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创业能力在专业课程中的形成

2018-01-18张玥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企业经营创业创新

张玥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大高校陆续开展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包括创业理念的建立,创业课程的开设,创业师资的培养,创业条件的完善等方面。其中,创业课程的开设需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中植入,系统化地开展,以达到增强学生创业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创业;企业经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4-0251-02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提到创新与创业(简称双创)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培养的是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双创”工作的推动提供了沃土,而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毕业生是“创业”工作实施的活跃因素。

一、高职院校审计专业毕业生在企业创业过程中的作用

1.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原因。根据近三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审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走入社会后的主要工作对象有两个,一是为雇主服务,二是为自己服务(自行创业)。其中,为雇主服务的毕业生2012、2013、2014年分别占100%、98%、95%,自行创业的比例为0、2%、5%。从该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毕业生在近三年中自主创业比例呈上升趋势。经分析,自主创业数量的提升与以下三个因素密切相关:①我国就业的瓶颈期到来。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高校扩张后毕业生陡增,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经过三年的专科学习,很多学生对应聘的工作不满意,形成了自主创业的思想。②高职院校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在不断的更新,向欧美国家的大学教育体系学习,注重对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创业意识的灌输。③创业环境更为宽松。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各类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小微型企业的创立和发展。通过不断疏通“创新创业”中的“堵点”,解决“创新创业”中的“难点”,政府建立了宽松顺畅的创新创业环境。

2.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关系。审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相关性极大。经调查分析,主要呈现为三种形式。①完全独立自主创业的就业形式。在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毕业生中,有5%的学生选择了独立创业的就业形式,创立的公司100%为“财务咨询公司”和“代理记账公司”。主要依托所学习的会计知识和审计知识独立创业。②混合型就业形式。在审计专业毕业生中,有47%的学生选择了混合型就业方式。所谓混合型就业方式是指,固定在某家公司工作的同时,自己独立开设一家公司,如果自己的公司存活下来且发展良好,再专注于自己的公司。经调查,这种形式的创业涉及的经营范围有企业代理记账、服装销售、母婴产品销售、咖啡馆经营等,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某种爱好,依托在学校所学习的财经类知识创立。③服务于创业企业的就业形式。审计专业毕业生寻求雇主型就业中有87%服务于创业初期的小微型企业,主要就职于财会类岗位。

3.专业毕业生在创业企业中的作用。职高专审计专业毕业生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在完全独立创业的企业中,毕业生的角色是老板,是企业的负责人,不仅需要全面的财经知识,而且需要熟知产品的供销流程,能对商品市场需求做准确的分析,熟悉企业资金的筹集方式和流程。如果毕业生属于混合型就业,那么毕业生既需要具备会计类知识做好本职工作,还需要有商品的市场分析能力,熟悉商品供销流程等。如果学生服务于创业企业,毕业生需要有会计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能力等。

二、创业能力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植入

1.课程体系的设置。职高专审计专业三年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公共基础课程是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开设的用以提高大专学生文化素质方面的课程。为了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公共基础课内。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通过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单项目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打好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专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是创业能力形成的核心部分。推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是提升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不仅深化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专业核心课程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完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深化和运用。专业拓展课程,旨在拓宽学生财经领域的知识面,侧重于创业所需求的知识,通过限选课的方式开展。

2.能力在课程体系中的植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提出,审计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需要做一些变革。“深化专业知识的运用,强化专业技能的实施,延展综合知识的积累”是今后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创业,需要有较为广泛的知识和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如何将单一的知识点融汇运用?以什么方式融汇运用?用什么载体融汇运用?是创业能力植入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引进实战课程是当前最优的解决方案。从单项实训到综合实训再到模拟实战的系列培养、培训,建立学生的创业能力,完成从学生到创业者的初步转化。

三、实战课程的设计和开展

《中小企业经营实战》课程是审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融汇的重要课程,是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性课程。本课程需要综合运用会计、财务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成本核算、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顶端课程,要融合专业知识,拓展职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1.知识的典型性与课程内容的时效性相结合。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新的经济形式日益增多。财会行业服务范围广,服务对象也更繁杂。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财务工作内容不尽相同。财务运作与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方式、经营策略都有很大的关系,目前的教科书已经远远跟不上教学需要。所以,教学活动要始于教科书,又要跳出教科书。在教科书中找典型的基础的知识,同时,教师要把握行业的发展前沿,在教学中不断结合行业资讯,根据经典分析模型结构,对行业现状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與行业资讯相结合,分析、判断、总结,以达到对行业的认知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敏感度和判断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

2.学生的“思、做、学”与教师的“思、做、教”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单向知识信息的传输。近年来,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受到了职业院校的青睐。事实证明,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活跃度。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将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再次升级。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成为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财务、运营生产、采购、市场销售及总体管理进行规划、设计、实施。在企业的模拟运营中,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学生进行计划、实施、总结、决策,在企业运作中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修正原计划,实施新计划,最后达到权益最大化的目的。教师作为企业运作的旁观者,捕捉市场变化,调节市场需求,观察企业运营,给出必要的指导。这样,实现了真正的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能力。

3.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教学中引入创新创业案例,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案例。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案例与实战课程相结合,对于共有问题进行重点探讨分析,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实践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实战课程的经验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失败案例,并提出修正方案。培养学生在现实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分析能力、总结能力、修正能力。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计划的撰写能力和阐述能力。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换位思考,创新观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培养创新思维到建立创业意识,最后形成创业能力,从而达到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英华.创新创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7,(1):84-85.

[2]周赣琛.论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3):35-37.endprint

猜你喜欢

企业经营创业创新
浅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策略
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初探
试论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