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血-脉-心-神”一体观论治隐匿性冠心病初探
2018-01-19华改青王晓景
华改青,王晓景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隐匿性冠心病(SMI)是指冠心病患者存在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悸血流灌注、心肌代谢异常等),但临床上没有心绞痛或心绞痛等同症状,又称无症状心肌缺血。据报道,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SMI检出率高达90%,而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约75%[1-2],但由于其发病无明显症状,临床上极易被忽视、漏诊,从而导致心肌梗死、猝死等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病死率也不断攀升。因此SMI的及时诊治和预防已然成为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学以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对于治疗SMI有其独特优势。我们基于“血-脉-心-神”一体观理论治疗SMI,本着“畅血、保脉、育心、调神”的治疗理念,进行多维度、序惯性、多靶点的全时程干预[3],取得一定疗效。
1 发病机制
1.1 西医发病机制
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病无自觉症状,病情极易被隐匿,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1)生理情况下,血浆或脑脊液中内源性阿片类物质 (内啡肽) 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痛阈的改变;2)心肌缺血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心肌缺血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或老年人神经退行性病变致感觉传入径路中断[4];4)心肌缺血的的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达不到疼痛的阈值,无论病变支数的多少,发病时间短、病变程度轻[5]。无症状心肌缺血可以突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有人认为其是早期冠心病,确诊后治疗与冠心病治疗无异。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可以减少其风险和提高预后疗效。
1.2 中医发病机制
无症状心肌缺血仍属于冠心病范畴,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属于“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涉及心、肝、肺、脾、肾、脑等脏腑。究其原因无非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养、嗜食肥甘、劳倦纵欲、久病体虚、情志所伤等因素所致。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中就提到“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并提出胸痹发病机理是“阳微阴弦”,上焦阳气不足,胸阳痹阻,下焦阴寒气盛,阴邪乘袭[6]。现代医家对SMI发病机制有不同看法,如李悦[7]等认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病机以心肾不足、阴亏血少为本,痰浊、瘀血为标,总体属于本虚标实证,并用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化痰行瘀。张敏[8]等则认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基础病机是气虚血瘀,以益气活血、宽胸通阳为主要原则,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陈联[9]等认为无症状心肌缺血老年人多见,所谓“年四十而气阴各半”,其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多见血瘀、痰阻,故治则以益气、活血、化痰为主。以上在对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中医病机认识中,比较侧重于血和脉病理基础,认为血通脉利即能解决问题,比较侧重于气、血、阴、阳的调和及病理产物的清除,以疾病发展当下为关注点,忽略了病程的进展及病情的演变,缺乏从血、脉、心、神的整体性和时空观认识SMI的疾病进展。治疗SMI可在“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进行多维度、序贯性、多靶点的全时程干预。
2 “血-脉-心-神”一体观
2.1 血脉心神共病
“血-脉-心-神”一体观的提出是对心系系统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全面认识,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整体性,结合中医精气学说、阴阳学说、藏象学说,把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外在表现相结合,认为“血”是生命活动的动力,“脉”是生命活动的载体,“心”是生命活动的本体,“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司,“血-脉-心-神”一体论贯穿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始终,既是整个心系生理过程的体现,又参与了病理的形成。理论的提出破除了单纯从血-脉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固化模式,弥补了脉络学说中脏象分离、形神脱离、重结构而轻功能的不足,更加明确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功能,诠释了“心”“神”在心系疾病中大局调控作用[10]。
2.2 IHD发病机制
缺血性心脏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而在疾病之初,即早期阶段,已经出现血液的变化。因人至中年,脾肾亏虚,痰湿内生,日久积于血脉;肾阳不足,无以推动血脉运行,致痰、瘀盛行。“血病”期,并未形成有形之痰、瘀,但血液中已夹杂病邪,此期病邪尚不深重,不足以使患者出现任何不适症状。疾病早中期阶段,即血管期,由于痰、瘀日久化毒,长期积于脉道,可产生有形实邪之瘀毒,阻于脉道,甚则闭塞不通,导致真心痛。“脉病”期,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可诱发胸痛、胸闷等症状。脉病期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长期瘀毒阻滞血脉,造成持续心之本体营养物质匮乏,必然导致心之失养,到达“心病”阶段。“心病”期,患者除外胸痛、胸闷等典型胸痹症状,也可表现为心之本体功能衰竭的症状。“血-脉-心”病期持续时间较长。中医认为心主神志,既包括广义之神,即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表现;也包括狭义之神,即人的思维、意识、情志活动。长期的心失所养必然导致神的病变,即到“神病”期,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
2.3 空间多维、时间序贯
“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具有空间多维性的特点。上述介绍的“血”“脉”“心”“神”不是依次递进的线性发展,而是在疾病早期阶段血、脉、心、神就作为内因并存发在、相互影响、反馈加重,关联与病情发展的每个截面。所以缺血性心脏病是血、脉、心、神共病的复杂体系,以血脉失和为直观体现,心失所养和神不安位为最终归宿。其第二个特点是具有时间序惯性。IHD每个病情阶段虽是血、脉、心、神、共病体,但其在发病过程中的主要侧重点还是有所区别,仍然是以血-脉病变期间量变或质变的形式加重心失所养和神不安位,四者失稳态仍然具有时间序贯特点。
3 SMI病机特点
无症状心肌缺血存在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心肌代谢异常等),临床上无心绞痛或心绞痛等同症状,中医学中可归于“胸痹”范畴。SMI存在有形实邪痰、瘀、毒等阻滞脉道,却无相应临床症状,视为有病无证,病症分离,“枯树一桩”。如果没有经过现代手段检查确诊,发生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猝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不能预测。SMI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病症分离,空间上不能定位,时间上不能确定疾病发展的阶段,病证结合行不通[11]。
SMI属于缺血性心脏病,可以在“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认识该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遣方用药,治病于本。SMI基于“血-脉-心-神”一体观,其发病特点是脉道瘀毒已成有形实邪,阻滞于脉,冠状动脉营养心脏的血流减少,但不足以为害,心之本体功能尚可维持正常,心神未伤,患者可无明显不适。所以在“脉病”阶段中,即使有形实邪阻滞脉道,会存在一个代偿缓冲期,人体生命活动及心之本体功能尚能维持正常运转,不受制于此。“脉病”日久,痰、瘀、毒等有形实邪盛行,心之本体营养物质逐渐耗竭,冲破心肌代偿,最终导致心肌梗死、猝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日久甚则会导致心力衰竭、焦虑、抑郁等心失所养和神不安位等症,血、脉、心、神多维度、序贯性的贯穿整个病理过程始终。同时也解释了SMI最终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原因。因此使血、脉、心、神的失稳态回归平衡至关重要。
SMI侧重于“脉病”阶段,基于血、脉、心、神共病理论,治血脉时,应同调心神。血脉治病,离不开虚、痰、瘀、毒等的相互作用。《灵枢·决气》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说明了血液与营气循行与脉内,脉为血之府,发挥着行气行血的功能。营卫气血周流不息是维持脉络结构与功能正常的先决条件。另《难经》曰:“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所以治血脉者调气血,调气血者和营卫,和营卫者治心病。《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以柴胡桂枝汤为基础,方由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半合方而成,因其集诸调和之能事,“和”一切“不和”之象。小柴胡汤疏泄肝胆,运转枢机,解情志之郁结,助营卫之调和[12]。以柴胡桂枝汤为基础方可达调和营卫、畅利血脉、心神共治之功,方显“血-脉-心-神”一体化指导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多维度、序贯性、多靶点之优势。
4 验案举隅
患者沈某某,男,62岁。2016年3月30日初诊。于半月前患者体检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低平。平素无任何心脏不适症状,于2016年3月18日前往某三甲医院进一步查冠脉CT示:LAD近段次全闭塞,余多支血管混合斑块。现头昏头痛时作,耳鸣,视物模糊,纳可,寐安,夜尿7~8次,大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既往高血压病史15年余,现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吲达帕胺片控制,血压控制在135/80 mmHg左右,病情尚平稳;陈旧性脑梗死,未遗留后遗症。西医诊断:隐匿性冠心病。中医诊断:胸痹。中医证型:血脉失和,痰瘀痹阻,心神失养。中医治法:调和血脉,化痰散瘀,育心调神。处方:柴胡6 g,白芍30 g,桂枝6 g,黄连10 g,檀香6 g,法半夏5 g,三七粉(冲服)6 g,粉葛20 g,麸炒僵蚕10 g,蝉蜕6 g,胆南星6 g,橘络5 g。14剂,水煎服,2日1剂。
2016年4月27日,二诊:头晕,无心前区不适症状。纳差,无食欲,寐可,大便日行3~4次,不成形,夜尿频,3~4次。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前方基础上减桂枝、檀香、粉葛、僵蚕、蝉蜕、胆南星、橘络,加玄参、石斛、黄精、茯苓、砂仁。
2016年5月25日,三诊:无明显心慌、胸闷憋气等症状,纳可,寐安,夜尿2次,大便日行3次,偏稀。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前方基础上减黄连、茯苓,加桑螵蛸、酒山茱萸。
随访患者1年,症状平稳,未发作任何不良心血管事件。
按语:患者老年男性,平素并无任心绞痛等同症状,体检时心电图示心肌缺血,进一步检查发现LAD近段次全闭塞,确诊为SMI。患者年老,脾肾亏虚,痰瘀遂生,血失清宁,脉道失利,日久生毒,阻滞脉道,久则心伤神乱。《研经言·原营卫》云:“惟血随荣气而行,故荣气伤则血瘀,津随卫气而行,故卫气衰则津停”,说明瘀血、饮停、痰毒等是营卫失和的病理产物。《灵枢·邪客》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说明血由营气和津液构成,发挥滋养脏腑四肢的功能有依赖于脉道,脉道通利,血才能循行周身;血液充盈清宁,脉道通畅流利,才能濡养四肢百骸。然本病案以血脉失和为主,运用调和血脉、化痰散瘀、育心调神法,方用柴胡桂枝汤合升降散加减。患者虽头昏头痛时作、耳鸣、视物模糊、夜尿7~8次等表现为脾肾亏虚的症状,但吾师窥得病机,在“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本着治病求本原则,从血脉失和角度“刺探军情”,营卫不和,血脉不利,痰瘀遂生,久则心伤神乱,总体考虑为血脉不和,痰瘀痹阻,心神失养。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畅利血脉,使血流充盈、脉道通利,佐黄连以防桂枝生热,使心之血流回归正常,养心调神;柴胡,疏肝解郁调神,助桂枝、白芍和解之功;檀香、粉葛理气止痛;三七活血补虚;半夏、胆南星、橘络化痰通络,此为吾师缓解动脉粥样硬化之常用药;僵蚕、蝉蜕调理气机、升清降浊[11];纵观全方,周身气血得运,血脉和畅,心、神功能维持正常,自然就促进了心本体回归本位,“育心”则体现其中。全方共奏调和血脉、化痰散瘀、育心调神之功。
二诊时患者诸证好转,出现脾胃不和之纳差、无食欲、大便日行3~4次、不成形等,在治疗大法的基础上,弥补前诊之不足,辅以平补阴阳法,临证加减,在前方基础上减桂枝、檀香、粉葛、僵蚕、蝉蜕、胆南星、橘络这些温通化痰、通络止痛的药,加玄参、石斛、黄精滋阴强壮之品,亦有阴中求阳之意,而又能调理肺脾胃;茯苓、砂仁祛湿化浊,调和脾胃,养后天之本。二诊是在调和血脉、化痰散瘀的基础上,加之调理肺脾胃,顾护后天之本。
三诊时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诸证平稳,减黄连、茯苓等药性峻烈之品,加桑螵蛸、酒山茱萸等补益固涩药,既治疗患者大便次数多等脾胃不和之症,又可以补益肾之元气,以防后患。本病案在调和血脉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兼夹证的治疗,遵循“血-脉-心-神”一体观的指导原则。患者随访1年,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5 结语
SMI没有明显的心绞痛症状,所以当前存在很多问题,而发现的SMI大多是因为体检或其他脏器病变检查而确诊,这时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窗。然而SMI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如何在失去最佳治疗时间上把心肌损伤降到最低,是临床医生最为关注的。辨治隐匿性冠心病,基于“血-脉-心-神”一体观,以血脉失和为病机基础,调和血脉为主要治法,治以柴胡桂枝汤合升降散,同时关注心、神改变,以防病之变。从而使SMI的诊疗从“无形”变“有形”,从“有形”到“有效”,充分发挥中医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