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作业的问题及对策

2018-01-18杨海峰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32期
关键词:现状调查问题与对策小学数学

杨海峰

摘要:就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作业的现状,对镇江市某区内80名数学教师和1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研,在课堂作业的时间安排及学生完成情况、内容与类型选择、对学生个性差异化的关注、评价与反馈等四个方面发现了不少问题。基于调研,提出了高效课堂下落实课堂作业的相应的教学策略与建议,力求不断优化和创新作业设计,充分发挥其引导学习的功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数学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现状调查;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1B-0068-07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课程专家及广大一线教师对学生作业质与量的研究日渐深入,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说,关注点大多在课外,诸如项目研究、综合实践、数学应用、数学绘本、数学画等等,形式多样,更注重综合,更具活动性,对于课堂作业——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却研究得不很深入。

课堂作业就是教师在上课时布置、学生当堂进行独立或合作操练的各种练习。目前的课堂作业实践中,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课外作业内移,老师们课上安排大量练习,试图通过加大课堂训练来提升教学效果;另一种是课堂作业外移,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来不及完成课堂作业,许多“任务”只能外移,且不说一般的课堂,就是在一些示范课、研究课上都难见课堂作业的影子。不少学生觉得课堂作业没意思,不喜欢,不想做。

为此,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作业的状况,对镇江市某区内80名数学教师和120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旨在通过调研,直面当前的课堂作业现状,探寻高效课堂下落实课堂作业的有效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调研对象:镇江市某区内80名数学教师和1200名学生。

调研方式:学生书面问卷共19题,教师书面问卷共16题。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下面呈现调研的主要结果,并对结果做简要分析。

1.课堂作业的时间安排及学生完成情况

从学生问卷来看(见第7题),老师不留课堂作业时间,作业课外再做的情况占10.8%,课上留5-10分钟作业时间的占51%,课上留10-15分钟作业时间的占35.4%,其他情况占2.8%。课堂实际操作中,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作业的学生占31.2%,51.0%的学生因为老师预留时间不足而不能当堂完成课堂作业。(见学生问卷第13题)

从教师问卷来看(见第9题),有90.4%的教师认为课堂应给学生留有5-10分钟的作业时间,但通常课上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因此作业时间得不到保证。究其原因,20.3%的教师觉得课堂上知识讲解比作业更重要,宁愿牺牲作业时间多讲点(见教师问卷第12题)。77.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老师们大部分时间用在讲解上(见学生问卷第19题)。同时在教师问卷的第12题,反映出有52.7%的教师觉得班级学生接受能力弱,教学时不得不放慢速度或重复讲解,作业时间因而得不到保证,32.4%的教师觉得有时会因为处理课堂意外生成花费了时间,影响了作业,还有6.8%的教师觉得班级课堂秩序不好,需要组织教学,因而挤占了作业时间。

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有关课堂作业的时间问题,有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课堂讲授时间与作业时间的冲突问题。一堂课40分钟,时间有限,讲授过多,势必会挤占作业时间。第二,作业量与时间的匹配问题。作业量的多少跟作业时间是密切相关的,调查中,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還是有意给学生预留作业时间的,但能当堂完成的仅占三分之一左右,说明要么预留时间不足,要么作业量大,来不及做,两者配比不一致。

2.课堂作业的内容与类型选择情况

从课堂作业的内容来看(见学生问卷第8题),学生反映教师布置的作业有79.5%是来源于教材、练习册或补充习题上的内容,有15.4%的教师也会选择《小学生数学报》等课外教辅用书上的作业,而尝试自己编题的仅占11.5%。老师们普遍觉得教材及相关配套习题上的题目量多,质量还不错,也相对比较全面,不一定非得自己另外编题。

在课堂作业类型方面,学生反映有89.2%的作业为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占4%,实践操作类作业占6.8%,这与教学实际是相符的。调查中,学生最希望老师布置的是实践操作类作业,占比50.1%,希望老师布置书面作业的仅占24.9%(见学生问卷第4题)。可见,学生并不喜欢书面作业,特别是平时的学习中,有的老师爱搞“题海战术”,凡是教材、练习册、补充习题上的题都要让学生练一遍,甚至还不满足,再让学生购买教辅用书接着练。学生疲于应付,重复练习,整天埋在作业堆里,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喜爱的作业才是真正有效的作业。要借助课堂作业,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研究学生的真正需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学生喜爱的作业类型。

3.课堂作业对学生个性差异化的关注情况

我们常提倡因材施教,分层作业,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多多。从调查结果来看,89.2%的教师鉴于课堂时间有限,会选择给全班学生布置统一的作业内容。其中29%的老师会设计统一难度的题目,71%的老师会有意识地在统一的作业内容中体现由简到难的梯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见教师问卷第7题)。当然,为了照顾学习中等生和学困生,总体不可能太难,主要还是以基础为主。老师们觉得统一操练有利于夯实基础,提高效率,也便于批阅和讲评。然而,与之相对的是,71.1%的学生表示最不喜欢的数学作业就是大量简单重复的题,他们渴望在作业中有所变化,有点挑战(见学生问卷第6题)。

另外,我们注意到学生问卷的第3题“你的数学老师通常会布置什么类型的课堂作业?”问卷中的D选项“其他,请补充”,学生反映有15.1%的老师有时会允许学生自行选择作业,但通常这种情况是用来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的,当学生课堂上有出色表现时,老师就会减免他们的全部或部分作业。显然,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分层作业是有实质性的区别的。在教师问卷的第7题,老师们反映,要想分层作业,备课时就得投入大量时间研究习题,难度也很难把握:太容易的题目,缺乏挑战性;太难的题目,学生没有成就感。批阅时答案不统一,班级人数又多,太耗时费力了。看来,要想在课堂作业上体现对学生个性差异化的关注,着实不易。endprint

4.课堂作业的评价与反馈情况

调查中可以看出,76.9%的学生和86.6%的老师喜欢当堂讲评课堂作业的方式,认为当堂评析课堂作业的效果好,能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也有13.1%的学生认可下节课的前几分钟评析。有意思的是,在问卷的补充说明栏目中,老师们反映当堂讲评作业往往会“时间紧,来不及”。

在讲评的形式上,49.6%的学生还是习惯于由老师讲评,他们认为这样做,同学们能很快明确题目的正确答案和思路;38.7%的学生认同由其他同学讲评或互评,认为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只有10.4%的学生愿意由自己讲评,他们自信不足,担心自己讲得不准确、不到位。这似乎与我们的预想不太一致。

在反馈的形式上,80%的老师倾向于在全班公开表扬同学,认为这样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与近年来“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落地不无关系。但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全班表扬还是个别表扬,他们都能接受,都觉得很好。

四、基于调研的策略建议

1.优化管理,确保课堂作业时间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如何合理分配、利用好课堂40分钟,为课堂作业及其他教学、管理活动提供时间保障,使课堂效益最大化,我们必须深思熟虑。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在一节课中不是恒定的,通常呈波谷—波峰—波谷—波峰—波谷的起伏发展规律。教学中,我们根据这一规律,通常将新授重点内容安排在前20—25分钟的上升期内,而将课堂作业安排在第一次波谷或第二次波峰时段。安排在第一次波谷(约5分钟左右)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得以适当调适,帮助其走出疲劳区。而第二次波峰时段(约10分钟左右)则可以说是课堂的第二个黄金时间。这时学生逐渐回归兴奋状态,在这个时段安排课堂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或进行能力训练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事实上,我们也从调查问卷(见教师问卷第8题)中看到,有30.8%的教师喜欢将课堂作业安排在课中,某个知识点讲完后立即操练,66.7%的教师则更喜欢所有知识点讲完再做课堂作业,当然,也可以两者适度结合。

其实,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都对课堂作业有所规划和预设,但一开讲,时间就把控不住了,爱“满堂灌”“一言堂”的老师永远都嫌时间不够用,讲不完。而一些尝试“以生为本”“少教多学”的老师抱怨课堂一开放就收不住,讲着讲着,时间就没了,别说课堂作业,可能一些既定教学任务都完成不了。因此,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明确目标,紧扣重、难点,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无意义的提问,避免无的放矢、自由漫谈式的交流。当教学中有新的生成或意外发生时,我们要运用教学机智,因势利导,合理化解,切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无谓消耗时间。

2.立足多元,倡导课程思维下的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的“内容单一”“形式乏味”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诟病,它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即时巩固,更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行动纲领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发习题对于促进学生主动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功能,把非形式推理的开放性问题课题研究和建模求解等纳入新编习题作业的范围,与原先强调现有知识掌握巩固的习题类型相配合,构建完整的数学训练体系。课堂作业呼唤巩固、评鉴功能以外更多的多维视角、多向功能的创新研究。

因此,我们提倡课堂作业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倡导自创性作业。除常规练习外,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思维导图作业,在课末训练学生归纳总结、架构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否可以创设“情景式”作业,以游戏、故事、竞赛的形式来呈现练习的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进行数学阅读,上网浏览某个内容的知识链接,提升学生的数学涵养;再或者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将“超市”搬进课堂,学中做,做中学。还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口头作业,或者一改往常由教师出题的习惯,让学生自行出题,所谓“你的作业你做主”,以此促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思考。当然,形式重要,内容更重要,我们设计的课堂作业不能仅仅着眼于解题,着眼于知识技能,还应对解题的目的、解题背后的更高级别思维的学习予以更多的关注,于练习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最优化思想、推理证明、分类讨论等学科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

我们倡导课程思维下的作业设计,是希望老师们真正将作业布置纳入到课程体系的规划之中,以课程观统帅作业观,系统思考课堂作业在课程标准中的价值定位,在课程教学体系里研究和定位作业,把其作为独立的课程教学实施形式,以课程的视角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对作业布置做更长远的打算。比如,结合单元教学开展主题项目探究、学科拓展项目的研究等等。

3.分层实施,在作业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异,对作业的需求也因人而异,简单的“一刀切”不利于个体的发展,也不符合新课标“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作业上要增加习题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使数学训练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通常,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难易程度对学生作业时间的长短及作业量大小等进行分层布置。

一是在设计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类学生的作业。优等生的作业可以逻辑推理更强、起点更高一些,后进生则起点低、难度及信息量小一些。二是一份作业,多层选择。作业分选做项和必做项,确定基础、综合、拓展三级目标,要求不同能力的學生自我确定目标,并积极鼓励他们在实现本级目标的基础上向高层目标努力。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达到循序渐进的发展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适时调整学生的层次,以确保学生每天都有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增加自信心和提高准确率的作业,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4.多维评价,于反馈交流中让学生体验快乐endprint

作业的批改和反馈是课堂作业评价的主要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作业态度与正确率。近年来,批改主体日趋多元化,形式也日趋多样。有集体批阅、个别面批、学生自批、学生互批、全批、选批等等,还有的老师别出心裁,让后进生参与部分作业的批改,觉得这样可以强化后进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未尝不可。但个人觉得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尽量多采用面批的形式,此种形式既有利于师生的情感沟通,使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特别关注,也有利于作业效果的及时反馈。如不能面批,则主张尽量留有个性化的批语。有时,批语本身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其实,在作业评价的方法上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发展性评价,着眼学生的努力本身,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能力发展。如改静态评估为动态评估,尝试延时评价,二次作业后再定等第。还可以借鉴某些学校开办“分数银行”的做法,经评审会或同学担保,向“分数银行”借分(等第),下次再还,使学生从日益提高的成绩上,切身體会努力的快乐。

至于反馈,则重在即时,重在激励,即练即评,尽量让问题在课堂上得到解决。讲评时不妨多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上台讲一讲,“兵教兵”效果可能更好。对于作业优秀的同学尽量在班级公开表扬,且要具体到细节,放大优点,肯定成绩。这样,学生才会对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课堂作业,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实施的一种常规形式,我们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因素,不断优化和创新作业设计,充分发挥其引导学习的功能,让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以此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数学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责任编辑:宣丽华

Abstract: A survey questionnaire of 80 mathematics teachers and 1200 students in Zhenjiang City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in-class exercises, revealing that the problems mainly exist in such four aspects as time arrangement and their outcomes, content and type selection, focusing on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assessments and feedback. Som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re suggested: constantly optimizing and innovating exercise design to realize its function of guiding learning, and promoting students mathematics thinking quality and their competence development.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in-class exercise design; survey; problem and strategy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状调查问题与对策小学数学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