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2018-01-18陶西平
陶西平
2018年是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虽然这位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已经去世48周年,但他留给我们的教育遗产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苏霍姆林斯基从其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和谐教育,用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对当前我国更好地处理涉及学校、学生、教师和家庭诸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是对学校,要实现教育目标与教育任务的协调。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其中最集中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要培养这样的人,就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他在具体论述这“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强调了它们之间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这对我们当前推进教育改革有重要启示。我们应当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作为所有教育工作的共同目標,作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容易简单地将教育目标拆解为不同的教育工作,如德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的事,体育是体育教师的事,等等。这样便无法形成合力,甚至产生对冲。我们必须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围绕教育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目标来学。
二是对学生,要实现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的协调。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爱孩子。”同时他又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但应多宽恕、少惩罚,惩罚必须以教育为基础。这种对两者一致性的强调,对我们当前推进教育改革有重要启示。我们要实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目标,首先要爱每个孩子。我们要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就要有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把每个孩子的进步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目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爱不是偏爱、溺爱,严格要求也是爱的体现。放弃严格要求以避免产生矛盾,从而使部分孩子由于被放纵而失去进步的可能,是当前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
三是对教师,要实现关心爱护与助其提高素养的协调。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要关心爱护教师,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同时,他又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修养和工作激情,三者不可偏废。这种对两者一致性的关照,一样对我们当前推进教育改革有重要启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关心教师的生活,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教师自主性的束缚,是深化教育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
四是对家庭,要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他提出:“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协调。”他从学生和家长的实际出发开办家长学校,甚至做到家长学校有对三种不同类型家长的班级。他还专门撰写了一部《家长教育学》,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与家庭教育的实际紧紧联系起来。他指出:“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儿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 这种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协调的主张,对我们当前推进教育改革同样有重要启示。现在,代际差距越来越大,同时,孩子的学业与升学压力最终会传递到每一个家庭,现代父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家庭教育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严重,家校之间的矛盾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学习、借鉴苏霍姆林斯基有关家庭教育与家校合作的理念和经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创造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已成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在谱写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新篇章之际,我们纪念苏霍姆林斯基,重温他的经典论述,一定会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