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结膜炎的中医古籍文献研究
2018-01-19桑玲玲高卫萍
桑玲玲,高卫萍
过敏性结膜炎[1]是结膜对过敏原的一种超敏性免疫反应,主要分为速发型及迟发型变态反应,其中以速发型变态反应所致的过敏性结膜炎最常见。临床上通常将过敏性结膜炎分为5种类型[2],包括季节过敏性结膜炎、常年过敏性结膜炎、巨乳头性结膜炎、春季角结膜炎和特应性角结膜炎。眼痒是过敏性结膜炎最显著的临床表现,同时可伴有畏光、流泪、灼热感及分泌物增加等。过敏性结膜炎是西医病名,古代文献中未见“过敏性结膜炎”之名,目前《中医眼科学》[3]教材中对于过敏性结膜炎这一大概念并未有统一的中医病名,只有春季结膜炎在中医眼科学中称之为“时复目痒”,又可称为“时复症”。我们通过在《中华医典》[4]中输入“目痒”“时复症”等检索词进行检索,对搜集到的过敏性结膜炎相关的中医古籍,在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治法方面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如下。
1 中医病名的演变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称之为“睊目”,主要症状描述为“目眦痒而泪出,目眦恒湿,故谓之睊目”。之后唯有《太平圣惠方·治目痒急诸方》中提到“睊目”意指过敏性结膜炎。而后世虽有“睊目”这一病名,但并未意指过敏性结膜炎。
唐朝时期,孙思邈在《银海精微·痒极难忍》一章中以眼痒这一主要症状直接称之为“痒极难忍”。之后直至宋元时期,《医考方》《圣济总录》均未有明确病名,均以症状称之为“目痒”“目痒急”。
宋元时期,内外障七十二症学说被提出之后,各医家都将过敏性结膜炎归入外障病,称之为“目痒极难忍外障”,此病名一直沿用至明朝初期,如《普济方·眼目门》中所述“眼痒极难任外障,此眼初患之时,忽然时时痒,极难忍”。《世医得效方》及《秘传眼科龙木论》均将其称之为“目痒急难忍”,设独立章节,对症状进行描述。
明代中期,王肯堂《证治准绳》一书中,首次出现病名“时复证”及“痒若虫行证”,并进行分章论述。《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上·时复证》曰:“或年之月、月之日,如花如潮,至期而发,至期而愈。久而不治,及因激发,遂成大害。”《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上·目痒》一章中记载“非若常时小痒之轻,乃如虫行而痒不可忍也”。至此,“时复症”这一病名的出现使各医家开始认识到过敏性结膜炎与季节的相关性,且疾病的发生呈周期性,相当于现代医学过敏性结膜炎中的季节过敏性结膜炎及春季结膜炎。而“痒若虫行证”,并非特指某一种眼病,而是多种眼病都具有眼痒这一临床症状,其中过敏性结膜炎尤以眼痒这一症状为突出。《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上·目痒》中解释到“为病不一,须验目上有无形证,决其病之进退,至如有障无障,皆有痒极之患,病源非一”。明末清初傅仁宇《审视瑶函》、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黄庭镜《目经大成》、黄朝坊《金匮启钥》等均继承此思想,将“时复症”及“痒若虫行证”进行分章论述。巨乳头性结膜炎和接触性过敏性结膜炎,多因长期佩戴角膜接触镜及接触化学药物或化妆品引起,遂古籍中均未有明确的中医病名及相关详细描述,然其可以因眼痒这一显著症状,参考“痒若虫行证”进行诊治。
到民国时期,《眼科菁华录》提出“时复之病”这一病名,突出地描述了过敏性结膜炎与季节相关的这一特点,同样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春季结膜炎。
现代中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眼科学》(曾庆华主编)、《中医眼科学》(彭清华主编)正式规定中医病名为“时复目痒”,相当于现在医学的春季结膜炎。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风邪客睑 《素问·太阴阳明论》记载“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眼位居高,易受风邪,风邪客于睑眦腠理,致目眦瘙痒,《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中载述“睊目者,是风气客于睑眦之间,与血气津液相搏,使目眦痒而泪出,目眦恒湿”。《太平圣惠方·治目痒急诸方》中亦记载相同思想。《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上》中也提到将风邪作为“痒若虫行证”的病因之一。
风热犯目 风邪夹热,上犯于目,邪滞经络,正邪相搏,致胞睑连及眦头、睛珠俱痒,《明目至宝·眼科七十二证受疾之因·痒极难忍》中记载“轮廓因风邪气攻,致令双手拭睛瞳。眦头睑畔睛珠痒,……此是心脾风邪热也”。清代马化龙在《眼科阐微·利集·四季犯发眼症》一章中也提到 “有每年按四时发作者,是因病时不治,捱熬忍待自愈,风热客于经络,欲戒有犯,触其经络,遂致深入,又不治之,致邪正击搏,不得发散”,强调了风热之邪客于眼目,引起目痒。
邪滞经络 自明代王肯堂 《证治准绳》一书开始,诸位医家将“时复症”及“痒若虫行证”分章论述后,均一致认为时复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患者接触特殊之邪,犯其禁戒,未予及时治疗,邪入经络,正邪相搏,邪不得散,遂成其害,如《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上·时复证》所述“谓目病不治,忍待自愈,或治失其宜,有犯禁戒,伤其脉络,遂致深入,又不治之,致搏夹不得发散之故”。诸位医家并未列出关于时复症的详细病证,只着重强调无论发时或未发时就医,均要详细问清疾病发作时的症状,辨别病变脏腑经络。《目经大成·八十一证·时复五十八》中记载“不治不得,未发问其所发,因何病本;既发验其形色部分,在何脏腑,对症主治,终有不复之时”。
肝胆虚热 唐孙思邈 《银海精微·痒极难忍》认为病人本身肝胆虚热,复感风邪,肝脏受风躁动,故发而眼痒,书中记载“痒极难忍者,肝经受热,胆因虚热,风邪攻充,肝含热极,肝受风之燥动,木摇风动,其痒发焉”。《圣济总录》《秘传眼科龙木论》《世医得效方》《眼科心法要诀》相关章节均记载本病涉及肝胆两脏腑,内外和邪,木摇风动,导致眼痒难忍。《世医得效方·眼科·七十二症方》曰:“眼痒极甚,瞳子连眦间皆痒,不能收睑。此因清净腑先受风热得之。”《眼科心法要诀·眼痒歌》曰:“眼痒之证,皆因肝、胆二经风邪冲发所致。”《证治准绳》《张氏医通》《目经大成》也有提及虚火导致眼痒,认为是“痒若虫行证”的病因之一。
血虚失养 机体脏腑孔窍皆需营血濡养,以维持组织器官发挥正常功能,患者先天失养或气血生化不足,目失濡养,发而目痒,此时目微痒而势缓。《证治准绳》中有提到“有血虚气动之痒”。
此外,《目经大成·八十一证·时复五十八》一章中还提到时复症复发的两种情况,一是疾病尚未根除之时,骤然停药,或是因一时未耐禁束,触其禁戒,则病走熟路,从原经络而发;二是疾病愈后,然见他人发病,由人思己,倍感个中甘苦,一时神气乖张,遂感病发。原文记载“此病根未除,遽然谢医停药,或久耐禁束,一时霍然,乃游衍风霜,放恣嗜欲,此从彼召,气血遂因而留注,病走熟路,决从原经络而发。……夫人目惯时复,则个中甘苦备尝。见人病,莫不惊恐而思及自己,尔时神气乖张。纵外邪未必传染,而一线未了,宿业感而遂通,是以辄发”。
3 治法述要
3.1 内治法
辨证而治 自隋唐时期,眼科向专科方向发展开始,辨证论治的思想始终贯穿整个中医眼科学的发展。根据风热、肝胆虚热、血虚等不同病因病机,虽然各时代的医家选取的代表方不同,但都主要以祛风、清热、养血、止痒为主要治疗原则。祛风止痒的代表方有沙参散、驱风一字散、香苏散及芎苏饮等。祛风清热止痒的代表方有乌蛇散、防风汤、四生散、退热散等。清肝泻热的代表方有菊花汤、人参羌活汤、地骨皮散及菩萨散等。清热祛湿代表方葳蕤散。滋阴补血代表方四物汤、天王补心丹。《圣济总录·目痒急及赤痛》中记载“治风热眼赤,痛痒不定,防风汤方。治肝风邪热,冲眼色赤,痛痒不定。菊花汤方。”《金匮启钥·目痒·痒如虫行论》中记载“治法因风而痒者,驱风一字散;因火而痒者,退热散;因血虚而痒者,四物汤;因肝热涩痒昏蒙者,人参羌活汤”。个别医书中还提到特殊证型的治法,如《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肝风气上热下冷,眼睑瞳子痒急,揉之不止,宜服羚羊角丸”。《审视瑶函》提到因情志不遂所致的眼痒不时发作,宜服通明散。《目经大成》中还提到因嗜酒而引起的眼痒,宜服葛花解酲汤。
辨时而治 自《证治准绳》一书开始,医家们开始认识到过敏性结膜炎的季节相关性,遂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一书中开创了辨时令的治法,后世部分医家亦继承了此思想。《金匮启钥·时复论》记载“治法发于春者,宜服洗肝散;发于夏者,宜服洗心散;发于秋者,宜服泻肺汤;发于冬者,宜服六味地黄汤。”然书中虽然根据四时定四方,但实际治疗时不可拘泥,仍需根据具体症状随症加减,辨证而治。
辨经而治 《审视瑶函》一书中还提出了根据眼部赤脉的走向辨经络而治,赤脉从上而下,属太阳病,宜服东垣羌活除翳汤;赤脉从下而上,属阳明病,宜服明目流气饮;赤脉从外走内,属少阳病,宜服神仙退云丸。
3.2 外治法
敷眼法 中药煎汤,去滓,澄清后,将棉布放于汤液中,以沾湿的棉布敷眼。《医心方》中记载“黄连半两,大枣一枚,凡二物,以水五合,煎取一合,绵缠簪纳煎中,敷目,日十过”。
点眼法 中药煎汤,去滓,澄清后,以铜箸蘸取药液,点眼。如《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的黄连煎点眼方,“治眼风痒赤急,黄连煎点眼方,黄连(半两去须捣为末)、丁香(一分捣为末)、黄柏(半两为末)、蕤仁(半两去赤皮烂研)、古钱(七文),上件药,以水一大盏半,煎取半盏,去滓,更以绵滤,重熬成煎,每日三五度点之”。
洗眼法 中药煎汤,去滓,澄清后,以热汤洗眼。主要记载的洗眼方有秦皮洗眼方、荆芥散、杏仁龙胆草泡散、广大重明汤。其中广大重明汤为历代医家常用的外用方剂,《审视瑶函·痒如虫行症》中记载“广大重明汤,治两目睑赤烂热肿痛,并梢赤,及眼睑痒极,抓至破烂,眼楞生疮痂,目多眵痛,瘾涩难开。防风、川花椒、龙胆草、甘草、细辛各等分,上锉如麻豆许大,内甘草不锉,只作一挺。先以水一大碗半,煎龙胆草一味,干一半,再入余三味,煎至小半碗,去滓,用清汁带热洗,以重汤炖令极热。日用五七次,洗毕,合眼须臾,痒亦减矣”。
药丸纳眦法 将中药磨粉,调和成米粒大小的丸子,将丸子放于眼内眦。《张氏医通·七窍门上》中载述“大抵痒属虚火。治宜姜粉、枯矾、硼砂。津唾调如米大。时将一丸纳大眦。及盐汤蒸洗。”
3.3 针灸法
针刺法 《秘传眼科龙木论·眼痒极难忍外障》中提到针药联合疗法,先予针刺阳白、太阳二穴,再服乌蛇汤、还睛散、马兜铃丸。原文记载“此眼初患之时,忽然痒极难忍,此乃肝脏有风,胆家壅热冲上所使,切宜镰洗出瘀血。火针针阳白太阳二穴,后服乌蛇汤、还睛散、马兜铃丸即瘥”。《针方六集·开蒙集》中也提到针刺的治法,“眼痒眼疼,泻光明与地五。光明、地五会,皆足少阳所发。光明为足少阳络,别走厥阴者。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故主眼痒眼疼。亦泻络远针之法”。
灸法 《张氏医通·七窍门上》中记载,若以药丸纳眦未见眼痒缓解,可予内外眦旁开0.1寸(寸,腧穴定位专用单位,下同),各灸7壮。原文记载“不应,于大小眦旁去一韭叶许,各灸七壮,其痒立止”。此法适于虚火而致的眼痒,因实火而痒者,不可灸。
4 讨论
古代医家将过敏性结膜炎归属“目痒”“时复症”“痒若虫行证”等范畴。其病多因肝胆虚热、心脾积热,复感风邪,或外感特殊之邪,白睛属肺,睑眦属心脾,邪滞腠理经络,正邪交攻,或是素体亏虚,血虚生风,导致睑眦目眼俱痒、眼红等。古代医家认为过敏性结膜炎的治疗当明确发作时的症状,辨别脏腑经络,以祛风、清热、养血、止痒为主要治疗原则,具体治法有辨证而治,别时令而治,分经络而治。外治法主要有敷眼法、点眼法、熏洗法、药丸纳眦法、针刺和艾灸。临床上西医的治疗方法多以局部点药为主,主要有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等[5]。此类西药长期使用会引起药物毒性,导致角膜上皮损伤,激素长期应用可能会引起眼压升高,一旦停药,眼痒再作,病情容易反复。中医的治疗思想是从整体出发,因人而治、因时而治,调理全身正气,驱邪外出。目前临床医生无论是以古方加减,亦或是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中药方,多是从辨证的角度进行治疗。丁哲[6]等以驱风一字散内服外敷治疗过敏性结膜炎有较好疗效。宋剑涛[7]等以川椒方治疗过敏性结膜炎,能明显改善眼痒、结膜充血,有效控制过敏性结膜炎的发作。而对于前人别时令、辨经络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尚未在相关文献中体现。《素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指出疾病的治疗要顺应自然,择时而治[8]。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可考虑运用相关方法遣方用药,应用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思想,考虑外界环境因素对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改善患者特禀体质,减除病痛,减少复发。湿敷、洗眼等中医外治法,简便效廉,也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外治法主要代表方广大重明汤,卞玉蓉[9]等用广大重明汤湿敷治疗过敏性眼睑皮炎46例,3 d治愈21例,5 d全部治愈。中药煎剂除传统内服和外洗的方法以外,还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王明丽[10]等应用消风散超声雾化治疗过敏性结膜炎患者30例,7 d后治愈3例,显效14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有效率达93.3%。
虽然古代无“过敏性结膜炎”病名及相关称谓,但通过整理古籍文献中对其病因病机与治法治则等相关内容的论述,系统地对这些古籍文献进行研究分析,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也有助于指导过敏性结膜炎现代中医药临床诊治,以提高疗效发挥中医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