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朗读的魅力
2018-01-18吴敏霞
吴敏霞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2-0092-01
“三分文章七分读。”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朗读从古便为人所重视。但是在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有时候却会被忽视。一方面学生不爱朗读,另一方面对于高年级教学而言,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常常会略去了朗读这一个环节。事实上,笔者认为,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朗读,真正绽放朗读的魅力呢?下面就谈谈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喜欢上读书,发自内心地想要去读书。小学生拥有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教者可以抓住他们的这些心理,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想要去读,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
第一,巧用导语。例如,在执教《神奇的克隆》一课时,我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8课《神奇的克隆》,克隆是什么?它神奇在什么地方?他为人类带来了什么?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话音刚落,学生们都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中去。
第二,善用多媒体。又如在执教《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些维也纳的风光图。学生们看到如此美丽的风光,不禁发出啧啧赞叹。我顺势问道:“这里美不美啊?你想不想走近这个地方看看呢?”学生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迫不及待地捧起书本读起来。当然,此时学生只是被这一片风景迷住。在这个时候,我告诉学生,这里不但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动人的音乐,被称作“音乐之都”,进一步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原因,我还出示了课文相关的一系列图片,配上相关的音乐,让学生静静欣赏,慢慢体味,朗读句子时,音乐之都维也纳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而深情的赞美,也随着声音流淌出来。
二、巧用示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对于高年级的孩子而言,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教师精彩的范读,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小学生最喜欢模仿老师,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常常会自觉地将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作比较,如果发现自己的缺陷,他们就会向老师学习,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我在教学一些课文前,特别是诗歌类的课文,都会进行一定地范读。范读时,我尽力做到声情并茂,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带动他们与文章产生共鸣。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显得那么专注,那么兴趣盎然……当孩子们在教师的感染下,逐渐喜欢上朗读,当他们学会朗读时,课堂上便会不时地响起孩子们朗朗的书声。
三、多样形式,促成学生朗读的期待
学生的好胜心使得表演读、赛读成为了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
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充满了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活灵活现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彭德怀和警卫员进行分角色朗读,并把彭德怀和警卫员的动作表情表演出来,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课文。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课文内容创设相关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如学习第九册《成语故事》之《自相矛盾》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剧的形式让学习表演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楚国人,“他会怎样做叫卖?”再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围观者,“面对楚国人自相矛盾的言行,又会有什么想法,会对这个楚国人说些什么?”这样既让学生学到新知,又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中朗读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赛读,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学生以比赛的方式来朗读课文,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比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这篇课文,由于文章的条理清楚,段落构成形式比较类似,表达的情感较为强烈,因此我设计了赛读的方式,让各个小组分别选派代表,读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样的设计,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也愿意表现自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也可见,文章层次较多、语言表现力强的,都可以用赛读的形式展现。
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对朗读形成期待,有效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所以上课时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交替使用,这样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朗读。
四、集中“精”力,提高学生朗读的效率
好文章千千万,要读完所有的篇目当然不可能。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应该讲求一个“精”字,要学会取舍,扣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的效果。课文中那些修辞手法用得妥帖、巧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重点刻画、活灵活现的句子;揭示文章主旨、表现文章思想感情等内容都是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对象。在对《灰椋鸟》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重点抓住其中的第3、4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因为这几个自然段作者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候壮观而又热闹的场面。
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五、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朗读的能力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孩子对于同样的事物必定有其独特的感受,朗读也是如此。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每个孩子在评读中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自由地学习,孩子的朗读能力也在这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课堂上每一个孩子都是课堂的学习主人,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合作。对读不好的孩子我会说:“听听别人的点评你会知道自己的不足。读得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都会帮助你,所以,勇敢地读出来。”老师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变得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觉得他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还有哪里他读得还不够,相信你会读得更好?“哪个自信的同学来展示一下?”……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倾吐自己的体会,读法有别,却各具特色,进入了境界。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感受语言,需要靠朗读;理解文本,需要靠朗读;体悟情感,需要靠朗读;体会人物形象,需要靠朗读。可以说,教会学生朗读,教师才能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