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类招生的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8-01-18冯斌柴蓉霞杨满芝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机械工程课程体系

冯斌 柴蓉霞 杨满芝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原有高等学校存在的学科专业分类过细、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单一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长期以来,我国机械类专业设置不够科学、缺乏灵活性、口径过窄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此,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实施了机械大类招生政策,构建了机械类专业两个平台及两个模块课程体系并对教学管理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大类招生;机械工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4-0071-03

一、大类招生理念的来源及必要性

1986年,哈佛大学校长博克就“专”与“博”作过论述,提出:“本科生应通过主修一个学科获得大量的知识,并且通过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获得大量广博的知识[1]。随后在欧美国家很多大学,如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都采用不按专业招生的办法,本科低年级甚至4年全部学习基础知识,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乃至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高年级或进入研究生阶段再选择具体专业,从而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借鉴了苏联的教育体系,本科教育按行业、岗位设置专业,使机械类专业十分细化,这种专业划分与我国当时计划经济的体制以及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大体适应的,对当时国民经济的提升及工业体系的重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4]。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工业发展越来越呈现技术的交叉复合趋势,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交叉而产生的新兴行业,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国内高校越来越意识到构建科学的大类培养体系的重要性,越来越提倡通识教育。从2001年北京大学实施的“元培计划”,到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推行的“按学院或者学科大类招生”,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大类招生[5]。到2011年,超过50%的“211”工程大学、20%左右的一般高校都实施了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由于机械类专业涉及面广,在大多数高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许多高校践行大类招生教育改革模式的实验田,机械专业大类招生体现了国家及社会对高校培养机械类人才“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要求[6]。

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类专业源于1958年开设的五年制矿山机电专业,1973年调整为煤矿机械化、煤矿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维修两个专业,具有鲜明的煤矿行业特色。通过前期专业设置调整,目前已形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四个机械类专业。我校作为具有矿业特色的省属重点院校,机械类专业既有与其他高校的共同点,也有其自身的特殊之处,例如矿业类行业对应的装备大多数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粗、大、笨”,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端装备产业正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作为具有行业特色的机械学院,对机械类人才的培养上既要保持与国际接轨的一致性,又要体现煤矿机械特色。鉴于此,我校于2016年实施了机械工程专业大类招生,以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大类招生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我国大类招生主要有三种形式:按学科大类招生、按院系招生及以基地班或实验班招生[7]。基于我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布局及现有教学师资条件,我校采用了按院系招生的方式,以机械工程学院为载体,对我院下属的四个机械类专业进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然后分专业方向毕业。入学前两年根据机械工程学科中各专业培养规格的共同要求,开设通识教育、机械学科大类基础课等二十余门核心课,后两年为专业培养阶段,按照“立足市场需要,结合我校特色,考虑个人志愿,综合平衡”的原则,分专业分方向进行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习,并按要求完成所选专业的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

我校依据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历史、学校定位、行业特色、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体需求情况,经过多年教学改革及实践探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提出了“基础厚实、作风朴实、工作扎实、勇于创新”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我校特色以及机械工程学院的办学特点,按照一级学科机械工程设置招生口径,构建机械大类专业框架,设置合理的招生口径,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办学理念,确定了4年总学分为182.5,其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为45-46,第二课堂总学分为10的大专业框架,分别构建了两个基础平台课程体系、一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体系及一个实践环节培养模块体系。

两个基础平台课程体系分别为:一是以通识教育为平台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为学生入校两年内进行课程熟悉以及基础知识掌握的实施阶段。以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拓宽学生专业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基础类、创新创业类、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信息类、公共选修课等七大类25门课程,其中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中包含具有我校行业特色的课程:采矿概论、地球科学概论、安全工程概论、环境保护概论。二是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可以与通识教育平台同步进行或者是错步进行,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大类的学科基础课程,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学科基础类课程分为大类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大类专业课为机械类四大专业的必修课程,包括: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理论力学、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依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不同专业所要求的必修及选修课程均不同。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主要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材料力学、机械工程材料与成形、精度设计与测量技术、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必修课程,及科技英语、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工程应用软件选修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体系主要为学生按专业分流后而设置。通过政策制订,鼓励资深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结合行业特色、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科研课题等开设专业方向类课程。根据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的特点,分为机械设计制造、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方向的专业培养模块。学生完成学科基础课后,从第6学期开始,可使其在上述几个方向任选一组进行学习,每个方向课程约占10个学分。以机械设计制造方向培养模块为例,分为机械设计方向课程組、机械制造方向课程组。机械设计方向课程组包括现代设计法、矿山机械、机械CAD/CAM必修课程,矿井提升设备、现代质量工程、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机电传动控制、机械振动选修课程。机械制造方向课程组包括数控技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矿山机械等必修课程,现代设计法、机械CAD/CAM、现代质量工程、工业机器人、模具技术、快速成型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机电传动控制选修课程。矿井提升设备、矿山机械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我校行业特色,兼顾了为煤炭行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同时,允许学生选择不同方向课程组的下属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从而使培养口径更加宽泛。endprint

实践环节培养模块主要为提高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及动手能力而设计,分为集中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实施机械工程大类招生前,原先各专业实践环节安排在相关课程结束后,整体上较为分散且脱节现象较为明显,难以形成较为完整的实践培养体系。针对上述问题,实施机械工程大类招生后,将原先脱节的实践环节整合集中为综合实践环节。以机械设计制造方向的实践环节培养模块为例,将涉及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设计整合为机械制造综合能力训练,不再单独开设,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施大类招生后,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其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培养及社会实践等。

三、大类招生教学管理改革

大类招生势必将对原有课程体系、人才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产生系统性改变,给大类招生教学管理提出了新挑战[8]。目前,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结合教学科研实际情况,并通过与先行实施大类招生的相关高校进行交流,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并对教学管理进行了改革,从而保障了大类招生政策的顺利实施。目前我院教学管理改革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建立了教学过程新的管理方式。建立以教学内容调整为前提的教务管理方式,成立专业负责人制,整体上加强专业建设,实施“一阶多路”政策,一个平台下搭建多种专业出口。

整合和调配原有师资和教学资源,构建了以教材建设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要求授课教师转变原有教学思想,积极研究和实践适用大类招生的教学行为模式及具体实施方案。

建立大类招生模式下的学工模式。在选课辅导、授课过程监管方面,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来培养人才。制定学生管理和督导政策,做好各专业宣传及学生专业选择指导工作,防止各专业出现过热或过冷现象。强化辅导员培训,做好学生的学业规划指导并积极推进学长辅导制度。

班级管理模式改革。实施大类招生后,由于需要分专业培养,将出现原有班级编制不变,部分人员流动的现象。为了实现班级管理顺利平稳过渡,需改革原有班级管理模式,积极推行班主任、辅导员整体协调、学长辅导的制度。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实施大类招生后,给学生预留了大量的自我学习和实践时间,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并对原有第二课堂的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以增强第二课堂的吸引力,使课内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制定了大类招生模式下的持续改进方案。通过每学期的学生问卷调查、定期班会,深入调查大类培养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涵盖教学、科研、专业分配及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为大类招生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有益建议。

四、大类招生总结与展望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实行大类招生政策以来,通过积极向考生及家长宣传,增强了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由于学院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学院领导给广大新生讲解了大类招生政策及各专业前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極性。从新生入学报到开始,教学管理秩序井然有序,实施效果良好,目前未出现各类教学事故。

大类招生实施过程中,由于各高校背景、社会需求、人才状况存在差异,也出现过一些不利因素。但总体来说,大类招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求,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将发挥积极作用,是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大类招生应结合各高校定位、行业特色及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课程体系和进行教学管理改革,各高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不能盲目跟随其他高校,从而真正实现通才教育,为社会发展输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晓甜.大类招生:高校招生的新趋势[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256-257.

[2]陈国松,许晓东.本科工科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37-42.

[3]姜淑凤,刘尚等.基于大类招生的机械类本科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2015,(4):102.

[4]李志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思与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44-47.

[5]李斌,罗赣虹.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2,(5):11-16.

[6]祁丽霞,谭群燕,等.基于机械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报,2007,(23):65-67.

[7]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71-85.

[8]盛志琴,何珊,等.浅析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教学秘书的角色转变[J].中国电力教育,2014,(20):38-39.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机械工程课程体系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