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尊重”叫“绑架”
2018-01-18储建明
在某教育培训班上,老师叙述了一个教学故事:历史老师谈到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时候,一位学生举手提问:在蔡伦发明之前,人们是用什么擦屁股的?如果你是历史老师,怎么办?
培训班上的较多人认为要让学生展开讨论。一则表示对他们的尊重,二则呵护他们的好奇心,三则反映他们多元的认识和个性。这样不仅体现了新课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而且调动了学生思維的积极性。
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的时候,常常是课堂资源生成的节点,如果启发得当就有可能奠定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所以,鼓励、爱护、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教育的常识。
那么,是不是要在课堂上组织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呢?我的回答是:NO。
不论这个学生的灵感思维是否瞬间性疑问或调侃,至少可以说明他特别好问。可是,他的问题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产生兴趣,大家是否都乐意介入到讨论之中,这个问题的讨论会不会产生有意义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一有问题就必须中断教学,让大家一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那么,这样的教学表面上是一种“尊重”,其实质却是另一种“绑架”行为,同样是一种不尊重学生的表现。
其一,个别学生发现的问题,并不一定让每个人都感兴趣。因为某一个学生的兴趣而牺牲了所有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进程,这样的教学怎么说也不是一种适合的教学。
其二,组织讨论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满足学生的兴趣?虽然可以激发大家的情绪,打开他们的脑洞,但是远离了教学内容让他们进行胡乱猜测,仅仅是满足了形式上的畅所欲言。
其三,面对这个问题,教师也毫无资源准备。不让学生讨论是不民主不尊重,让他们讨论很可能是无厘头无结果。“嘴上谈兵”之后到底应该怎么办,价值定位在哪里?心里没底。
怎么办?培训班讲课教师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让学生来讨论,因为这是一个有着相当分量的考古问题。孩子的父亲是一个考古专家,当孩子问父亲的时候,父亲当时无言以对,便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考古,写出了3万多字的论文,弥补了考古学中的一个空白。
我不明白讲课老师的立论依据到底是什么,难道因为考古学家的考古论文有价值就要让所有的学生一起来讨论?学生凭兴趣进行的研究与科学家的专业研究毕竟有着很大的差别,他们的兴趣也许可以奠定未来科学家的底子,需要我们以慎重和尊重的态度去发现和发展,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每一种兴趣爱好都能发展成科学的成果。
我们不能不管学生的天性,不能无视他们的异想天开。但是,如何及时地把握时机,如何合理地启发引导,这才是教师必须真正面对的。如果遇到本文开头类似的问题,不妨可以这样来应对:你的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研究过,但我觉得可能会有相当的研究价值,课后我们可以问问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兴趣,组织一个课外兴趣小组一起去查阅资料,我还可以介绍你们和某专家一起求证,取得专家的帮助。这种处理方式既保护了这个学生的好奇心,也鼓励大家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
我认为,有些情境中组织的讨论貌似“尊重”,其实是一种“绑架”行为。我们反对因为照顾大多数而放弃个别化的教学倾向,因为这样将压抑和压制学生的学习天性,但是我们也反对因为个别化的兴趣特长而强制拽入其他学生去陪读、陪问、陪讨论,因为这样就侵犯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权利。
真正的个性化教学必然是一种适合的教学。
(储建明,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214100)
责任编辑:宣丽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