是温病学中的一种,是湿热类温病中最常见的证型。
温病湿热证随着温病学的研究进展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三个时期,直至清代末期,湿热证研究的理论体系才日趋完善。湿热证素有病程绵延,难以治愈的特点,在现代慢性病中亦多有体现,如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等。在这些病理过程中,湿热证的形成以湿邪作祟为主,热邪熏蒸为辅,多伴有素体脾虚失运,脾胃气机升降失司,体内湿邪无以布散,湿邪停滞郁而化热,导致湿热两邪焦灼不解,弥漫三焦及经络,导致周身气机失调,产生多种湿热之证。湿热之证日久,必生痰饮,湿热夹痰导致疾病迁延难愈。
湿热证根据湿与热的轻重可分为湿重热轻证、热重湿轻证、湿热并重证;根据湿热所犯之处的不同可分为上焦湿热证(湿热伤及肺络)、中焦湿热证(湿热伤及脾胃、肝胆、肠络)、下焦湿热证(湿热伤及膀胱);根据湿热的传变和转归的不同可分为湿热化燥证、湿从寒化证等。温病的湿热证涉及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包括多系统、组织、器官的相关疾病,研究发现,湿热证多体现在炎症因子的改变及免疫功能的异常[6],亦有报道与氧化损伤、能量代谢、内毒素、血脂代谢等密切相关[7]。
2 “湿热”与IR在2型糖尿病中的关系
中医学的消渴病与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相似,临床中消渴病的诊治思想常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消渴病在《内经》中被称为脾瘅、消瘅。“瘅”乃湿热也[8],可见“湿热”对消渴病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湿热之邪,灼伤阴津,正津不布,以致消渴[9]。《素问·奇病论》中记载:“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可见湿热体质是消渴病的常见体质类型。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现象,在无法逆转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情况下,IR越来越受到广泛学者的关注。其中湿热内蕴型糖尿病患者IR情况最严重, 此证型患者血液运行及组织间物质精微交换异常,影响胰岛素在组织间的传输、交换,影响胰岛素受体发挥作用,从而加重胰岛素抵抗。湿热内阻证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水平高于其他证型,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下降[10]。具有湿热体质的人群应警惕糖尿病的发生,尤其是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湿热体质人群,应注意糖耐量情况。脏象学说称脾脏包含现代医学的脾和胰腺,胰腺的功能与“脾主运化”相一致,因此胰岛素抵抗与“脾脏”密切相关[11],同时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又多与脾运失司相关,“湿热困脾”可谓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病机。因此糖尿病当从脾论治,并以清利湿热。
3 “湿热”与IR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关系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多发于中青年女性的多种因素相关的生殖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孕、多毛、月经紊乱、肥胖等,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IR是内分泌方面的主要发病机制。卵巢存在胰岛素受体,血液成分中含有大量的胰岛素时,将促进卵泡膜分泌雄激素,引起高雄激素血症。另外,胰岛素能促进黄体生成素水平升高,亦会引起雄激素升高。中医学对PCOS的认识可归属为“闭经”“月经后期”“不孕”等范畴。有学者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内、外因相互作用导致,内因即肝、脾、肾三脏失司导致冲任、天癸、胞宫、肾脏之间生克关系紊乱,外因以湿热湿邪侵袭为主。PCOS的关键病机是湿热弥漫三焦,同样清热利湿是治疗PCOS的基本大法,三焦并治,湿热得清[12]。
湿热体质和PCOS的关系与2型糖尿病之间类似,肥胖是二者的“媒介”。湿热体质是容易发生肥胖的主要偏颇体质类型[13],而肥胖是产生IR的重要因素,同时IR又是糖脂代谢和肥胖型PCOS的病理基础[14]。湿热、IR、肥胖三者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4 病案举隅
曲某某,女,65岁,身高162 cm,体重70 kg,2016年5月15日首诊,头晕,胃胀,纳差,小便不畅,大便秘结,睡眠欠佳,舌红苔薄白腻而满布,脉弦数。既往糖尿病病史30余年,高血压病史20余年,脑梗死病史2年,近日未服药物治疗,测量左臂血压158/80 mmHg,右臂血压155/75 mmHg,测定空腹血糖示11.8 mmol/L,空腹胰岛素15 mIU/L,胰岛素抵抗指数7.87,存在胰岛素抵抗。证属三焦湿热,治以分消走泄。处方:陈皮10 g,制半夏10 g,茯神20 g,炙甘草10 g,枳实10 g,生白术20 g,竹茹10 g,黄芩10 g,桑叶10 g,天花粉20 g,牡丹皮15 g,白芍40 g,生地黄30 g,麦冬25 g,川牛膝15 g,枸杞子40 g,天麻15 g,桑寄生15 g,炒苍术10 g,炒山楂25 g,生牡蛎40 g,生姜15 g,7付。2016年5月22日二诊,服药5付半,便秘改善,血压下降,白腻苔范围减小,脉弦数,首诊原方14付。2016年6月6日三诊,诸症减轻,效果良好,血糖下降,自测空腹血糖9.5 mmol/L,空腹胰岛素11 mIU/L,胰岛素抵抗指数4.64。首诊处方基础上加珍珠母40 g,14付。2016年6月19日四诊,睡眠良好,眼中现“白光”,首诊处方减桑叶,加蝉蜕10 g,7付,巩固治疗,未再复诊。
按语:本病中患者糖尿病病史多年,存在胰岛素抵抗情况,“湿热”与胰岛素抵抗具有密切联系,改善胰岛素抵抗可在辨证的基础上从湿热入手,小便不畅,大便秘结是湿重于热的表现,治湿热应当三焦同治,兼顾宣上、畅中、导下,使湿热清除有道,分道而消。应用辛开苦降之品宣利气机、疏畅三焦,驱邪外出,以清除三焦湿热,即分消走泄法。温胆汤当属此法代表方剂,方中半夏、陈皮、枳实、茯苓、甘草健脾化气,化痰祛湿,加之竹茹的清热之力,全方共凑分消走泄、清化湿热之功;本案加入黄芩可加大清热祛湿的功效,炒山楂为健胃之品,牡蛎与珍珠母为安神之药;湿热消减,故二诊便溏改善,续服14付,诸症好转,胰岛素抵抗指数随之下降,胰岛素抵抗情况减轻,达到气机畅达、三焦通泄的目的。
[1] Ding S, Lund PK. Role of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s an early event in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J].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 2011, 14(4):328-333.
[2]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3] 周珊珊,卢晓君,冯流畅,等.湿热质人群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9):1819-1823.
[4] 陈禹,李玲孺,姚海强,等.痰湿体质、湿热体质与代谢性疾病关系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108-110.
[5] 孙学达,倪诚.基于体质与证候辨析的湿热体质主药主方筛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4):272-275.
[6] 张志明,刘叶,金冬梅.温病湿热证与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1):99-101.
[7] 黎壮伟.温病湿热证线粒体氧化损伤、能量代谢及中药干预机制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8] 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122.
[9] 刘香春,苏文博,蒲蔚荣,等.消渴病湿热致病机理与治法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8):1121-1122.
[10] 王振刚.清热利湿复方中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11] 张永涛,冯明清.论脾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河南中医,2001,21(6):3-5.
[12] 孙文文.分消走泄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湿热证之经验总结[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13] 张笑梅,朱燕波,邬宁茜,等.基于不同指标诊断的肥胖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3):212-215.
[14] 李宛静,徐晓娟,黄映红,等.补肾健脾化痰法论治肥胖型PCOS伴发IR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6):1285-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