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近概念”:让概念学习从模糊走向精确

2018-01-18王佳栋王乃涛

江苏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儿童策略

王佳栋 王乃涛

【摘要】概念教学的目的是形成正确、科学的概念,但儿童形成概念常处于从模糊到精确的学习样态,并伴有儿童特质的非标准化理解,儿童这种模糊化的概念认识可以称为“临近概念”。“临近概念”的形成是逐步逼近概念本质的、渐进的、儿童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理解与把握儿童的“临近概念”,以儿童的方式帮助他们对概念的学习逐步从模糊走向精确。

【关键词】临近概念;模糊;精确;儿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9-0040-03

【作者简介】1.王佳栋,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61)教师,一级教师,常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2.王乃涛,江苏省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淮安,223005)教研员,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概念学习是儿童数学学习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数学品质。儿童因生活经验、认知基础、能力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往往无法直接获得清晰、准确、科学的认识,而伴有儿童特质的“非标准化理解”。“临近概念”的形成是逐步逼近概念本质的、渐进的、儿童的认知过程。如何在教学中理解与把握儿童的“临近概念”?如何以儿童的方式帮助他们对概念的学习逐步从模糊走向精确?

一、“临近概念”的内涵特征:把握儿童认知特点

(一)“临近概念”的释义

“临近概念”,是指儿童依据自身的已有知识基础、经验水平和生活经历对数学概念所进行的“儿童化解释”。它是一种过程性表达,是儿童准确理解概念的桥梁,相对于正确概念而言,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把握“临近概念”可以促进儿童理解概念,使他们逐步逼近概念本质,体现了对儿童学习方式的关照,承载了思维活动中儿童的创造性理解。

(二)“临近概念”的特征

1.接近性。儿童表述的“临近概念”,通常是接近完整概念的概念,只是非严密表达。如:学习苏教版四下“三角形的高”,准确的表述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是一段句式较长、高度抽象的文字表达,儿童意会了高的本质含义,但是在表述的过程中或许不够严密,通常说成“从顶点出发垂直的那条线段”。当然,有时也会出现背离准确概念的情况。 2.渐进性。儿童学习概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苏教版“认识分数”编排体系:从一个物体(图形)的平均分,迁移到一个整体,最后抽象出对单位“1”的平均分。使儿童逐步完成了对分数平均分定义的理解,体现了理解的渐进性。

3.直觉性。数学直觉是对抽象的数学对象的一种非同寻常的洞察力。儿童的直觉是不甚严密的非逻辑的思维。学习新的数学概念,儿童总是先行直接猜想。如:学习苏教版四下“三角形内角和”,儿童往往先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直觉猜想是不是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进而开展研究。这种从特殊推想一般的思维方式,体现了概念学习存在的直觉性。

4.直观性。利用直观的图像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语言,将形象思维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是儿童学习数学概念、理解概念本质十分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如:教学苏教版三下“初步认识小数”,引导儿童借助米尺、正方形等直观载体感悟一位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其对小数本质意义的理解。

二、“临近概念”的教学策略:创设个性学习场域

基于“临近概念”的教学,本质就是进行合理的概念转变教学。概念转变则是对儿童“临近概念”的改造、发展和重建,这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允许儿童童化理解,适度模糊表达,逐步逼近概念本质,理解概念外延。

(一)建立适度模糊场,形成概念认知的缓冲带

数学的逻辑性要求概念、法则等的叙述必须准确严密。如此学科本质要求致使数学教学中过度形式化、标准化、精确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抑制了儿童潜在的联觉本能和创造冲动。教学渴望容忍适度的模糊性,适度模糊同样会成就清晰理解。

1.允许概念表达的不完整,形成缓冲理解。

完整表达是我们对数学概念的习惯性要求。但是儿童的概念理解重在意会、体验与内化,严密的语言表述可能会成为影响儿童学习的人为障碍。因此,数学追求概念表述的准确度,也允许概念表达的不完整性。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下“加法结合律”时,教师引领儿童用多种符号(文字、字母、图形等)表征他们对运算律的理解,要求儿童规范地表述结合律,明显是高标要求。其实,儿童能说出“三个数相加,既可以先算前两个,也可以先算后两个”,就已经表明他们领悟了结合律的本质。

2.允許概念揭示的不严密,形成渐进认知。

适度模糊表达有利于儿童对于数学概念、规律的生成性学习,解释得不严密恰恰为严密的学习提供了探索需求。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过程,由于儿童的操作活动中存在着误差,导致他们不能精确地感知结论,看似经历着“不够严密的数学”,但正是由于误差的产生,才让儿童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从而产生对更严密的“证明”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他们深度探究。

3.允许概念同化的口语化,形成个性化认识。

概念同化本质上是根据儿童已有认知结构的旧概念理解新概念,以定义的形式直接揭示,但概念的直接揭示不等同于教学的简单、空洞,教师应注重保证儿童真正理解概念而不是形式化地记住概念。如:三年级时儿童已经认识了周长,五年级学习圆的周长这一概念时,就可以直接利用概念同化的方式让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表达,而没有必要一定要经历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辨别、抽象、分析和概括环节。

(二)重视童化表达,逼近概念本质

所谓童化表达,是指儿童以个性化的话语方式对数学概念所进行的“非正规解释”,它可能与正确概念一致或相似或截然不同。尊重这种可贵的童化理解,允许儿童“奇思妙想”“异想天开”,适度引导矫正,才能让他们逐步逼近概念本质。endprint

1.唤醒生活经验,鼓励童化理解。

生活经验作为儿童学习数学的基石,若能有效运用,可让他们形成概念内在的自觉理解。如研究“周长相等,哪种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大”,一儿童解释:同样一些人手拉手围起来,即周长相等,要使围成的面积尽可能大,每一个人都应尽力向后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圆,而围成其他图形,只需要部分人用力,像正方形,可以看成只有四个角的人在使劲向后退,因而围成的面积就小。通过日常做游戏的场景,儿童巧妙地进行了解释,形象易懂,与举例计算相辅相成,这种儿童化的理解值得鼓励。

2.调动数学直觉,尊重儿童方式。

直觉思维表现为儿童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迅速地发现解题思路,思路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具体到每一个细节一般又是模糊的,因而形成了简约、跳跃的特点。如教学苏教版四上“四则混合运算”,面对13×4+12×4,儿童在没有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情况下,应该按照运算顺序计算。但有的儿童就能敏锐地发现:13个4加上12个4,就是25个4啊。这个过程是直接、迅即发生的,拥有这样的直觉思维,为其后续学习乘法分配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矫正童化理解,逼近概念本质。

因童化理解而形成的“临近概念”难免会出现错误,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纠正。

(1)纠正错误的“临近概念”。认知冲突会造成儿童的错误认知。如在感知苏教版四下“三角形的稳定性”时,为了纠正儿童把“牢固性”理解为“稳定性”的错误,教师先让儿童拉一拉用塑料吸管围成的三角形,发现有一些变形,此时便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然后让儿童用3根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四边形,由此发现用3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只有一种形状,而用4根小棒则可以摆出很多种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四边形。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儿童很自然地体会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唯一性),而四边形不具备,真正感悟到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含义。

(2)消除思维定势的“临近概念”。儿童的思维定势会影响其正确概念的形成。如教学苏教版五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怎样算的?儿童一般会有两种答案——邻边乘邻边或者用底乘高。教师结合具体图形让儿童用学具进行探究,每个儿童结合原有认知开展方式不同的探究,大家慢慢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从而消除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邻边有关的错误认知,建立了正确的计算方法。

“临近概念”是规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充满了儿童与数学融合的灵气。容忍模糊性并不是遺弃精确性,而是为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确,进而达到“模糊便是精确”的和谐境界。

【参考文献】

[1]唐华军,孟世才,曹会东.论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模糊性[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3):85-87.

[2]汪树林.通向“儿童数学”的途中——“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意蕴[J].江苏教育研究,2011(3):22-27.

[3]陈江.挖掘内涵 扩展外延 培养能力 辨析概念——有效突破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J].赤子(上中旬),2015(4):229.

注: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特等奖文章,有删改。endprint

猜你喜欢

儿童策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我的手机在哪?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