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018-01-18李海军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2期
关键词:科学规范家国情怀

李海军

【摘要】本文旨在确立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科学规范、探索精神的人才。文章对目标确立原则、内涵分析、实施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指出中学教育的责任重大,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活动设计能力是推动中学教育进步的两大重要方面。

【关键词】中学教育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2-0017-02

中学(初、高中)教育是一个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教育阶段,也是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最重要时期。因此,确立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可具体实施操作的、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中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首先,目标的确立要符合国家发展需要。中学教育要培养为国家发展服务的人才和能为国家发展服务的人才,能胜任在社会各领域的工作并进行创新性研究与开拓。其次,目标的确立要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人的一些本性如自私、惰性、畏难、贪婪、放纵是人作为自然人在生存、延续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中学教育工作者要在尊重其本性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教育手段促使其向社会人的方向转化。第三,目标的确立要具有可操作性。笔者非常赞同的一个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过程。基于此,有些目标必须设立,这既需要对总体目标进行拆解并分段实施,也需要创新教育技术,以多种形式面对不同群体或个体有效实施教育以达成目标。有些目标需要根据社会的本质需要深刻研究其内涵,根据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以更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第四,目标的确立既不要太繁琐的面面俱到也不要唯成绩论的过于单一。面面俱到的目标会使教育实施者无从下手而导致反面对抗情绪激增,因为具体的教育情境通常不能同时实現多个目标,最终可能导致唯成绩论的简单化处理。唯成绩论的目标显然没有达成育人的根本目的,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因此,教育目标应根据教育的本质使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这个主要矛盾精准确立。除此之外,目标的确立还要考虑不同的人的基础,不同的教育培养载体,教育实施的媒介、组织形式等诸多影响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育时代特点,针对中学教育作为孩子成长的基础教育阶段,笔者提出,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设立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科学规范、探索精神的人才。

二、中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分析

育人犹如盖大厦,家国情怀是根基,科学规范是框架,探索精神是对美的追求。

教育首先是培养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服务的人才,家是集体主义的体现,国是爱国精神的体现。以个人在集体中的集体主义培养为载体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孩子具有家国情怀的实施办法。个人理想只有融入到国家、民族的梦想之中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我们培养的人才如果只是掌握了一定科学基础和技术操作而不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中学教育工作者所担负的责任最大。中学教育的受教育群体是孩子,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是易于促使其形成正确观念的最佳时期,也是使其形成最牢固正确观念的最好阶段。我们所看到的一些个别不良现象不能否定教育的成果是卓著的,但也需使中学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家国情怀作为根基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以集体主义为载体培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全人类的合作更多的体现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物种共同抵御自然灾害、防止内部战争损耗、实施人道主义帮扶以及共同对外部世界认知的文明开拓。

科学规范类比于大厦的框架,是人能成为人才必须遵守的意识和必须掌握的能力。科学精神的内涵是追求事物本质运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自然与社会的运行都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可以被发现的,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客观规律并依循规律做事。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文明积累已经形成了科学及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中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对间接经验的学习阶段,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是进一步发展或开拓新领域的必备能力。科学基本规则以具体学科知识体系化的形式存在,以处处规范的学习和应用是学生掌握科学基本规则的具体途径。科学精神一部分体现为对科学基本规则的掌握和应用,另一部分体现为追求科学发展的质疑、执着、否定和勇于面对质疑的精神。以规范的学习和应用为具体手段,使学生掌握科学基本规则,进而蕴养科学精神是科学规范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所在。

探索精神是在以知识和实践为载体的教育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的主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人文精神。它一部分体现为上述的为追求科学发展的质疑、执着、否定和勇于面对质疑的科学精神,一部分体现为有深厚科学基础的人为达成必须攻克的目标奉献才干的社会责任。学生对某种科学或实践活动的热爱源于兴趣,这能导致其愿意学习科学基础或愿意从事某项实践活动,而在科学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前沿能使人享受孤独、社会的不解、接踵而至的被质疑的动力源于执着的科学精神和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探索精神是实现创新的根本途径。创新不是异想天开,新事物是在充分认识旧事物并发现其内在矛盾的基础上本着对事物完备性的追求而诞生的。事物的完备性即是在现有物质条件及认知水平下的完美性,追求事物的完备性即是追求美,故探索精神是对美的追求。

综上所述,三个目标是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也是学生能成为人才的必备基础。

三、中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策略

中学教育的载体是知识与实践,为达成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教育工作者有充分的能力驾驭知识和实践两方面的载体。

家国情怀的培养首先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紧跟时代步伐,重视传统文化,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并爱上活动本身,进而深化活动主旨,荡涤学生心灵,养成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以各学科的学科发展史和传统文化为载体,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认识近代历史中科学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激情与责任。再次,班主任以班级集体为载体,通过集体荣誉的养成升华为学生的爱国主义。最后,身教胜于言传,中学教师要成为拥有家国情怀的人,用个人的感染力推动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

科学规范的培养主要以知识为载体,辅以实践活动触类旁通的强化。从宏观上,要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学科建立的本质方法,掌握不同学科建设基础的差异,领会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则。这一方面也正是当下中学教师的短板,在具体教学中就事论事、就提论题的现象普遍,忽视学科的本质特点或理解不准。中学教师要不断加强对本学科的宏观和本质把握,才能更本质的从科学角度讲授内容。从微观上,各学科的基本规范要求学生必须遵守,比如符号设置办法、书写习惯、命名原则等等。使学生能够规范落实的办法是教师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尊重学科特点并具有国际化视野。从活动角度,要重视活动的设计,规范既是流程的科学化,也体现人的统筹能力。规范是科学的特点,科学是系统的规范,科学规范的教育是求真精神的具体体现,把握形式与内涵的教育过程,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形成科学规范。

学生科学规范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探索精神的培养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养成学生规范的思考模式和系统性的深刻反思,以学科发展历史过程中重要质疑的产生为范例,使学生学会质疑,并适时保护学生相对幼稚的质疑的提出。另一方面,是借助于知识和活动两个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兴趣只能作为引导,而不是始终能成为整个创新过程的动力,适当保护兴趣,强化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既有对社会的,也有对科学的,更是对人类文明负责的精神。

四、结语

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当代中国需要具有家国情怀、科学规范、探索精神的人才,中学教育的责任最重。中学教师急需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增强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精彩、高效的围绕目标实施好当代基础教育。

猜你喜欢

科学规范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浅谈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浅谈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略谈“家国情怀”
创新构建科学规范的项目中、后期评估体系——关于加强政府事中、事后监管背景下工程咨询方法的思考与建议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