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进化》一节复习课听课有感
2018-01-18任晓燕
任晓燕
[摘 要]生物进化论是生物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基础理论。《生物的进化》复习课,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广度和深度,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复习课;听课;生物的进化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2-0090-01
生物进化论是生物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基础理论,它对人们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了解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之后,应进一步理解被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笔者有幸参加教研室举办的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观摩活动,对《生物的进化》一节复习课感触颇深。以下为笔者的听课感悟。
一、教学目标明确,授课思路清晰
1.目标定位准确
这节课的复习目标是“能够运用相关生物学概念准确解释新物种是如何形成的”。其中,认知行为动词“解释”属于理解水平,即“把握內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分区、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具体的知识内容为“新物种是如何形成的”。行为条件是“运用相关生物学概念”。即要求学生能说明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阐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与其他变异的本质知识相结合推断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此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2.授课思路清晰
这节复习课以“魔法帽子蜘蛛”新物种为例进行导入,提出问题:新物种是如何形成的?这一导入问题也是这节课的核心知识,整个课堂都围绕“新物种是如何形成的”这一主题进行,导入效果很好。
师生先共同回忆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从而提出本节课要复习的内容,使复习目标一目了然。接着,厘清三个大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加深对新物种形成过程的理解。在每一个大概念下通过基础自查、聚焦高考、深化提升等方式来总结它们在进化中的相应作用。“基础自查”部分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巩固,“聚焦高考”使学生对高考试题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又为“深化提升”做好铺垫。最后,又回归到“魔法帽子蜘蛛”新物种的形成这个问题上。这种“总—分—总”的授课模式思路清晰,复习效果很好。
二、重难点突出,复习具有广度和深度
这节复习课对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部分的分析比较透彻到位。教师提出三个问题:(1)能否从变异水平、基因的种类与数量的变化两个方面分析几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2)可遗传变异是否都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可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讨论之后得出结论:(1)对于基因突变来说,基因的种类发生变化,基因的数量不发生变化;对于基因重组来说,基因的种类和数量都不会改变;对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来说,缺失和重复会改变染色体的数量,易位和倒位不会改变基因的种类和数量;染色体数目变异会改变基因的数目但不会改变基因的种类。(2)基因重组、易位和倒位都不会改变基因的种类和数量,所以不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可遗传变异不一定都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是各种变异会导致新的表现型的出现,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所以可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学生通过判断几种可遗传变异的基因的种类和数量是否发生变化,清楚地了解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们可以改变基因频率但不能决定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也就是说,它们只是提供了进化的原始材料,并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样的复习重难点突出,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三、发展了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本节复习课在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准确把握、理解生物学知识,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不同角度发展了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及社会责任感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让学生解释“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以及“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等大概念,及推断它们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细菌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枯叶蝶适应性如何形成”等问题,以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又如,学生通过对可遗传的几种变异类型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以及自然选择对它们的作用的分析,可归纳推理出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把握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也培养了科学思维。这样,学生掌握了新物种如何形成的理论,并能运用这个理论去解释生活、自然现象,站在生物学家的高度来了解社会责任,辨别并揭穿伪科学。
本节复习课,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结构合理,问题设置巧妙,师生互动精彩,使笔者受益匪浅。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知识,同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