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化教育探析
2016-03-19谢海燕
谢海燕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精神文明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艺术类高校和综合类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由于该类专业的特殊性,这一群体身上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其人数不断增长和规模不断壮大,对我国高校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几千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要培养出个性迥异的人才。本文受此教育理念的启发,试图从艺术专业学生特点入手,探讨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且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以期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实效。
关键词:艺术专业;学生;管理;个性化教育
1.艺术专业学生的主要特点
(1)偏科现象严重:专业很强,人文素养较差,尤以英语为最。艺术类的学生入学前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人从小热爱艺术,为此花了很多时间,故而专业成绩很棒;但花在其他学习上的时间较少,因此文化基础很薄弱。另一类人中学阶段半路出家学习专业,因为文化成绩不太理想,故而想通过艺术特长来考上大学。其中后者的文化成绩相对前者来说更好一些,专业则相对弱一些。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文化成绩均较差,这种学生进入大学后会形成恶性循环:因为文化基础薄弱而对文化课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尤其表现在英语学习中。如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有一些专业成绩拔尖的学生仅因英语成绩差而未能考上研究生。
(2)追求自由个性,组织纪律性差。发散的思维、丰富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是一个艺术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但这往往容易成为某些艺术类学生某些错误观念的形成。比如,他们认为搞艺术就应该天性自由、散漫,追求独特的个性,放荡不羁,才能激发灵感;如果限制多了,就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创作灵感,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优秀作品。同时专业课老师往往从专业教学的角度考虑,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纪律要求比较宽松,尽可能给学生最大的自由与空间,以便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创作。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某些艺术类学生凡事喜欢从自身出发,对制度和管理不屑一顾,对校内集体活动大都比较冷淡,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3)灵活感性,直率重情。许多艺术类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独立生活,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有过相关的艺术工作经历,接触社会较早,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但同时也受到了社会一些非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如他们较感性,对直观的生动的方式感兴趣,对抽象的理性的方式反应比较麻木。他们大多通情达理,多不会“死钻牛角尖”,性格大多直率开朗,易于结交朋友,是非观念比较明确,爱憎分明且重感情。
2.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化教育
相对于普通高校其他专业,艺术专业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育环境、教育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心态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专业性和独特性较强。基于艺术类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鲜明个性,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为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更好地挖掘艺术类学生的潜能,在他们当中施以个性化教育显得势在必行。
3.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具体策略
(1)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在整个校园中营造浓烈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一种文化氛围,受到激励,从而为学生创造学术自由、科技创新的学术环境。有了自由的学术氛围,才能活跃学生的思想,激励学生进行学术创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正视艺术专业学生的弱点,采取适当措施使之扬长避短。针对艺术类学生专业较强、英语很差的状况,一些仍将英语过级与学位挂钩的院校以及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较为看重英语成绩的院校可适当放低英语考试要求,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内有更好的发展,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3)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引导艺术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践中我们发现,某些艺术专业学生有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自我成就的明显的价值观,但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淡薄,集体意识较弱;同时由于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因此旗帜鲜明的教育势必引起他们的反感。为此,高校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时,应注重教育方式的选择,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润物无声;同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刘彬让,牛宏泰,张清柱.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7,(2).
[2]岂 颖,王爱莲.学生个性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