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士卿经方时方用辨

2018-01-19王小荣刘光炜史正刚

中医药通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仲景经方

● 张 弢 姚 凝 王小荣 刘光炜 史正刚

张士卿为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全国名中医”,全国第三、四、五、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四十余年,临床法宗仲景,学尚各家,方活药精,师古不泥,尤其注重调理肝脾、养阴护胃,对小儿呼吸、消化、神经系统等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有独到的见解和确切的疗效。笔者侍诊之余,将其运用经方时方辨治疾病的经验介绍于此,以飨同道。

1 经方、时方之别

所谓经方,原指汉唐以前的经典方剂。黄煌[1]认为,所谓经方就是古方,主要指汉、唐以前的经典方剂,其结构严谨,主治明确,疗效可靠,久经实践检验,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方为代表。蔡陆仙先生《中国医药汇海》一书指出:“经方者,即古圣发明有法则,有定例,可为治疗之规矩准绳,可作后人通常应用,而不能越其范围,足堪师取之方也。”后人所言“经方”多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载的方剂。经方最大的特点是:组方结构严谨,药物配伍精当,主治指征明确,针对性强,药专力宏,而且加减有度,并重视用量、用法等,因此,用于临床疗效卓著。《中国医药汇海》言经方“其义例严谨,组织有一定之程序,其药味功能,一遵《神农本草经》,其君臣佐使也不苟,其奇偶缓急也不杂,其炮制煎服、其分量轻重、其加减出入,无不剖析毫厘,较量粗细。有是病必有是方,用是方必守其法,多一症即多一药,易一病即易一方。甚至药味相同,分量若变,而立方之理已殊,以及分量不差,煎服异法,制方之功效即回不相侔。若是者,皆为经方之权衡,应变之标准焉”。

所谓时方,乃相对汉代仲景经方而言,亦即汉唐以后迄至清代医家创制的方剂。清·陈念祖《时方歌括·小引》指出“唐宋以后,始有通行之时方,约其法于十剂,所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是也。昔贤加入寒、热,共成十有二剂”。时方包含内容众多,如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金元四家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所创制方剂;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五脏补泻方;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吴鞠通等创制的治疗温热病的名方;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名方,以及陈修园《时方歌括》《时方妙用》所载的方剂等等皆是。时方的最大特点是:时方源于经方,是在经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的时方本身就是由经方变化而来,它们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且,时方配伍灵活,适应证广。有的时方在药味配伍上非常简洁,如金铃子散、左金丸、失笑散等仅2味药;丹参饮仅3味药;痛泻要方仅4味药……也有的时方则药味繁杂,药量较轻,照顾面广,故能更大范围地适应纷繁复杂的证情。如李东垣的不少方子就有“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之说。又如五积散柔和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等15味药组成,故适用于治疗寒、食、气、血、痰五积之患。其实该方即是经方桂枝麻黄各半汤去杏仁、姜、枣,合平胃、二陈、四物等,再加白芷、枳、桔而成。

2 经方、时方之用

张士卿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深入思考、探索、继承、创新,提出“经方为头时方尾,经时单验一炉融”的遣方用药思路。

中医学术流派分立由来已久,这种以不同学术思想来区分的学术流派,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意义。中医的流派,从处方用药的风格来分,历来有“经方派”“时方派”两大派。但每个学术流派都有其擅长的,也有其相对的短板。而古往今来中医学历久弥新、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其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因此,张教授指出:“中医可以有流派,但不应当分门派,不应有门户之见”。

经方与时方,包括民间的单方、验方、秘方等,都是我国劳动人民以及医药学家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们各有特点,可以互为补充,相互接轨。已故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伤寒论研究大家刘渡舟先生生前也曾提出经方时方“古今接轨论”。刘老提出:“中西医能结合,实验室的动物模型也能与人的疾病相结合,为什么同气连枝,一脉相承的古方与今方而不能接轨呢?”[2]其“古今接轨论”和“经方头、时方尾”的提法,不谋而合。但古今时宜有差别,疾病也必然有变化,所以,张教授指出:“以古方治今病,应当师其意、循其法,而不泥其方;遣其方,用其药,而不拘其量”,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可以经方与经方合用,也可以经方与时方合用,而且还可汲取中西医药学研究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成果以及民间的土、单、验方确有效验者,择善采纳,“绝不能把仲景学说视作教条而僵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圆机活法,通权达变,而又不失仲景本义,也才能真正体现仲景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大道尊旨。

因此,在临床诊疗疾病时,张教授尤其善抓主证,针对患者的主病、主诉,选用恰当之经方作为底方,发挥“擒贼先擒王”的作用,以治其本,再针对患者的一些伴随症状或次要证候,选取时方或者时方中的常用药对,甚至是一些单方、验方进行对症治疗,以治其标[3]。这样能够标本兼顾,既针对病人的主要病机进行全面调整,又能够针对病人的特殊症状对症处理,消除病人的痛苦,增强病人的信心。

3 验案举隅

兹举临证案例二例,以资参考。

3.1胸痹心痛案夏某某,男,45岁,某杂志社总编。2008年4月18日初诊。近日因心前区疼痛反复发作两月余,去某医院诊为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建议手术介入疗法(安装支架)。因本人对介入治疗心有顾虑,特来征求意见。刻诊:近1周来胸前区疼痛加重,每日发作3~5次,每次疼痛持续数分钟,工作繁忙、休息不好时发作频繁,伴有胸闷、气憋、食欲欠佳,舌暗红苔白,脉沉弦小数。自述有胃溃疡病史。当属心气不足,胸阳不振,痰瘀痹阻,心脉不通。先以保守治疗,用中药扶其心气,振其胸阳,化痰消瘀,疏通心脉,或可取效。暂拟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三参、二陈、丹参饮、当归补血汤等诸方化裁投之,药用:瓜蒌10g,薤白10g,枳实10g,法半夏10g,丹参30g,党参30g,苦参15g,生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制香附10g,苏梗10g,苏木10g,陈皮10g,云茯苓15g,砂仁6g(后下),檀香6g,玄胡10g,炙甘草10g。7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1周后,患者未有回音,不知效果如何。1个月后,忽接患者电话,告知上次询诊后服药1周,自觉症状缓解,心前区疼痛、憋闷感明显减轻,因工作繁忙,便自行取药连服近30剂,近日因工作需要,赴德国考察,病情稳定,未再发作,故以国际长途电话告之,并表示感谢。后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本例病证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临床多见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象。本虚责之心气不足,胸阳不振;标实则因气虚津液不化而凝为痰,血运不畅而滞为瘀。痰瘀互结,更加重心脉痹阻,络道不通,故胸痹心痛、气憋诸症频发。今取仲景经方瓜蒌薤白半夏汤温阳散结,下气涤痰,合三参、二陈、丹参饮、当归补血汤等时方化裁,以收益气活血、稳心通络之功,故服后能使心气得充,胸阳得振,痰瘀得化,心脉自通,而诸症自除。

3.2小儿支气管哮喘案王某某,男,5岁半,2010年11月7日初诊。患儿既往有哮喘病史3年,5天前受寒后咳嗽,2天前出现呼吸气促、咳喘痰多、喉中痰鸣,夜间不得平卧,鼻流浊涕,胃纳减退,大便偏干,咽红,苔黄,脉滑。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哮鸣音。证属外感风寒,内壅痰热,肺失宣降。治以外解风寒,内清痰热,宣肺降气,止哮定喘。方选定喘汤合射干麻黄汤加减化裁,药用:炙麻黄6g,杏仁10g,白果10g,桑白皮10g,款冬花10g,苏叶6g,苏子6g,黄芩10g,法半夏10g,牛蒡子10g,桔梗6g,射干6g,炙紫菀10g,浙贝母10g,地龙10g,厚朴6g,炙甘草6g,五味子10g,陈皮6g,当归6g,生麦芽10g。4剂,日服1剂,水煎2次分3次服。

2010年11月14日二诊:患儿服上药后,喘平,咳减,痰利,纳增。遂以补脾益肺,固本防哮为法调理。药用:生黄芪15g,防风6g,炒白术10g,党参6g,五味子10g,麦冬10g,牛蒡子10g,桔梗6g,赤芍10g,白芍10g,桂枝6g,云茯苓10g,陈皮6g,焦三仙(各)10g,当归6g,法半夏6g,炙甘草6g。7剂,日服1剂,水煎2次分3次服。

按哮喘为小儿常见病之一。其发病有喘前期、发作期、缓解期之分。喘前期多因禀赋特异,宿痰内伏,故易因气道不利而时咳;发作期则多因新感触动伏痰,痰气交阻而气道受阻,表现为气喘痰鸣之标实之证。且发作期还常因诱因和体质之不同表现寒、热或外寒内热等不同证型。本例患儿的证候表现则属“外寒内热”,故治选时方定喘汤合经方射干麻黄汤合方化裁。定喘汤出自明代《摄生众妙方》,专治肺寒膈热之喘哮之证;射干麻黄汤为仲景《金匮要略》中方,主治水饮内发,闭阻肺气以致“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者。二方合用,止哮定喘之力增强,故服后哮止喘平。此时哮喘虽平,仅属缓解,欲其少发乃至不发,尚须扶正固本,善后调理。因其平素多汗易感,故又于缓解期选用时方玉屏风散、生脉饮、二陈汤等,合经方桂枝汤化裁以固本防哮为治本之举。

猜你喜欢

仲景经方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千年“经方”祛病痛
浅析仲景瘀热相搏证辨治思路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经方大家曹颖甫运用经方探微
从《金匮要略》浅析仲景对酒的应用警示
培养“仲景学子”的几点思考
论经方用量与经方疗效※
仲景辛味药配伍规律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