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用菌生产要求与策略分析

2018-01-19任美虹

中国果菜 2018年4期
关键词:暖棚菌类培养料

任美虹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农牧局,河北承德 067400)

食用菌只是数十万种大型真菌中很少的一部分,栽培种类所占比例更低。虽然食用菌没有粮食作物那么高的产量,人类生存对食用菌的依赖也不像对粮食作物那样地深切,但是,食用菌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至关重要的联系。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同时含有多种益于健康的生物活性成分,如真菌多糖、糖蛋白、萜类、甾醇类、多酚类、生物碱等,可作为传统膳食食用,还可以以养生为目标作为营养滋补品定量摄入。资料记载,多种食用菌都是传统中药材,其中冬虫夏草、蛹虫草、灵芝、猪苓、茯苓等种类已经进入《中华药典》,另外还有毛木耳、银耳、红菇等多种食用菌。这些食用菌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病毒、抗炎症反应、抗细菌、抗辐射、降血糖、降脂肪栓、保肝、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减肥、调节中枢神经等多种保健功效,是人类强身健体、抗衰老、延年益寿的理想食品。

目前我国的食用菌培植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食用菌栽培是发展白色农业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食用菌栽培技术上有关培养料配置、菌种选择、出菇棚场地选择以及食用菌培育环境的科学布置等方面的要求。

1 食用菌生产条件的要求

1.1 培养料的配置

为实现菌类种植的高产栽培,第一要义是注重其培养料的配制工作。

1.1.1 培养料的计算

首先,农户需要对原料进行计算,确保各项原料的正确使用。针对部分微量元素,需要预先用水溶解配比后,再与其它培养料混合。在搅拌的过程中,需要注重重复不同力度的动作,确保所有的原料充分混合且干湿度均匀。

1.1.2 水分的控制

培养料的所有成分中,水分的用量是最关键的一环,通常情况下,应当保障培养料的水分含量在50%~55%之间。若水分含量偏高,则会导致位于下层的菌类无法较好地吸收养分导致生长不良;若水分含量偏低,则会造成菌类的产量普遍下降。为保障农户能通过观察而及时改变菌类的含水量,可在其培养处放置一定具有测试湿度功能的木屑。通过对木屑的质地变化了解整个种植环境的湿度。通常木头偏硬则代表湿度不足,木头偏软则表明湿度偏大。

1.1.3 灭菌工作

在完成培养料的搅拌调和工作后,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培养料进行施肥,原则上超过7h的调配后,相关的培养料即无法再投入使用。在具体投入使用前,需要开展相关的灭菌工作。灭菌工作的开展是在相应的灭菌炉中,首先将炉内温度快速升至100℃,再迅速对其进行降温直至0℃,再一次升温至100℃,进行上述操作3~4次后,灭菌工作才算完成。灭菌处理时,需要对灭菌炉进行实时观察,杜绝灭菌炉因密闭不当而发生空气进入产生杂菌的现象发生[1]。

1.2 菌种和出菇棚场地的选择

区别于其他的农作物种植,在菌类的选择上不能仅注重其经济效益,应当充分考量地区的客观因素,选择抗性较高且产量质量有所保障的品种进行种植。为保障接种的成功率,需要依据相关的流程规范开展工作。

1.2.1 接种室的要求

要保持接种室的干燥与清洁,确保无外来可能侵入的病害、毒害。接受良好灭菌处理的菌种需要第一时间进行高温杀毒工作,在菌种杀毒完毕后需要在室温下自然冷却。

1.2.2 操作环境要求

在接种作业过程中,相关的操作人员必须遵守动作迅速规范的原则。第一,用于操作的场地与使用的工具都需要预先使用酒精消毒。第二,在播种区域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开阔且空气质量较好的区域,应当尽量避免如污水源及各类潜在环境隐患的区域。

1.2.3 出菇场地要求

确保菌种成功发育后,要规划其种植区域。土壤要重新翻整、晒土,同时搭建一定的暖棚与遮阳的设施,以便更好地还原菌类原本的生存环境。为保持菌类应有的生存温度,应选择相对较厚的材料搭建暖棚[2]。

2 培育环境要求

在进行初步的育种工作后,相应的菌类种植袋需要移出暖棚进行土壤种植。根据各区域的客观因素,如土壤情况、天气因素以及菌类本身的性质不同,其发育生长的周期也有所不同。但菌类拥有一些共同的通性,在移出暖棚的时间选择上应尽量避免正午气温较高的时间,因菌类拥有不耐高温和不喜阳光的特性。具体投入种植的过程中,不要在雨天进行种植,避免菌类遭受雨水的侵袭[3]。在菌袋入土时需要注意其排列不能过于紧密,需要预留出至少5cm的间距,保证所有菌类都能合理生长。只有切实优化了菌类生长的环境,才能进一步提高菌类的产量与品质。因此,在食用菌生长环境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2.1 空气湿度

空气的湿度不足,会导致菌类表面的水分蒸发加速,导致菌类内部的含水量下降,生产出的产品较为干瘪。如果空气湿度过大,菌类的蒸发作用将会受到较大的阻碍,最终引发菌类内部的养分不能均衡地输送至各个区域,造成菌类发育不良的现象。长时间处于空气湿度过大的环境,部分抗性较差的菌类还会发生腐烂的现象,严重则会导致所有的菌类被传染而腐烂。

2.2 通风

任何菌类的生长都离不开氧气的支持,进行呼吸作用。食用菌区别于其他的绿色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释放较多的二氧化碳。尽管二氧化碳能够刺激部分菌类进一步生长,但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会导致呼吸作用发生暂停的现象。严重时部分菌类可能因为过高的二氧化碳而发生死亡。因此为确保菌类的健康生长发育,需要在暖棚内增设一定的通风装置,保障二氧化碳浓度在可控范围内。农户在种植的过程中也可定期打开暖棚,起到相应的通风效果[4]。

2.3 光照

第一,绝大多数的菌类在刚播种下土时,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进行刺激,仅有部分特别的品种需要强烈的阳光进行照射。通常情况下,照射时间越长强度越强的菌类,出产的成品颜色越深,反之则越浅。因此,农户需要安装遮阳网、塑料膜等遮阳设施,来进行光照调节工作。第二,野生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是处于较为阴暗、阳光难以照射的区域,因此,农户可通过模拟黑夜的环境来种植食用菌。同时需要注意地是,应当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而破坏正常的菌类生长环境。此外,也不能使用完全封闭黑暗的环境进行菌类的种植,因黑暗环境无法给予菌类必需的温度环境。

3 食用菌丰产技巧

种植食用菌时,在加强菇床正常管理的情况下,采用一些特殊方法,可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3.1 施用药物

配制食用菌培养基料时,适量加入硫酸盐(硫酸钙或硫酸镁)、磷酸盐(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和维生素B1,在菌丝生长后期用0.1~0.2mg/L的三十烷醇喷于培养料上,可促进出菇和子实体的生长,一般可增产15%左右。

3.2 打洞填沙

在食用菌畦床料面上打洞填沙,也就是在播种时用直径为1.5cm、长为30cm的圆锥形木棒,按横、竖行均为30cm的规格呈梅花形打洞,深达料底,2d后向洞中填入黄沙(需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填量高出料面0.5~1cm,同时向洞中注入0.3%~0.5%石灰水。此法可改善菇床的透气性,提高料面的保水性能,能提前3~4d出菇且菇蕾分布均匀、个大肉厚,提高产量。

3.3 压力刺激

用旧报纸、麻袋片、细土等覆盖在食用菌培养料面上,通过压力刺激和保温保湿,可促进菌丝迅速生长。采用此法,可使食用菌产量提高。

3.4 插棒

用消过毒的小木棒(直径为1cm、长为3cm)插入食用菌培养料内,深2cm,密度为15cm×15cm,菌丝生长蔓延触及到小木棒时,即可缠绕其上形成均匀、浓密的菌丝体,并发展成菇蕾和子实体。采用此法,可使食用菌产量提高。

3.5 骚菌促蕾

在菌料长满菌丝后,用干净的竹扫把在料面上轻轻来回扫动,除去或破坏表层徒长的老菌丝,待露出新菌丝后,及时喷水和覆盖薄膜保湿保温,7d左右即可现蕾。此法不仅可以促进出菇,而且可增产。

总之,食用菌高产栽培要结合实际,同时也要进一步从市场角度出发,不断培育市场需要的菌类产品,以此提高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米尔古丽·阿不都艾里.食用菌(平菇)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7,(08):167.

[2] 胡海燕.探究长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的高产新技术 [J].农业与技术,2016,36(06):13.

[3] 曾煜达.安龙县食用菌的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4,(16):33.

[4] 吉灿彬.无公害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J].吉林农业,2012,(08):100.

猜你喜欢

暖棚菌类培养料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冬日暖棚
草菇出菇为何怪
市政工程冬季施工桁架暖棚安装与耗热计算
大球盖菇培养料发酵实用技术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
牦牛暖棚的调研与建议
在雨后,与菌有约吗?
蘑菇,植物还是非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