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学科核心素养 优化课堂教学行为
2018-01-18王康云
王康云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视生成性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行为势在必行。回归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改变课堂角色、学习重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策略构建新的课堂形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创新意识,进一步激活化学课堂,从而提高化学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中学化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A-0073-0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越来越跟不上知识更新的步伐,也越来越适应不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育方式。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行为?如何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在近三十年的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总结与反思,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当下的化学课堂中,“角色”必须转变,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与措施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学生对于制取气体,特别是对于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以及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这时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完成。因为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制取,从中学生已初步学会了制取气体的原理,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依据。教师大胆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选择了适合的原料以及实验装置制取并收集CO2,同时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CO2,在集气瓶口放一根燃着的木条来检验CO2是否已收集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只需关注整体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与提高,又能牢固掌握知识。教师既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后的满足,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大增。
二、学习重点的转变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而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机械性记忆,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重体验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所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调查研究、上网查找资料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去探寻规律,从而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
在如何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活动中,课本上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的水,立即盖紧瓶塞,振荡。学生们会观察到:塑料瓶变瘪了。他们通过讨论能分析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导致塑料瓶内气压减小,所以塑料瓶变瘪了。但有些学生显然对此实验活动还意犹未尽,还会提出好多问题,比如“本实验为什么要选择质地较软的塑料瓶?”“如果将塑料瓶改成集气瓶又该如何设计实验?又将会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二氧化碳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如果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针对学生们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然后逐一设计实验去探究、去验证。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疑问在自己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中逐一被解决时,都非常地激动与兴奋。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及时对学生们进行启发引导,将其喜悦之情转化成探索未知的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学生的智慧,活化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地追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在思考中生成智慧,在体验中获得长足发展。
三、学习目标的转变
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就要紧紧把握“问题”这把“金钥匙”,因为问题是学习的心脏,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与发展。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如果能多创设贴近学生实际、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学生就能时刻关注生活,学会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于无形中就逐渐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学习“爱护水资源”这一课时,教师从“地球上的总储水量—海水中的储水量—陆地上的储水量—淡水的分布—社会迅猛发展对水资源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用水习惯的调查”这一问题串入手,层层递进,让学生体会“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义和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深深意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这样的课堂体现了化学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不仅学习化学知识,更突出化学的人文价值。这种教与学的方式,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且显得教学内容有血有肉,可以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享受无穷的乐趣,也能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获得成功。
四、学习方式的转换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对话,高品质的体验学习必然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基础上的。在这种有效的交流过程中,学生才能够获得积极、深层次的体验。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育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拓展了学生知识领域,所以我们的课堂要变“教师讲解灌输”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提问的习惯与能力,特别是要抓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一些问题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从而不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
比如在教學“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实验: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这时很多学生都会说:没有什么现象。此时教师可将“没有什么现象”纠正为“无明显变化”,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以下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与或不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吗?”“如果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吗?”“大家已经知道能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那能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呢?”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加以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方案时可以参考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比如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的探究实验。接下来的时间就交还给了学生,学生经过激烈讨论与静心思考,提炼总结出了好几个实验方案。然后教师请每组代表上台展示,再进行评价、归纳。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以下这一方案最为可行,并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然后取一些试管中的液体,再向其中滴加稀盐酸,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讨论评价方案,从原来的知识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经历了思考、观察、讨论、交流、概括等一系列活动,从中既训练了求同思维,又培养了求异思维,发展并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化学活动经验。
五、评价方式的转变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能使评价更全面与客观,使评价成为一种需要、一种激励。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主动地去发现、挖掘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积极开展对学生个性特长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而且重视对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综合评价。比如在学习了某个新的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在新课授课结束前五分钟或者下一节新课开始前五分钟,自编一些检测题进行口头或书面测试,并及时做出评价;在攻克某个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并讨论,或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展开探究,然后针对提出的问题与设计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平时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点点滴滴,教师都要有记录,学期末教师要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鼓励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总之,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从教师努力改变自身开始,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重点、教育方式、评价方式,灵活机智地激活、捕捉和运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把每节课都看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要想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继续下去,应回归学科核心素养,坚决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角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己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化学课堂教学新形态,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石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