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营造:小学古诗教学的“筋骨”
2018-01-18蔡绪稳
蔡绪稳
摘要:语文教育改革以全国统编教材的使用为标志再度出发,“语文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双线并举,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与“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之间实现了更好的平衡。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古诗课堂教学要有史诗意味、童诗趣味和田园诗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言说,激起情感的共鸣;通过意境补白,插上想象的翅膀;通过积累应用,提升表现的张力。课堂诗意的营造,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具体可感。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课堂诗意;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1B-0036-04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使语文课堂跳出知识本位的窠臼,强调“语用”,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得到了切实的提升。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立德树人”使命的重申,人文素养的培育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语文教育改革以全国统编教材的使用为标志再度出发,“语文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双线并举,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与“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之间达到了更好的平衡。
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它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1] 古诗词短小精悍,言简意丰,是汉语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对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无可替代的教学价值。
语文课堂与诗歌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无论是“披文以入情”的阅读,还是“情动而辞发”的写作,都离不开师生的情感参与;也需要想象和创意,个性化的想象使“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独特的创意催生出异彩纷呈的习作;还需要精练的语言,无论是导语、过渡语、结语等有声语言,还是体态语言、交际默契和教学程序等无声语言,都力求有的放矢,要言不烦,为学生留下生成和展示语言的空间。
一、小学古诗教学的价值意蕴
教育需要诗意,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的语文课堂,也需要诗意。小学古诗词教学多些诗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就会多些契机。
1.凝重的史诗意味,为学生补充精神钙质
古诗“极简练的语言和浓缩了极丰厚的中华文化内涵的成语掌故,表现含蓄优美的意境。一部诗歌史就是一部中华文化史,一首小小的诗往往能让人们获得在长篇大论的文本中找不到的文化信息。”[2]诗中一轮“明月”,是儿童心中精美的玩具,是大人心头无言的知音,它圆了游子的思乡梦,见证了将士的爱国心。杜甫忽闻官军收蓟北的狂喜,陆游至死未见王师北定中原的悲伤,都封存在古诗的字里行间。
古诗教学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使命,课堂教学不但要在字面解读和意象品读上下功夫,从文字、文学的层面展开思考和实践,还要从文化的高度进行探究,像杜甫一样,关注当下,心怀家国,让学生浸润在古诗词所营造的文化场中,成为具有世界眼光和爱国情怀的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2.瑰丽的童诗趣味,让学生焕发生命灵性
诗人是文学界的赤子,情感世界五彩斑斕,至性流露有如孩童。他们善于联想和想象,在他们的笔下,鸟兽有情花草有意。中国的诗学讲究创新出奇,不落俗套。明代的谢榛曾说:“赋诗要有英雄气象,人不敢言,我则言之;人不敢为,我则为之。”张继夜吟落第愁,不借明月借钟声,使得他和《枫桥夜泊》千古流芳。这些都会让学生在学诗的过程中,受到熏陶。
古诗暗合了儿童的天性,具有“天生”的儿童立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教材为例,让学生像李白一样奇逸奔放,个性张扬,想象力得到训练,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3.清新的田园诗情,助学生涵育生活情趣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情是中华古诗词的根。且不说“风花雪月”这些经典意象蕴藏的丰富的情感密码,就是“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屐”、“半亩方塘一鉴开”中的“鉴”,看似一笔带过,却生动地传达了古人的生活情味。古诗的世界和生活的天地一样,既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宏大叙事,也有波澜不惊的雅趣闲情。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重写实,尚通俗,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古诗课堂要像白居易那样,朴实、真实、扎实,在培养语感、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上下足功夫。
二、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小学古诗课堂上落地扎根
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能只停留在观点层面,也不能“说”“做”两张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古诗精髓,通过文本与具体的教学环节,真切可感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借用部编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让“诗意”成为学生在核心素养提升“一课一得”的“干货”。
1.故事言说,激起情感的共鸣
所谓故事,指一系列随时间展开的、因果相连的事件,也指拥有不同动机的有意识主体(人物角色)间的交流。故事会调用我们的情感和移情能力,具有独特的说服力和激发作用,好故事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美国哈佛大学进化心理学家史蒂文·平克认为,故事是社会群体中,个体学习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3]
诗人一般都是有故事的人,诗人的故事往往是他人生的遭际和阅历,与诗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精心收集整理诗人的故事,进行恰当言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同理心,激活情绪智力,产生移情效应和积极的情绪记忆。
生平简介。有些诗作是诗人生命关键点的情意记录,背后的故事就是诗人的生平。教师可以梳理诗人的人生轨迹,编写诗人小传,制成图文并茂的作家名片,利用PPT课件加以呈现。比如,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以课外600多字的阅读资料《爱国诗人陆游》为素材,删减信息,可以保留“从小学文习武立志报国、34岁主张北伐被罢官、45岁从军抗金壮志难酬、85岁不忘国耻死不瞑目”中的时间线和爱国行为等信息,剔除“从小受父亲教育、考试夺魁被除名、视察前线写诗篇”等与本诗主题相关度不高的信息,优化表达,用列表的方式,勾画出诗人一生的四个重要节点,再配以“病榻示儿”的画面,构成一个非连续性文本供学生阅读,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endprint
创作背景。有些诗作抒写的是具有共性的情感体验,而诗人创作的具体背景故事,就成了学生走进诗人独特情感世界的必经之路。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张继的《枫桥夜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都是写客舟愁思的诗作,然而三人的经历不同,所触之景不同,愁情自然也不同。学生通过了解三首诗的背景故事不难发现,相比于前两者的怀才不遇的落第之愁,《泊船瓜洲》中折射的诗人的情感信息更为丰富而深刻。王安石推行新法,两度罢相,数度请辞,仕途几起几落。面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皇恩浩荡,55岁的他对这次再获重用,并无如愿以偿的喜悦,相反地视为畏途,所以才有虽然“明月照我”,但难免忧郁、伤感,离乡未远却已喟叹“何时”能“还”的感慨。
生活逸闻。这一类故事不像上面两种那样有历史的真实性和厚重感,大多是后人的附会之作。然而这些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由于与诗人的人品、作品高度相关,也不失为有用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信手拈来式的随机讲述,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突破理解的难点。《观书有感》是朱熹的一首哲理诗,景中所寓之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关于这首诗,有则题为“一首诗改变小山村”的逸闻。故事说的是朱熹受邀到一个乡野山村“蛤蟆窝”讲学,改变山村落后的文化面貌的事。教师将它加以改编,起名“蛤蟆窝今昔”,在新课导入环节进行简要而生动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上的进一步攻坚打下了基础。
2.意境补白,插上想象的翅膀
古诗言简意丰,表情达意点到为止,写景状物往往暗藏玄机,留下了许多的艺术空白。这些“空白”如同一个个隧道,通向别样的世界。“补白”是解读古诗的基本功课,其教学价值在于通过适切的方法,补全诗人言外之意,听出其弦外之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推理力、思辨力。
显性留白的补缀。古诗叙事写景,往往有着时空的跳跃,这种留白很容易发现。对时空的补白是进行有序的叙述表达的重要手段。白易居的《暮江吟》前两句写的夕阳落山前江面上奇幻的色彩,后两句写的是新月升起时月与露的可爱形态。两幅画面有明显的时空跨度,景物带给人的视觉差异也非常明显。这两者之间的过渡之处藏着景物的变幻,以及诗人留连自然美景的情怀。教学时,可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以诗人的身份描述诗中未绘之景,抒发心中的激荡之情。
隐性留白的补缀。古诗对事情发生的原因、走向和结果往往不能直白表达,需要读者合理想象,理性分析。这种留白不易被发现,需要教师协助。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前两句写月落之后黎明时分的孤独难眠,后两句倒叙半夜之时,钟声传来。王崧舟先生在教学这首诗时,分别展开“枫桥钟声越千年”“张继独听寒山钟”“月落时分听钟声”“钟声悠悠情满天”4个话题,起承转合,围绕“钟声”做足了文章,提出并回答了“张继为什么写钟声”和“诗篇为什么会流传”的问题,入情入理地補缀隐性留白,使课堂充满了诗意。
3.积累应用,提升表现的张力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形成语文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语言运用是显著的标志。小学生学习古诗不一定是为了写出古诗,但积累内化古诗凝练的语言材料和灵动的表达方式,涵育书卷气,提升表现的张力,是颇有必要且完全可行的。
经典语句镶嵌。古诗是汉语书面语言的宝库,那些出自古诗的成语和广为流传的经典名句,往往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从传承汉语言精华开始。小学古诗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根据语境填诗句”的练习就是言意兼得的好形式。在教学《观书有感》时,可以提供“王奶奶70多岁了还是那么充满活力”“小明爱观察,作文写得很精彩”“科技成果展览会上智能产品层出不穷”等语境,让学生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句来填空,既加深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巩固了记忆,又训练了语言运用能力,实现了读与写的无痕迁移。
写作手法模拟。古诗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联想和想象的内容,使得诗句优美典雅、准确凝练,这样的写作技巧值得学生借鉴。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联系生活实际和学过的古诗,展开想象,把“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改写成一段话,至少有一处运用修辞手法。这样的练习,意在引导学生激活“杏花、春雨、春风、杨柳”这些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仿照古诗的写法,表现春天美景的特点,具有相当大的发挥空间。
文化心理塑建。从人文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古诗教学最大的价值应当是对学生文化心理的塑建。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4]通过古诗词的诵读积累,在耳濡目染之中,学生就能用中国的方式去表达,去生活,去待人接物,去体悟人生。
在一节习作指导课上,教师组织学生用碗、筷、黄豆来设计游戏,然后进行写作练习。由于课上玩黄豆时,有些黄豆掉在地上,在这节课快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做了一个“接诗”游戏。
师:锄“豆”日当午,
生:汗滴“豆”下土。
师:谁知地上“豆”,
生:粒粒皆辛苦。
随后,学生恍然大悟,都俯身捡起豆子来。
教师把活动场地的整理工作转化为一个古诗活用的游戏,思想性、人文性、趣味性有机统一,使语文课堂平添了几分中国味儿。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缩印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
[2]杨子怡.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关于古典诗词教学的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2005(25).
[3]Jeremy Hsu.为什么我们爱听故事[J]. 韩彦文,译.环球科学,2008(11).
[4]薛俊武.汉字揆初(第一集)[M].西安:陕西三秦出版社,2005.7.
责任编辑:宣丽华
Abstract: Chinese educational reform restarts with the use of nationally-compiled teaching materials, focusing on both Chinese subject and 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s, which strikes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carrying forward scientific rational spirit and emphasizing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stressing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ity, humanistic spirit and perfect personality shaping. Classroom ancient poem teaching targeting at the fostering of core accomplishments should have the taste of epics, the interest of childrens poems, and the feelings of bucolic poem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eachers may spark students resonance of emotion through telling stories, give students wings of imagination through artistic conception complementation, and strengthen their displaying ability through accumulating usage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ancient poem teaching; classroom poetry; core accomplishmen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