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承载视角下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2018-01-18马蓉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课程改革高校

马蓉

【摘 要】在素质教育环境下,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核心就在于文化传承,而发扬文化需要以教育作为载体,所以,在美术教育中融入文化势在必行。而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课程改革是追本溯源、素质育人的关键所在,是美术技能教育与美术文化性相融合的重要途径。文化承载对于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而言,既是精华又是保证,促使课程能够展现出复合性、人文性与交叉性等特性。本文对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以及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文化承载所承担的作用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文化承载视角下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途径。

【关键词】文化承载 高校 美术教育 课程改革

引 言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以文化立国的,应在此基础上,以高校美术教育的特质与目标作为出发点,深入理解文化对于美术而言是根本,同时也是把美术教育转化成以文载道、立人教育的重要保证。在文化承载要求下,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且已从重视技能、忽视理论的课程安排上转换为注重文化积累的课程,不断尝试吸收各式各样的美术文化,从而实现了以文化为引导的美术教育课程改革。

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文化承载的重要性

1.传承和弘扬文化

目前,高校美术教育从整体上尝试借鉴西方的美术教育体系,追求自然、直观,对客观物象进行全面探究,从整体上把握和体现物象。高校在进行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时,有涉猎西方美术思想史等文化性课程,但是与我国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相关的课程尚未得到合理安排,其中的文化资源也尚未得以充分挖掘。如果系统地把文化课程与美术理论、技能等各项课程相融合,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文化,还能够促进民族和地域美术文化的传承。

2.培養学生文化素养,构成整体审美观

以美术育人,以文化养人是高校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都是在独特的文化环境与价值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不管是西方美术,还是我国美术,其发展都具有十分明晰的文化现象与思潮相随。我国大多数美术形式都结合了儒家、道家等文化,而西方美术也和宗教文化息息相关。所以说,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都是以文化为中心进行的,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元素。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中渗透文化教育理念,可以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中西方美术历史与文化,在文化理念的影响下形成整体审美观,为后续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3.促使美术教育更具人文主义情怀,美术学习更具张力

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十分注重文化承载的作用,在其中引进文化,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独立的审美观、创造力与想象力,让教学成为以文化为基础的教育。由于高校美术教育中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知识不足、文化缺失,文化承载视角下的高校美术教育并非单纯地培养美术人才,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了解、认同文化的同时,设计并创作美术作品,使学生的美术学习张力进一步加强,将高校美术教育课程的独特性全面体现出来[1]。

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

1.教学形式缺乏创造性与创新性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在美术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旧十分重视绘画技能的传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严重缺乏创新性,太过单一,尚未做到与时俱进,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体现出不同专业或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没有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高校美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不断学习、积淀绘画知识与技能,并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但是,现阶段只有些许学校将此作为教育目标,大多数高校和美术教师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所忽视,使得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实践能力与专业素质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一些高校在美术教育中引进了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与设施设备,但是,部分学校受经费不足等问题的限制,尚未构建充足的、健全的、多元化的多媒体教室,依旧利用传统方式开展教学。另外,由于部分年龄较大的高校美术教师没有及时更新自身能力与素质,不会应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从而直接影响了高校美术教学的效率与水平。

2.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相对偏低

任务繁重和资金紧张,使得高校难以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美术教育中,导致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培训等相关工作无法优化完善,教师的教学能力没有明显提升,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由于年龄结构不完善,年龄较大的美术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知识难以及时更新,长期忽视自身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造成师资队伍结构老化,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另外,教师在创新意识上存在一定缺陷,也是高校美术教育的一大不良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吸收新知识和技能,提高审美和创新能力,从而促使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3.美术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严重不足

高校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单纯扩招,忽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这是不可取的。在现代化社会,功利主义与浮夸之风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中,多数学生过于讲究艺术的独特性,却忽视通过吸收专业知识来培养绘画能力。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为学生讲授绘画知识和技巧,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学生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会对其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创造轻松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有效防止学生课堂上的一些小动作,从而进一步保证美术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4.忽略了文化课程学习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受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一些文化课程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尝试选择美术等艺术类专业,这主要是因为艺术考生的文化成绩有一定的宽限政策。受这一教育制度政策影响,多数高校直接忽略了文化课程的重要作用,这样一来,学生毕业后只具备绘画知识与技能,但是文化底蕴明显不足,难以相互辅助,就会与社会、企业的人才要求相脱节[2]。

文化承载视角下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途径

1.基础课程设置

在美术教育课程中,基础课程属于文化基础。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是美术专业的教学课程,其中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多学科交叉,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因此,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必须注重基础课程的设置,利用文化视角,有机融合多学科、各种美术内容与思想,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从而为学习专业课程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3]。

2.专业课程设置

首先,传统的综合性专业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美术技能和绘画技巧,以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在综合性专业课程中融入文化,需要教师清晰梳理美术表现形式的文化脉络,并描述技巧和方法所形成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哲学思维模式,从文化视角全面把握专业知识。其次,依托高校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合理设置专业选修课程。就地方高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发展方向而言,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还可以根据专业的具体发展状况转换成必修课程。对于文化承载来讲,地方性的文化美术教育课程只占据了其中一部分,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美术学习向文化学习的转变,将太过单调的绘画和设计等美术形式转换成复合型的文化活动,以提高美术教育的实效性,确保美术作品体现出深层内涵[4]。

3.特色实践课程设置

美术教育课程利用教材深层挖掘其中所蕴藏的文化性,而文化需要感知與认同,因此,在进行实践课程设置时,积极组织写生和采风等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受各种新型科学技术的影响,开始开展AR和VR采风活动,学生只需在校内就能够博览各国的艺术风采。在进行虚拟化游览时,学生还能够切身感受异域文化的魅力,通过文化领略美术作品的深层底蕴。教师可以合理安排特色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国内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在采风过程中不断开发新型教学课程,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参观艺术家的工作室和艺术作坊,促使学生深入了解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以及其中所蕴藏的人文色彩。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挖掘民间艺术资源,突出地域色彩,凸显民族个性,大力吸收校外的美术课程资源,实现与校内教学资源的融合。在设置美术调研课程的时候,有机联系理论知识与艺术资源,从而强化艺术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5]。

4.人文基础课程设置

重新构建一支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基础性学科,要适当增加传统文化教学比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其可以全面了解美术与人、生活、历史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实现高校美术教育的综合性发展后,为学生展示出一种文化与艺术相融合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高校美术教育的一大主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与文化密切相关,多元化的文化艺术内涵和底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对理论知识与绘画技能的深层学习。因此,高校不仅要重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还要进一步注重人文基础课程的设置,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素质。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确保实现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另外,高校美术教育人文基础课程的设置需要严格遵守人文课程内容和美术密切相联,以及基础性与工具性等原则。同时,可以设置一些中外美术史、中国民间美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选读等选修课程。在进行人文基础课程设置时,有效整合已有课程体系,据此建立独立的新型课程体系[6]。

结 语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在美术知识与绘画技能掌握中,融入文化传承和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在时代不断变化发展,美术教育内容包容性逐渐增强的形势下,美术教育的延展性开始随之扩大。在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上,以文化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引导美术教育,才是美术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其不仅可以提高美术教育的真正价值与意义,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绪情感、专业素养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元:《文化承载视域下的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探讨》,《美术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

[2]王檀:《新课程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改革与开放》2016年第16期,第26页。

[3]翟俊豪、孟达:《区域文化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课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神州》2016年第2期,第145页。

[4]袁志正:《地域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艺术科技》2015年第1期,第28页。

[5]张宝生、张思明、祁晓婷:《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艺术教育发展路径研究》,《艺术教育》2015年第11期,第112-113页。

[6]李佳:《“非遗”视野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地域文化的融合统一》,《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23期,第49-50页。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 陕西榆林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课程改革高校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浅论美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