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2018-01-19郑丹丹孙明令周永明
郑丹丹,孙明令*,周永明
(1.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简称AML)是一种异质性明显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最为多见[1],病情发展迅速,预后较差,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中医药可增强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和抗肿瘤效应,调节免疫,增强体质,促进骨髓抑制的恢复,在提高临床缓解率、降低疾病复发、减轻化疗相关毒副反应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AML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学对AML的认识
AM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中医学未对此类型进行单独描述,故参照急性白血病相关文献,并根据其不同的临床症状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中“急劳”“热劳”“血证”“虚劳”“癥积”“瘰疬”等范畴。AML的主要病位在骨髓,可涉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其病性总体为虚,但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又可出现毒邪集聚、血瘀阻滞等一系列实证[2]。
1.1 病因病机
关于AML的病因病机,多数医家都是根据《内经》中所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提出AML发病的根本在于正气亏虚。陈信义[3]认为本病的内因是正气不足,而先天已有“胎毒”内伏,复感瘟毒,邪毒侵袭,由表入里导致脏腑受邪,骨髓受损引起。李国章[4]认为正虚是本病发生的基础,因先天禀赋薄弱,后天失于调摄,或为药毒所伤,加之外邪入侵,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正虚邪毒内侵,入血伤髓,髓伤瘀毒蕴结而致病,实则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夏小军[5]等提出先天禀赋不足,胎毒内伏是导致发病的关键,加之后天劳累、饮食情志失调及外感温热邪毒,或胎毒内伏伤髓入血,自内向外而发,继则波及全身,认为邪毒为本病的基本病理因素。周永明[6]认为此病多为先有精气内虚,后有外邪温毒乘虚内陷,内外之因相互作用而发病。先天胎毒,或因七情内伤、饥饿劳累、房事过度等,损伤精髓、肝脾及三焦,使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正气内虚,复感六淫外邪或温毒而致病。邪毒深伏骨髓,耗气伤阴,气血亏损;邪毒侵袭营血,血热炽盛,阴伤血败则见高热不退;热郁骨髓由里外发,迫血妄行,或温毒耗气伤血,日久脾气亏虚,脾虚统血无权,气虚不能摄血,则见出血;热毒蕴结骨髓,痰瘀内阻经脉,则见骨痛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其病理变化多为蕴热、耗血、动血、痰瘀并存,涉及卫、气、营、血、髓五个层次。
综合各位医家的观点,可见急性白血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即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主要是气阴亏虚,邪实主要是痰湿瘀毒热,本虚标实可出现在疾病的各个阶段,或以本虚为主,或以标实为主。而本虚在AML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气阴亏虚是导致邪热炽盛、造血异常的根本原因,并始终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痰湿瘀毒热内停则又是气阴亏虚、脏腑失调的病理反应。
1.2 辨证分型
由于各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基本一致,且认为病性实质为虚实夹杂,其辨证分型也就大同小异。夏小军等[5]根据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特点,将本病划分为邪毒炽盛,痰瘀互结;邪毒渐退,气阴两虚;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三个证型。马武开等[7]检索了近20年与急性白血病辨证分型相关的文献,并对文献中所报道的1 258例患者的辨证分型进行分析,发现急性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主要为气阴亏虚、气血两虚、热毒蕴结、血瘀阻滞四个证型。黄振翘等[2]则把急性白血病分为气血亏损、毒热凝积,气阴两虚、毒瘀内蕴,阴津亏乏、毒瘀交织,阳气虚弱、痰瘀互阻,阴阳两虚、瘀毒亢盛共五个证型。而在2016年的AML(非APL)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经各位专家商讨并达成共识后,将其分为热毒炽盛证、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证和气血两虚证四个证型。
1.3 治则治法
中医治疗本病的主要原则为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即“扶正祛邪”。以扶正、祛邪并举,并根据疾病的不同分期和临床表现治疗应有所侧重,要重视整体观念,祛邪不忘扶正,正安则可达邪。但不少医家在临证时,结合自己用药经验,总结出各具特色的治疗原则及方法。郝征[8]等对杨文华辨治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杨文华针对急性白血病创制了“四期单元疗法”。化疗期单元当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缓解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抑制期单元以扶正为原则,佐以清热解毒,控制感染;缓解期单元则注重调节阴阳平衡,调整机体功能状态;不化疗期单元须根据证候变化调整用药。周郁鸿在治疗老年白血病方面主张攻补兼施,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扶正强调养阴填精,尤其要注意固护肾阴;祛邪应慎用峻猛,多予缓攻,以平和为要[9]。周永明[10]临证治疗时强调应注重标本缓急,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并倡导分期论治。化疗前期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为化疗创造条件;化疗期当健脾和胃、助运化湿,意在增效减毒;化疗间歇期主张健脾益肾、益气养血,兼以清热解毒。
2 中医药治疗AML临床研究
2.1 自拟中药汤剂
陈泽涛等[11]使用益气养阴方(太子参、黄芪、茯苓、白术、黄精、生地黄、天冬、麦冬、旱莲草、女贞子、小蓟、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170例,其完全缓解(CR)率为62.35%,总缓解率达70.59%。缪文雄[12]用自拟固元生血汤(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熟地黄、白芍、当归、水牛角、山豆根、紫草、金银花等)联合化疗治疗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其总缓解率达83.33%,明显高于单纯化疗对照组的66.70%。陈毅宁等[13]将复方君子汤(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黄精、枸杞子、白芍、丹参、川芎、浙贝母、莪术、汉防己、炙甘草)用于20例气阴两虚型急性白血病患者,总有效率达75%,高于对照组的45%,且不良反应较对照组低,说明复方君子汤联合化疗可增强化疗药物疗效,并能减轻化疗带来的各种毒副反应。黄礼明等[14]将35例处于急性白血病缓解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青蒿鳖甲汤(鳖甲、青蒿、黄精、女贞子、墨旱莲、龟板、半枝莲、蚤休、白花蛇舌草等),治疗4周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组患者骨髓细胞周期各时相比率,发现加味青蒿鳖甲汤可使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阻滞于G0/G1期,进而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防治疾病复发。
2.2 协定处方
宋娜莎[15]将2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化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复方浙贝颗粒(汉防己、浙贝母、川芎等)和安慰剂,治疗1个疗程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3 院内制剂
杨洪涌等[16]将13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2例,对照组45例。两组均采用国内外公认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化疗基础上,按照辨证分型、化疗阶段,分期、序贯加服院内自制清毒饮(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大青叶、山慈菇、莪术等)和养正片(黄芪、人参、补骨脂、熟地黄、黄精等),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清毒饮和养正片对化疗有增效减毒的作用,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轻临床症状。
2.4 中成药
黄世林等[17]将复方青黛片(由青黛、太子参、丹参、雄黄等组成)用于6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服药1个月后,CR率高达98.3%,且无明显骨髓抑制,亦为发生严重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进一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复方青黛片可使白血病细胞核固缩、核碎裂,从而发挥细胞杀伤作用。顾影非等[18]在3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配合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缓解率相当,但参芪组中性粒细胞较对照组回升要快,且CD4、CD4/CD8、IFN-γ及IL-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参芪注射液对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并能促进骨髓造血。王建英等[19]对129例进行大剂量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同时予以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发现参麦注射液可增强患者化疗效果,并具有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唐由君[20]用中药复方与化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700余例白血病患者,对患者进行辨证,将其分为气阴两虚、气血双亏、热毒炽盛、脾肾两虚四个证型,并根据证型配合使用六神丸、犀黄丸、紫金锭、人参健脾丸、六味地黄丸,结果存活5年以上者13例,其中5例存活期在10年以上,1例已健康存活22年。
3 中医药治疗AML机制研究
3.1 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
李丹阳等[21]研究了人参总皂苷TSPG对白血病细胞KG1-α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TSPG可通过下调AKT、Jak2、STAT5、Bcl-2及上调p53、pP16表达水平,对KG1-α细胞增殖产生明显抑制作用。林筱洁[22]等用黄芩苷对HL-60及红系K562白血病细胞进行体外干预,发现黄芩苷能够通过抑制与增殖相关MEK-2蛋白激酶的表达,缩减处于S期细胞的比例,并有效抑制两种细胞的克隆增殖。霍毅[23]等对大蒜素体外作用于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进行研究,通过镜下观察发现经大蒜素干预后的K562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学改变,且MTT显示K562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其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柯文娟[24]等观察了甘草次酸在体外对K562细胞的作用,发现该药物可将细胞阻滞于G0/G1期,使G2/M期细胞减少,对K562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可能与下调周期蛋白cyclin D1及cyclin E的表达相关。
3.2 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
陈国强等[25]的研究发现,三氧化二砷可通过有效降低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中Bcl-2的表达诱导其发生凋亡,但对p53、C-myc、Bax及Bcl-XL等其他几种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无影响,而且三氧化二砷对HL-60、U937细胞的生长和存活也不产生影响。关于砷剂(如雄黄、砒霜)对白血病的作用,目前得到了广泛认可,且已推广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具有显著疗效,有效率高达90%以上甚则治愈。李娜等[26]通过对川芎嗪的研究,发现其可以通过抑制Survivin、Bcl-2蛋白及促进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人白血病U937细胞发生凋亡。刘俊玲[27]等将青蒿琥酯作用于HL-60细胞进行体外实验,观察到随着青蒿琥酯药物浓度的增加,HL-60细胞中Bcl-2、ICAD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且能诱导HL-60细胞发生凋亡,推测Bcl-2、ICAD可能为凋亡信号传导通路中的重要调控因子。国内还有文献报道称,穿山甲煎液在体外可通过激活Caspase-3酶活性,下调Bcl-2表达水平,达到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28]。另外如淫羊藿、雷公藤、冬凌草等其他多种中药提取物也对白血病细胞具有杀伤作用。
3.3 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
朱宁希等[29]的研究发现,苦参碱可诱导人粒系白血病HL-60细胞向成熟粒系分化,并能明显抑制该细胞的增殖,其作用与下调C-myc表达并将细胞阻滞在G1期有关。王志红等[30]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发现盐酸小檗碱可在HL-60细胞生长过程中,将其阻滞于G0/G1期,从而抑制其增殖,并能诱导HL-60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齐振华[31]等对36例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乳香水提物进行体外干预培养,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行NBT还原能力及吞噬功能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向成熟中、晚幼粒及成熟杆状、分叶核细胞分化,说明乳香水提物能诱导AML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同时恢复其相应的细胞学功能。
3.4 逆转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
研究发现,产生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较为复杂,涉及面也广,其中不仅包括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状态,往往还涉及到细胞信号转导的相关通路异常。陈英玉等[32]用大黄素联合化疗药物对人急性白血病HL-60/ADR细胞进行研究,发现大黄素具有逆转HL-60/ADR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RP1、TOPOIIβ、GSTπ、Bcl-2表达水平、促进化疗药物在细胞内的蓄积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相关。CHENG Jian等[33]的一项研究显示,汉防己甲素与5-溴汉防己甲素两者均可通过抑制MRP7和P-gp表达,并增加抗肿瘤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进而对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产生逆转作用。林婷等[34]运用中药复方君子汤联合阿霉素对K562/VCR细胞进行干预,结果发现中药复方君子汤及阿霉素单独使用对K562/VCR细胞耐药性均有逆转作用,两者合用逆转效果增强,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DR1、BCR、P-gp、Bcl-2及上调Bax基因表达有关。
4 小结
近年来,随着细胞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表观遗传学等领域取得的进展,AML的治疗手段越来越靶向化、规范化和多样化,疗效逐渐提高[35-37]。目前临床上首选的规范化疗所带来的胃肠道反应、心肝肾脏器损伤、出血、感染等毒副反应,相当数量患者不能耐受,且有部分患者因原发性耐药不能获得完全缓解(CR),甚则获得CR后也存在高复发的风险。由上可知,中医药在治疗AML方面具备安全、有效、经济等特色优势,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上近几年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大力推进其发展,相信不久之后中医药在治疗AML方面可获得更大进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