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华语电影对国族叙述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2018-01-18邹蕴婷

今传媒 2017年12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全球化

邹蕴婷?

摘 要:在全球化进程加剧、跨文化交流日渐密切的时代背景下,华语电影为了凸显自身对国族文化的承载和国族身份构建的重要性进行了国族叙述模式的探索。本文从叙述内容上分了三个方面总结了华语电影对国族叙述模式探索出的大致形式,并且针对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及讨论。

关键词:全球化;华语电影;国族文化;身份认同;国族叙述;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2-0165-02

一、引 言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华语电影这个术语逐渐得到了两岸三地电影界以及电影学术界的认可和使用。“华语电影”的提出不仅为国内外电影学术界对我国两岸三地电影以及跨国合作电影的发展和走势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泛的研究范围,同时也为电影创作者对国族文化的认同及构建,实现跨文化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媒介。从字面的含义上看,华语电影即包括我国两岸三地以及其他地区的使用华语来创作拍摄的电影。其中的“华语”涵盖了整个中华民族包括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和各地使用的方言的语言。徐德林在其《华语中的国族叙述与身份认同》中提出:“结合电影是参与国家产生过程的一种特殊语言这一认知,补充既有华语标准以‘中华民族性(Chineseness),”对华语电影的含义定义为,“旨在使用现代标准汉语或者汉语方言建构华人身份的电影,从而更加有效地统合在制作流程、电影思维及理念各不相同的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及海外华人社群制作的中文电影。”[1]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使用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象征语言和符号系统的华语电影,以语言为基础,借助声画艺术初步构建了对于中华民族的国族想象以及身份认同。

二、民族传统文化对华语电影国族叙述模式的影响

但是华语电影对于国族身份的构建,不仅仅基于语言的使用,更大程度上其实是从事件取材、观念和表现手法上来体现中华民族的国族文化特征的,即通过国族叙述来体现。徐德林曾指出,“华语电影所采用的某种国族叙述模式往往会表征出某种中华民族性、华人的情感结构,进而帮助其生产者、消费者解决日渐人困惑的身份问题。“并且他还强调:“国族叙述也是研究包括国族身份在内的文化身份的手段。” [1]虽然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在全球化时代,电影事实上担负着塑造国族想象、维系‘想象的共同体的文化功能”。[2]电影作为文化的一种承载体,单单只体现语言文字的成分是无法全面地反映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的。因此,华语电影从诞生起就开始研究带有“中华”色彩符号的表意功能,并且探知如何使用这些符号的表意方式,通过影像和画面的构成,使观众可以感知到国族文化内涵的存在。为了在电影的方方面面都能浸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国际认可华语电影对于中华文化承载的重要性,于是电影创作者们进一步展开了对国族叙述模式的一系列探索。由于不同华语电影的叙事策略受不同意识形态、思想潮流、以及价值观的支配,呈现出了不同的国族叙述模式。但依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华语电影中的发展进程,从叙述的主题上大致可以将国族叙述模式的特征分为三部分,即以传统文化故事为主、以革命战争为主以及以反映中国社会现状为主。

三、华语电影国族叙述模式的题材

1.经典故事题材

以传统故事为主题的华语电影,则是受成熟的传统文学艺术的题材和叙述模式影响较深而形成的。在目前这个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类电影。他们常取材于中国独有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故事叙述和表现手法上就有着明显的国族印记。在全球化时代到来之前,中国大陆就已经出产了不少基于中国传统文学著作来拍摄制作的电影。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的当下,许多使用传统文学素材的华语电影在故事改编和场面描述上进行了全面拓展,例如,基于史书记载的事件而创作的华语电影——《荆轲刺秦王》《投名状》。前者取自《战国策·燕策三》中一段讲述战国时期剑客荆轲刺杀秦王这一悲壮历史故事,后者的故事大纲则改编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李安导演的《臥虎藏龙》则是改编自清末民初小说家王度庐创作的武侠小说《卧虎藏龙》;《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等电影,均取材于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小说《西游记》中的经典人物和著名情节;同时还有依据中国传统戏曲而改编的电影,如陈凯歌执导的《赵氏孤儿》就改编自元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由此看出,目前这类华语电影主要通过使用传统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叙述模式,再现中国经典故事,营造出具有独特东方古典美学和情感的电影画面,向世界展示当今这个东方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渊源。

2.战争故事题材

早期以革命战争题材为主的华语电影,受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基点,以歌颂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力量团结,宣扬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思想为创作的主要目的。但随着国家逐渐发展得繁荣昌盛,主流意识形态也发生了稍许变化,因此华语电影的国族叙述模式也逐步向回顾过去、见证中华民族奋斗史,弘扬主流价值观,并向全世界彰显大国精神的模式发展。在此时期于是涌现出了《大决战》《国歌》《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一系列构建“中国梦”的主旋律电影。同时,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形势也使得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止战促和以及历史反思。在此形势下,电影创作者们创作出了《东京审判》《金陵十三钗》这类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体现民族气节和反战态度的华语电影。

3.反映中国社会现状题材

在20世纪末,以反映中国社会现状的为主的华语电影,以大陆导演所创作的电影为代表。它们主要以新中国成立前后为时代背景,来述说那一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例如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张艺谋执导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后来在中国大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有些电影创作者采用寓言式的叙述,将小人物的经历放到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从侧面反映出了社会现实和问题,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例如《秋菊打官司》和近年的《我不是潘金莲》,都通过一个小人物去告状的漫长路程,来揭示人性和社会的问题。同时,两岸三地的电影创作者也从人文情感的角度入手,描述城市化进程中人物的心路历程和生活状态,从而揭示在此过程中人们在生活态度上的变化。如《饮食男女》中,就借助了家庭的冲突,来讲述90年代台北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的差异;《失恋33天》则是通过一个失恋的现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来传达现代年轻人因生活状态受到冲击产生的观念转变。endprint

四、结 语

虽然越来越多的华语电影在国内外的电影奖项中相继取得盛誉,无论是从拍摄技巧还是影片的表现手法上都获得了国际影坛的肯定和赞赏。但承载着跨文化交流和构建国族身份认同感功能的华语电影,在探索国族叙述模式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一方面,一味迎合市场对于视觉和心理愉悦的需求,使得一些华语创作者们产生了对电影创作认识的误区。很多华语电影在制作过程中过于注重画面感而对国族形象符号的不正当使用,丧失了影片最初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像《天机·富春山居图》虽投入和花费了大额的制作费用,但其整个叙事的重点都放讲述在了三方夺宝的激烈冲突上,《富春山居图》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影片中完全没有得到体现,最后给观众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片充斥着武打和特效的花哨景象,使“富春山居图”这几个字眼最终沦落成了一个宣传的噱头。借用陈艳君的评论,这部影片“整个故事没有诗性、没有历史感、没有艺术品位”,“剩下的只是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化的视觉疲劳”。[3]另一方面,由于西方电影所产生的评判標准和观念在世界影坛上的风行,对华语电影本来具有的一套带有中华民族理念的自我审视标准有很大的冲击。黑丁等人就曾经指出一些华语电影“在影像造型和意识形态策略上都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迎合倾向,它们热衷于西方人的‘他者眼光来叙述中国的民族生活……从而形成了一种相对模式化的‘立足传统文化,面向西方大国的以争取跨国认同为目标的电影类型”。[4]目前很多电影创作者都以西方的观念和标准作为衡量故事叙述的标尺,将一些西方文化中讨论的比较热门的主题例如毒瘾、犯罪、同性恋等作为亮点元素加入到影片中,从而产生了与国族叙述模式和国族文化脱节的产物。而且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类型电影在市场上获得的巨大成功,以及中外合拍电影的电影生产模式也间接造成了华语电影在叙述模式上越来越趋于模式化和类型化。金丹元曾表示:“如果中国创作者只是一味地迎合西方观众口味,丧失对自己民族文化审美品格的判断和坚守,那么内含着的依然是西方的观念和审美立场。”[5]华语电影在国族叙述模式探索的道路上,虽然要坚持推陈出新,但也要注意不能随波逐流,要正确审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切误将“他者”的事物强加进华语电影中,否则会在偏离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参考文献:

[1] 徐德林.华语电影中的国族叙述与身份认同[J].艺术评论,2009,(08):37-42

[2] 魏然,邹赞.“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与国族叙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电影艺术,2009(05):160.

[3] 陈艳君.华语电影与中华传统文化[J].当代电影,2014(03):172-174.

[4] 黑丁,封洪.在多元发展的格局中走向新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态势研讨会综述[J].当代电影,1994(03):26-28.

[5] 金丹元.“华语电影”中的“民族想象”与差异性审美[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03):104-107.

[责任编辑:东方绪]endprint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全球化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全球化遇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