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血脂、MPO、hs-CRP水平的影响
2018-07-12周燕张红付旭燕
周燕,张红,付旭燕
(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北京 102488)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综合征[1-5]。近年来,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死率逐年升高,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负担。目前,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最有效的方法为介入治疗,但也存在术后并发症多、经济负担重等缺点。因此,急需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案。针刺疗法于临床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独特的优势,而本研究组于临床上多年总结的经验方亦疗效显著。故本研究旨在观察和分析针药结合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血脂、MPO、hs-CRP水平的影响,从而探讨针药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作用机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l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50例,年龄35~75岁,病程1~8年。将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年龄(51.84±11.26)岁,病程(4.78±2.22)年;对照组年龄(53.92±10.68)岁,病程(4.84±2.0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药物
拜阿司匹林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托伐他汀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20050)。
1.3 纳入标准
1)患者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参照《心电信息学》[6]与《内科学》(11版)[7]。2)患者均符合气虚血瘀证的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3)患者意识清醒;4)年龄35~75岁。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西医诊断标准者;2)不符合中医辨证标准者;3)精神疾病患者;4)未按规定服药,无法判断疗效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每日1次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片20 mg,连续4周。
对照组:患者给予自拟方口服治疗。药物组成: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当归20 g,川芎20 g,丹参20 g,红花20 g,炙甘草10 g。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续4周。
观察组: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加以针刺治疗。患者取仰卧位,用0.3 mm毫针针刺内关、三阴交、郄门、膻中,针刺0.5~3寸,平补平泻,行针1 min,留针30 min,连续4周。
1.6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MPO、hs-CRP水平变化情况。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针药结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血脂的影响
2.1.1针药结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TC、TG水平的影响
由表1可知,针药结合可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TC、T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TG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1.2针药结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HDL、LDL水平的影响
由表2可知,针药结合可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HDL、LDL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DL、LDL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针药结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浆MPO水平的影响
由表3可知,针药结合可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MPO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PO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针药结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hs-CRP水平的影响
由表4可知,针药结合可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hs-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9-11]。钱症瑶等[12]观察心脑康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电图变化,血清C反应蛋白、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心脑康胶囊可明显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心电图变化及血清生化指标。孙启银等[13]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补气固脱中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虚寒证患者心绞痛发作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阿托伐他汀联合补气固脱中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虚寒证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体征,降低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范国颖等[14]观察银杏蜜环口服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血浆过氧化脂质、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银杏蜜环口服液联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能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中医学虽无“不稳定型心绞痛”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归属于“胸痹”“心痛”等证的范畴。临床通常分为气虚血瘀型、气郁化火型、气滞血瘀型、胸阳痹阻型、阳气虚损型与气阴两虚型。气虚血瘀为其中的主要证型。其病位在心,心主神明,与脾亦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气血生化无源;脾统血,脾气虚则气血运行无力而发为血瘀。故治疗本病应以“补气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该方以黄芪为君药,重用黄芪取其补气健脾之功;臣药党参、白术、茯苓助君药益气健脾,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丹参红花为佐药,可活血化瘀;炙甘草为使,益气补中,调和诸药。全方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化瘀之功。
本研究针刺取穴内关、三阴交、郄门、膻中。内关其穴络属于厥阴心包经,能宁心安神、宣痹解郁、宽胸理气,临床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等。三阴交位于足太阴脾经穴位,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郄门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具有宁心理气、宽胸止血之功,主要治疗心痛、心悸、心烦、胸痛等心胸病证。膻中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内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主治胸痛、心悸、心烦等病证。故诸穴合刺,共奏补气活血化瘀之功。
高脂血症长期存在可损伤内皮细胞,所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必须控制好血脂[15-17]。结果显示,针药结合治疗可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TC、TG、LDL水平,升高HDL水平,结果说明针药结合治疗可较好的调节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血脂状态。MPO是氧化应激的一个主要标志物,可促进炎症效应细胞的增殖与活化,其水平升高将增加冠心病患者相关事件发生,预示斑块破裂[18]。hs-CRP是一种炎症标记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斑块的破裂密切相关。结果显示,针药结合治疗可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MPO、hs-CRP水平。
综上所述,针药结合治疗可较好的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血脂及降低MPO、hs-CRP水平,起到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