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之浅谈
2018-01-18冯福祥
冯福祥
摘 要:想要推开语文乃至文学宝库的大门,想象能力是一把必不可少的钥匙。想象,是一个无拘无束的过程,是一种随心而动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收獲精神的愉悦和认知的提升,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关键词:语文 想象力 培养
学生无法在自己的头脑中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就会导致学生卷面文字生硬机械。我们以诗歌鉴赏题型为例:如果我们在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的作品,不将文字生动地转化为画面,从而在脑海中反复呈现的话,那就无法真正理解诗歌的含义,领略诗歌的美感和意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文字向画面的转化呢?想象力是重要的武器和法宝。
一、想象能力的定义
严格来讲,想象力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它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思维方式,是人体对已经掌握的物体表象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心理学家研究,这种思维方式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无论“千载”还是“千里”,都可瞬息而至,刹那而返。
“想象”一词可追溯到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曾论述:人们可能没有见过活着的有生命的大象,但只有人们见过大象的骨骼,就可以根据骨骼的模样来想出活着大象的样子。(“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韩非子》)
根据想象一词在心理学中的定义和在韩非子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想象是利用已知来思考未知,已有揣摩未有。想象的前提是客观事实,只有站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才符合想象的定义。伟大的爱因斯坦对于“想象”曾有过这样的论述: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想象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无限可以推动有限。无论从事哪种事业,都需要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在一线语文教学中,想象力就是要根据文字来想出画面,根据文字体会出意境。
二、高中语文培养想象能力的内涵
在文学家、艺术家的眼中,艺术的世界之所以如此诱人,正是因为它将无尽的想象留给了世人。有人认为,《红楼梦》令人爱不释手的原因之一就是客观上的残缺,留给了读者主观上无尽的想象空间。宝玉的姻缘究竟如何?黛玉如何处理自己、宝钗、宝玉三者,甚至还有袭人之间的关系?曹雪芹先生在客观上留给了世人永不止息的讨论话题。心理学家称,后四十回的续写红楼之所以不被大多数人接受,是因为续写部分僵化或阻断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和渠道。由此可见,想象力是多么的重要!
这虽是文学艺术中的想象,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皆同此理。想象,就是学生根据客观的文本内容,调动自己的思维和自己的生活阅历以及脑海中积累的词汇,糅合情感等相关因素,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种文本内容再创造和个性化的体验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个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文学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学生的文学积淀。
同样的文本,不同的学生展开想象,会得到不同的再创造内容,这是想象的个性化特点决定的。每一名学生都是再创造的主体,都是想象思维的把控者,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毫无价值。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想象过程中来,积极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让学生天马行空,但不要让学生信马由缰。很多时候,教师的点拨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不要脱离文本,脱离文本的想象等同于上课走神。文体理解、教师指导、学生想象要实现完美结合。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想象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已有知识层面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束缚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氛围,在家长的教育过程中,想象力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分层。有的学生善于想象,乐于想象,而有的学生则不敢想,不会想,不愿想。这种文化环境导致的想象力分化,是在高中阶段之前就已经形成的;也是高中教师难以克服的问题。这需要一线教师对学生完成“重点培养,加强鼓励”的工作,教师要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对那些缺乏想象的学生进行指导。
2.教师素质不同对于学生想象力的破坏
学生的层次不尽相同,教师的水平也有高下。有的一线语文教师自身尚且缺乏想象力,更何谈对学生完成有效的指导。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如果你能为学生示范一下某首诗词的想象成果,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前提是教师要具备该种必备素质。
3.应试教育对学生想象力的影响
想象,是一个无拘无束的过程,是一种随心而动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收获精神的愉悦和认知的提升,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如果将应试教育这顶帽子戴在头上,那将会使这一美妙的过程变了滋味。虽然追求语文的应试功能无可厚非,但决不能因为应试而想象。这样不仅会极大削减想象过程中的乐趣,还会使这一过程变得僵化、模式化,从而失去了我们的初衷。
四、高中学生语文想象力的培养
1.积累物象,丰富想象
想象是需要建立在客观事实上的。学生的想象则是需要建立在文本上的,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这就需要积累必要的物象,才能读懂文本,继而依靠文本展开想象。例如:“白玉盘”、“瑶台镜”这些关于“月”的称呼;“秋风”、“秋雨”代表着萧瑟、凄凉的意境;“梅”“兰”“竹”“菊”各自的品格特点,这些物象都需要学生完成相关积累后,方能展开合理的,符合文本要求的想象。
2.观察物象,促进想象
诗歌中、散文中的很多物象都是我们身边常见景象,如果在想象之前先对其细细观察,并总结其个性特点,必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象的本质。从客观事实入手,这对于展开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3.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灵活展开想象
教具等教育资源的利用,也是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有效方法。这种标本化的认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便于教师因地制宜,点拨学生完成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是笔者基于自身教学实践的观察和思考。促进和发展高中生的想象力,提高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线教师的责任。但由于自身功底薄弱,所论述多停留在学术理论的层面,在具体的操作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保持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热情,继续探索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可操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