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民族地区科技创业扶贫的长效机制研究

2018-01-18李玲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扶贫模式长效机制

李玲

摘要:科技创业扶贫是利用独特领先的科技人才和技术手段使偏远落后地区的贫困户通过创业,提高其收入、摆脱贫困,走向致富路。首先分析了湖北科技创业扶贫的背景,接着对湖北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进行检视及其成因剖析,并结合湖北民族地区(如恩施州)的自身特点,提出湖北民族地区科技创业扶贫模式及其适应性分析,最后提出构建科技创业扶贫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其他贫困地区的科技创业扶贫以及脱贫路径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科技创业扶贫;贫困问题;扶贫模式;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21-0165-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21.04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Science-and-technology-bas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Hubei Minority Areas

LI Ling

(School of Management,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The science-and-technology-bas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o make use of the unique lea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technical means to make the poor households in the remote and backward areas through entrepreneurship, to improve their income,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to become rich.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Hubei. Then analyze the poverty problem and its causes in Hubei minority areas.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Hubei(such as Enshi),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and its adaptability.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on the science-and-technology-based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the referenc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overty-alleviation-paths in other impoverished regions.

Key words: science-and-technology-based poverty alleviation;poverty issues;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long-term mechanism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近五年来,创新推进民族宗教工作,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经过多年努力,加之措施得当,湖北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从全省来看,湖北省贫困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数据显示,2015、2016年共脱贫226万人。2017年该省实现约91.7万人脱贫、1 013个贫困村出列、3个贫困县“摘帽”,35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1]。然而,根据《2015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发展报告》所设立的目标,到2019年实现全省590万贫困人口脱贫、4 821个贫困村出列、37个贫困县“摘帽”,扶贫任务依然艰巨。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战略目标,已是摆在大家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湖北省共有53个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4.4%,主要分布在恩施、宜昌、武汉、荆州、荆门和十堰等,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低位运行阶段,湖北民族贫困地区主要表现在贫困面积大、程度深,贫困多元化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湖北民族地区农产品资源丰富,如药材、蔬菜、瓜果、药草等,但是由于处于偏远山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文化素质等制约,农业科技在当地推广缓慢,农产品产出效益低,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以及一系列深加工等产业链。科技的广泛应用是改变传统刀耕火种的农业种植方式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所谓的科技创业扶贫是利用独特领先的科技人才和技术手段使偏远落后地区的贫困户通过创业,提高其收入、摆脱贫困,走向致富路[2]。其中,科技扶贫的宗旨是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推广到落后贫困的农村地区,通过对农民进行有关农产品种植、养殖方面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农产品的产出价值,带领农民脱贫奔小康[3]。而创业扶贫是为了鼓励农民以及返乡大学生进行创业,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等帮助,是实现造血式扶贫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实施科技创业扶贫的目的就是吸引更多创新创业项目和人才,从创新的角度寻求新动力,用科技创新、创业创新的方式,最终实现精准扶贫,助力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因此,实施民族地区科技创业扶贫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湖北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检视及其成因剖析

1.1  湖北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检视

湖北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区和高寒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加之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贫困发生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任务相对其他地区要艰巨得多。湖北恩施州属武陵山国家级连片特困区,是湖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能否打好打赢这场攻坚战事关恩施州长远发展,更关系到恩施州几十万人的生活质量。湖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特征如下。

1)贫困人口多。在2013年底,恩施贫困人口是108万,通过2014、2015年的努力,恩施州减贫了42万人,2016年还有65.7万贫困人口。根据《湖北省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的数据显示:2015年初贫困人口为108.6万人,占乡村人口总数的32.9%;贫困村为729个,占整个行政村总数的28.8%,贫困发生率和返贫率分别为24.96%、2.7%。总体上看,湖北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得到很大改善,由于恩施州贫困人口数量和区域面积都占到湖北民族山区的90%左右,所以,湖北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反映出恩施州的贫困状况[4]。

2)贫困群众贫困程度比较深。容易脱贫的现在都实现脱贫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一些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落后等地区;一些残疾人或患有慢性疾病、重大疾病,导致因病致贫、返贫。一系列因素导致这些地区经济滞后,人穷村也穷,贫困程度深。

3)贫困面比较广。湖北省共有国家级贫困县25个,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堰、黄冈、宜昌、孝感、黄石。其中恩施州是武陵山区特困地区的一个重要板块,是湖北省攻坚的主战场,恩施州8个县(市)都是重点贫困县,贫困面比较广,尽管恩施州现在已经脱贫42万多人,但脱贫的基础还不牢,遇到因病因灾等极容易返贫。

1.2  湖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成因剖析

造成湖北民族地区贫困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类。

1)客观因素。湖北民族地区位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铁路、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工程措施解决难度大,建设和运行成本高。这些因素导致对外交流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素质低,有关农产品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匮乏,进行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销售,农业产出效益低下,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2)主观因素。一些少数民族受宗教、习俗等影响,不愿意外出工作,生育率偏高,也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此外,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差,致富意识不强;对结对帮扶意识存在偏差,社会参与度不高。还有一些人思想观念陈旧,如轻商意识、缺乏奋斗勇气、封闭保守、怕失败、依赖家庭、怕吃苦、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向脱贫者请教、依赖政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贫困农民的商业意识比较淡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依靠政府的“等、靠、要”思想[5]。由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等的制约,造成农业科技在当地的推广与应用相对滞后。

2  湖北民族地区科技创业扶贫模式探索及其适应性分析

恩施州有着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优质农产品资源,如特色蔬菜、林果、烟叶、茶叶、药材、畜牧等,但是农业经济产出效益低,品牌效益偏低,難以形成规模化经营和深加工产业链。农民缺乏发展特色种养业的生产技术,害怕承担风险,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型投资集团和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已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6]。经过多年的探索,湖北省在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在科技创业扶贫的模式上已经积累了如下一些经验。

1)科技特派员扶贫。从高校、科研院所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湖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区县,以富民为本,扶农、助农、兴农为宗旨,以提高农村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为目标,以调整农业结构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抓手,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开展农业科技专题培训和现场培训,形成了“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扶贫模式。如湖北英山县通过科技特派员,助力发展茶叶、药材、桑蚕丝加工等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科技创业扶贫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成果突出[7]。

2)“一帮一”创业扶贫。公开征集湖北少数民族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技术需求,湖北省科技厅牵头建立科技特派员管理系统,不断征集和完善那些愿意到民族地区基层开展创业扶贫的科技特派员数据库,建立“科技特派员+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一帮一”创业扶贫新模式[8]。

3)“一对一”技术帮扶。根据民族地区贫困区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由需求单位提出科技需求;选派高等院校中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形成1名高校科技人才和1家需求单位对接,着力培养民族地区贫困区县本地科技人才和农村科技创业人才,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4)“1+1”进村帮扶。从民族地区贫困区县对口帮扶高校派得力科技干部1名,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再向每个贫困村选派1名市级科技特派员,形成第一书记和特派员的“1+1”进村帮扶新模式。围绕民族地区贫困村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科技特派员为依托,帮助贫困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农民产业技能培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大力促进扶贫产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最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5)集团式扶贫。恩施州属武陵山国家级连片特困区,是湖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湖北省科技厅要充分发挥扶贫集团牵头单位作用,集聚各成员单位的科技资源和要素,重点帮扶恩施州8个国家级贫困县。重点实施了一批工业转型升级科技支撑示范项目,有力助推万州工业产业创新发展;瞄准贫困镇村科技需求,推动高校科技人员进村帮扶行动;定点实施了一批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大力开展相应领域先进、适宜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6)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专项招生计划。十三五期间,在湖北省属高校中选择部分办学实力强、就业形势好的高校实施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招生专项计划。精准扶贫专项计划是指高校安排专门计划招收本省扶贫办建档立卡的民族地区贫困户考生,为他们提供优质升学机会,精准帮扶贫困家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一项招生举措。

3  湖北民族地区科技创业扶贫长效机制构建的对策建议

湖北民族地区贫困区县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发展基础薄弱,科技推广难度大;农业新技术引进和转化速度慢,科技成果难以进村入户。按照湖北省委精准扶贫和脱贫的新要求,要切实解决这些科技创业扶贫中的问题,需要依托科技特派员,探索构建“自身造血式”科技创业扶贫长效机制。

1)深入推行特派员制度,服务湖北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创业。针对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创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科技特派员应当引导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单位整合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深入民族地区贫困乡村,通过实地指导、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同时,根据贫困地区资源优势、技术水平、现实条件,选择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引入现代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要素,促使其发展壮大,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9,10]。

2)加快推动科技创业扶贫,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致富。按照“精准扶贫”的新要求,瞄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创新扶贫理念,加快科技、人才、管理、信息、资本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推动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增强民族贫困地区创新创业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开展科技创业扶贫,结合民族地区贫困区县的产业实际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求,以现代农业、食品产业、健康产业等为突破口,支持科技特派员投身优势特色产业创业,开展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11]。

3)优先建立利益共同体,探索引入竞争机制。科技创业扶贫是一项公益性工作,为发挥科技助推和引领作用。科技特派员要与民族地区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在科技扶贫项目安排上,探索引入竞争机制,向有积极性、有能力、资金使用好、效益发挥好的地方倾斜,探索形成项目资金竞争分配机制。

4)切实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加快成果转化推广。加快民族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产业化,为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辅导、技术帮扶、培训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创办微型企业就业,实施整村扶贫推进等,形成扶贫工作的强大合力。重点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区县引进、转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培育壮大扶贫骨干产业,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12]。

5)积极营造科技创业环境,打造少数民族地区众创空间。加强民族地区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建设,打造民族地区的众创空间,完善创业服务平台,降低创业门槛和风险,为民族地区科技特派员和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等开展农村科技创业营造专业化、便捷化的创业环境。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进行创业輔导,改变“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提高民族地区生产力,真正消除返贫诱因,建立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湖北频道.湖北力争2020年实现剩余293.3万贫困人口脱贫[EB/OL].http://hb.people.com.cn/n2/2018/0112/c192237-31135889.html,2018-01-12.

[2] 佘远美.试论科技创业扶贫的内涵及发展对策[J].老区建设,2007(1):11-13.

[3] 李德新,纪素兰.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扶贫的实践、体会和建议[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9(4):39-42.

[4] 张丽君,吴本健,王润球,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201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

[5] 吴  江.湖北秦巴山区贫困现状及致贫机理研究[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1):61-64.

[6] 刘  薇,颜  玲,苏  毅,等.基于农民经济行为的农村科技扶贫路径及模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6):1187-1191.

[7] 马宗文,胡熳华,谭旭辉,等.“科技挺进大别山”30年科技扶贫经验——以湖北省英山县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4):770-774.

[8] 范守城,尹希果,李  俊,等.重庆市科技创业扶贫模式与长效机制探索[J].南方农业,2016,10(28):14-20.

[9] 柏振忠,李  亮.武陵山片区农民合作社助力精准扶贫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5):160-164.

[10] 柴剑峰.科技特派员运行模式创新探索——以四川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1-4.

[11] 李淑芳.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的经验、困境与绩效提升——以湖北省为例[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7(2):71-75.

[12] 王  妍,王勇德,吴  园.重庆市秦巴山区科技创业扶贫模式与运行机制分析[J].南方农业,2015,9(7):31-35.

猜你喜欢

扶贫模式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之主策
畜牧产业联动扶贫模式分析
解决甘肃扶贫问题的对策探析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长效机制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以“三好一满意”为抓手 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