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亲历的改革开放40年

2018-01-18王志坚

中小学管理 2018年12期
关键词:成都市心理素质成都

王志坚

40年,放在历史长河中很短,但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却是很长的时光。我于1982年大学毕业后成为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二中学的一名教师,1990年主持学校工作,1991年担任该校校长;1998年成为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的校长,2009年从成都七中党委书记岗位退休。直到今天,我仍是一个教育行者。改革开放40年间,我从一名受教育者变成一名施教者,最终成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思考者。这40年里,中国教育从理念、目标、思想、体系以及培养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也都经历了迭代变化。漫长的经历中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但对亲历者来说,一幕一幕却仿如昨天。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仅撷取40年间不可忘怀的点滴故事,讲述自己亲历的成都中学教育改革。

一、加强管理,学校教育回归正轨(1978~1990年)

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许有偶然的因素,但一旦进入这个领域,也就进入人生旅程的高点。教育人往往会对自身提出高于自己和时代的要求。有准备者,方可为师。

作为一名带薪学员,我到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读书时已经29岁了。结婚、参加高考,成为一名大学生,1978年对我来说是极其难忘的一年。77、78级大学生是十年“文革”之后从两千多万被耽误了青春的人中突圍而出的一个群体。在大学里,我度过了如饥似渴、激情燃烧的四年:图书馆占位子、听大课、疯狂读外语……我所在的班级,同学中年纪最大的31岁,最小的只有16岁。那个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重效率,那时常说的一句口号就是“把原来耽误的时间赶回来”,所有人都希望尽快成长起来,找到自己、找到方向。

1982年,我被分配到成都十二中,这是一所靠近四川大学、地处成都市中心的中学。进校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件事就是学校的秋季运动会。整个运动会,全校师生全员、全程参与,活动热烈、隆重,这一切显示了“拨乱反正”之后基础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育管理的时代特征,即“学校教育回归全面育人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看到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看到教育方针正在真正得以实现,教师们非常激动,也备感压力。

第二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课改活动日。活动日当天,全校的课堂对外开放,各校派出的教师和本校教师都可以直接进入课堂推门听课。我被这种方式震撼了,兴奋地听了不少课,不仅听生物课,也听其他学科的课。“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是主场”,规范的学习讨论成为教学教研的日常生态,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布鲁姆这些大师级的教育家也由此进入我们这批年轻教师的视野。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时学校教育发展的主题。

1984年,我作为成都十二中的代表,成为成都市生物教研中心组的成员,开始系统从事教研工作,从实际中研究现状、找出问题、找到办法,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当时,成都教育研究主要有三大任务:一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的教学研究制度化、常态化,在总结教研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台“课堂教学常规”,指导中小学教学工作;二是普及教育科学理论,开展学科单项以及教育综合的整体的改革实验,成立教育科学规划办,加强规划与指导,促进学校和地区办学水平的提升;三是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造就一支热心于教改探索的骨干队伍,以引导和带动各学校和地区的教学改革发展。

经过近十年时间,成都市的教育教研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能教书”,到80年代中后期的“会教书”,再到90年代的“教好书”,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摸索出的教师成长“三出大戏”,成就了一大批有着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年轻教师。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催生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这是时代的召唤。谁更努力地改变,谁就更有可能获得时代的青睐。这十年里,我从青年教师、班主任,成长为教导处副主任、德育处主任,成长为成都十二中的副校长。

二、勇于探索,以教育研究推动学校发展(1990~2000年)

以教育研究指导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以教学效益的提高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科研兴校是40年来大多数学校发展的基本方向。科研是一种推动实践向上生长的蓬勃力量,从这一点来说它特别适合教育,特别有助于教育人的成长。

经过两次成都市教育干部培训班的学习,作为成都十二中的校长,我于1994年2月底被推荐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委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学习,成为第七期学员,并被推选为班长,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上海育才中学的时任校长们一道度过了难忘的学习时光。在交流研究和访问中,校长学员们对不少课题进行了专项探讨,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讨论确定了每个人回到学校后的研究方向及方案,我选择的研究方向是心理素质教育。

回到学校,我开始筹备在成都十二中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我首先找到省内的教育专家姚文忠和刘裕权老师进行讨论,后来又专程到母校西南师范大学找到心理学系主任黄希庭教授,讲述在中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价值意义。黄希庭教授被我的热情深深打动了,他回应了成都十二中的需求,认为此举将为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空间。

1995年,成都十二中首次从西南师范大学选回了心理学系毕业生,又从重庆师范学院引进了信息学的教师,并开创性地让这批年轻教师先到精神病院进行调研学习。与此同时,学校启动与华西医科大学、四川省教育学院的共同研究,并在1996年编制出了心理测量软件……这些跨学科的做法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应用,不仅开当时教改教研风气之先,放在现在来看依然是超前的。通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不仅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所提高,教师也具备了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1998年,由我主编的《成都十二中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文集》正式出版。在四年时间里,成都十二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全方位的实践。从解决到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再到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归纳总结出六个序列、八大内容的系统工作,这些成果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相当的价值与意义。后来,《中国教育报》和《人民教育》先后对成都十二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探索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在全国引发了强烈反响,到学校学习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在任何时代,学习都是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向90年代挺进的时期,一批优秀教师上下求索、勇于探究,最终成长为优秀的教育管理者。

三、改革创新,中学教育走向内涵化品牌化(2000年之后)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中学教育也迎来了又一次发展的变革期。来自国外的教育思潮、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冲击,教育自身的裂变与突围,让一线教育管理者与工作者有着一种澎湃的激情和求变的焦虑。

1998年,我正式成为成都七中的校长。成立于1905年的成都七中是四川省首屈一指的中学名校。开展教育研究是成都七中的优良传统,从1953年开始的经验交流会,再到1979年开启的教育讨论会,几十年来不曾中断。成都七中在教育大讨论中追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讨论培养什么样的人,研究怎样培养人。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成都七中陆续形成了“三体”教育思想,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整体教育,追求差异发展、促进个体人人成才的个性教育,实现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面对时代的新变革与新挑战,我紧紧抓住教研教改这条主线,全速推进学校发展。1998年12月,我们召开了“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暨成都七中第20届教育研讨会”,主题是“实施‘三体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其后,我们持续探讨了“学生主体作用与创新素质培养”“探索现代课堂教学规律”,以及深化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和德育实践性研究。课程改革包括校本课程建设、任选课教材建设、研究性课程的实施、新课程計划及新教材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包括现代课堂教学的教法学法研究、现代课堂教学的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学习心理学与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德育研究则包括社会实践的研究与实践、立志成才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研讨会后,“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三体教育思想”的实施落地迅速在成都七中轰轰烈烈地铺开了。

当改革开放进入第30个年头,发展与改革是绝对的主题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办好普通中学和扶助薄弱学校,充分发挥名校的资源优势,调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搞活教育内部运行机制。跳出传统的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在体制与机制上有了量的积淀与质的飞跃,教育已经进入品牌化时代,敢为人先的成都七中率先“试水”。1997年,成都市教委决定以公办民助的形式,依托成都七中与成都第三十五中共同举办“成都七中育才学校”;1999年,成都七中申请成立国际部;2009年,成都七中国际部开始办成国际高中;2000年,成都七中与成都东方闻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办了借助现代通信技术的远程直播式高中学历教育学校,即七中网校;2001年7月,成都市教育局批准四川嘉祥实业公司投资1.6亿元兴办的成都树德实验学校与成都七中以公办民助的方式联合办学,成立成都七中嘉禅学校。七中品牌办一个就火一个,“七中现象”为七中在新时代扬名。

如今,成都七中教育集团已经有了14个成员。我曾经在《七中试验,七中发展新空间》一文中这样写道:“在合作办学、联合治校上,成都七中本着坦诚大气的态度、互助互赢的合作理念、敢于实践创新的精神,取得了许多成功合作的经验。成都七中不仅是一个闪亮夺目的招牌,它的价值还在于它那蕴含于内而又能实实在在发挥于外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005年,成都七中度过了百岁生日。我们对七中的办学思想进行了完整的梳理和深度的思考,明确提出了成都七中新时期的教育理想与追求—让更多的学生能在学校里得到最适宜最充分的发展,让学生成才;让更多的教师能在学校愉快地工作、成功地发展、体面地生活,让教师成功;让学校在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中继续发展,做教育发展的领跑者,让学校领先。

回首过往,我对自己曾经作为成都教育一段历史的见证人而备感荣幸和自豪,因为我知道从我们步入学校的那一天开始,身上就肩负起了一种责任与使命,为这座城市,为这个国家,为我们的时代。改变从来不会自动发生,那一定是现在的人和过去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有多少荣光就有多少磨砺,有多少成功就曾经历多少困惑。教育要培养的是走向未来的人,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成都市心理素质成都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成都生活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成都生活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