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电气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2018-01-18杜艳红吴海云孙强李谨高继辉王金伟
杜艳红 吴海云 孙强 李谨 高继辉 王金伟
摘要: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原则,围绕创新创业能力,提出电气专業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实现路径。以“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培养岗位创新创业者”为目标,建设合理、完备、高效、创新的课程体系,通过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建多层次的学生实训平台,建设全方位学科竞赛体系,创设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活动,搭建交流平台以及推行班导师制度和健全双阶梯式管理保障机制,实现对电气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以备迎接新的机遇和前景,适应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关键词:电气专业;创新创业能力;教学模式;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4-0047-02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的理论和实践双热点,其源于美国,后遍及许多国家[1]。目前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已经实现了项目开创、评估、孵化并最终走向市场,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为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人才培养,2013年8月,李克强总理在兰州大学调研时提出“大学生既要创新也要敢于创业”,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全面展开[2]。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人才培养政策,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结合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育实践展开研究,探索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模式,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一、培养理念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专业教育的实施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以不同性质的课程体系作支撑。要想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就要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和各类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用“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培养岗位创新创业者”的目标替换“面向少部分学生着重培养自主创新创业者”的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体系
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原则,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打造成一个合理、完备、高效、创新的有机整体,加强了专业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基础口径,并且从专业基础、主干专业课程到专业选修课程逐层递进,完全消除不同课程教学中内容的重复。课程设置上除了保留专业经典课程外,增开了电力系统仿真、开关电源技术等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再学习能力等开设了目前应用较广的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等实用性课程。
三、实现路径
1.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①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创新创业中心运行的需要,采取教师自愿的方式,确定三年相对固定的教师团队,保持教师数量、群体素质、合理结构的相对稳定,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保证创新创业活动的繁荣和发展。②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应的合作企业参加项目的开发和工作实践,探索当前流行的新技术、新思想,提升创新创业师资的实践能力[3]。请有关企业选派优秀核心工作者担任创新创业中心的实习指导人员或者兼职老师,指导学生实习,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咨询的有关工作。
2.营造创新创业氛围。①搭建多层次的学生实训平台:以“厚基础、重实践、强创新”为宗旨,对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合,主要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与创新实践三个层面进行,做好开放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习基地的规划,进而建设学生实训平台,实现实践教育、创新教育。②建设全方位的学科竞赛体系:学科竞赛由学院合理引导,通过专业指导教师辅助,组织院内竞赛。基于院内赛的选拔和培训,逐步构建由4个阶段(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竞赛)、4个层次(基础、专业、综合型、创新型竞赛)、4种能力(基本、专业、综合、创新能力)的全方位学科竞赛体系,循序渐进,层层选拔,环环相扣,逐步提高,打通专业教育的平台。③创设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活动:通过举办各类竞赛、讲座、论坛、学术刊物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调研活动,总结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成果等。④构建校企联合的实习基地:注重校企结合,建设学生实践创新教育基地,调整好产、学、研相互之间的关系,将学校与行业、科研院所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学校与产业对接,产业与专业对接,发挥学校与产业、科研等单位各自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建立起教师、学生、学校与企业、社会的广泛交流与联系。⑤努力搭建交流平台: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创新创业为宗旨,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技术交流为核心,创建了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群里不但有指导教师、在校学生,还有已毕业的曾参与创新的学生。在相互带动、相互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工程能力梯队、工程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四、保障机制
1.推行班导师制度。在本科二年级及其以上年级实行班导师制度,通过班导师,深入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引导学生走进开放实验室、创新创业中心,或是参与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或是钻研往届的竞赛试题,或是老师和学生们自拟创新实验项目。把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串联起来,推动了学生勇于创新、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
2.双阶梯式管理机制。完善双阶梯式管理保障机制,即“教师—电气工程系—工程技术学院—教务处”和“学生—班导师—学生办公室—学生处”的梯队式管理,既有教务处、学生处的顶层管理,又有班导师的组织和专业教师的指导。梯队环环相扣,形成系、院级和校级部门上下相互交流、级级反馈、合作协同管理机制,使整个教学更科学和高效。
五、结语
结合目前电气专业的教育实践展开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和各类课程体系中,打造一个合理、完备、高效、创新的课程体系,以班导师制度和双阶梯式管理为保障机制,探索了以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现路径,突破了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
参考文献:
[1]李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瓶颈分析[J].学校管理研究,2013,(36):307-308.
[2]赵辉.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7,(1):118-120.
[3]陈学军,周益发,邓卫权.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建设体系建构[J].职教论坛,2017,(11):29-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