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2018-01-18贾先果

今传媒 2017年1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贾先果?

摘 要: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一种核心生产力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方式。大学生是最有好奇心、最易接受新事物的受众群体,与网络的联系和接触也是最为紧密的。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充分利用高校网络媒体与大学生的亲密互动,以议程设置理论切入点,从理论、模式、内容三方面全方位思考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高校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2-0035-02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迎来了诸多挑战。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媒体如校园广播、校报、海报、宣传栏等正在向BBS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延伸发展。因势利导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对大学生政治导向、思想教育、信息传播、审美教育、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人格塑造等多重使命,就必须顺应校园网络媒体的新变化,这是高校育人的一个关键点。

一、议程设置的理论内涵

议程设置理论最早是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的。他们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有高度的对应关系。即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会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两位传播学者认为,大众传播具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了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从而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1]

议程设置的本质是通过大众媒体为公众提供“议事日程”,将想要呈现给公众的话题摆到公众面前,形成舆论,引起公众关注和探讨。20 世纪90年代,麦库姆斯和肖在以前的理论基础上提出:“议程设置的过程,影响人们思考什么问题,同时也影响人们怎样进行思考”。[2]可见,人们的态度和意见受到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大众传播中的议程设置之所以重要在于:媒介设置议程影响了公众议程。

二、高校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用与特性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环境下形成的议程设置功能对网络媒体而言,依然行之有效。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议程设置呈现出速度快、内容新、形式多、互动强的特点。由于网络媒体本身即时性的显著特性,网络当中议程设置的速度也呈现出即时性。往往事件一发生,通过网络媒体的报道,很快就能引起公众关注,形成公众议题。网络媒体设置议题,大多融入了俏皮、搞怪、诙谐的内容风格,形成公众议题后,一些词语很容易为受众所接受并广泛使用,诸如“很傻很天真”、“××的小船说翻就翻”等,很多网络流行语就是在议题设置的过程产生的。网络媒体也是多媒体,通过网络媒体呈现的议程设置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都可以成为展现议程设置内容的载体。网络论坛、微博、微信平台的强大互动功能也是网络的议程设置表现出不可忽视的强互动特征。在网络议程设置的主导下,形成的公众议题可以突破网络受众的文化、年龄、地域的限制,交流互动更为广泛深入。

(一)高校网络媒体议程设置功能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网络受众都具有议程设置的功效。[3]高校网络媒体也不例外,也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逐渐从广播、橱窗展览、校报延伸拓展到校园官方微博、微信,BBS论坛等网络媒体,并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他们交流思想、联系情感、讨论事件的重要平台。高校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具有面向社会的所有网络媒体所具有的明显特征,充分利用这些特征,就能使校园网络媒体议程设置发挥最大效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路径。

对于高校网络媒体而言,议程设置最主要的功用就是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新鲜的内容信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充分利用互动性使大学生投入到交流的舆论领域当中,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对已形成的公众议题进行思考和表达。

(二)高校网络媒体议程设置具有特殊性

高校网络媒体议程设置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预期作用,就需要注意在议题设置过程中把握以下两个重要特性:

第一,议程设置的主客体是在校大学生。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单方面的为公众设置议题,议程设置的主体是大众传媒,其客体是公众。在大众传媒和网络共同构建起来的新型媒介环境中,由于网络的“分权”,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权不再集中于传统媒体,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者。所以,议程设置过程中,公众和媒体结合成为共同主体。一方面,媒体对公众的议程设置,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回应。而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特性导致了公众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议程设置主体又是议程设置客体。因而,借助网络,公众完全可以自我设置议题。[4]

对于高校网络媒体而言,在校大学生是其议程设置的主体同时也是客体。无论是学校的BBS论坛,还是官方微博,微信,最主要的参与者都是学生。只有当尽可能多的学生聚集在这个公共平台,交流沟通,才有可能将一个议题引发成公众议题,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思考讨论的环节当中来。

第二,议程设置的发展趋势不可控性凸显。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大学生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传播权不再集中于传统大众传媒而是极度分散。每人都能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看法,并依据自己的愿望和观点寻找关注的对象。在网络媒体中,点赞与吐槽并存,叙事与抒情结合,每个参与其中的学生积极踊跃、不亦乐乎,虽然每个人都拥有为他人设置议题的可能和机会,但每个人又都没法完全独立的控制议题发展,更决定不了哪个议题能够成为公众议题。

在校园里,公众议题形成的过程或方式主要是通过互动形成的。在校园的网络媒体中,学生在互动中选择哪些事情或议题,哪些议题就有可能被广泛讨论继而形成公众议题。互动的过程是一个相当开放的过程,各种信息和观点都必然不尽相同,此过程中,议题可能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展,路径不确定并且经常进行转换,原有议题往往可以衍生出多个相关甚至是是无关的议题。[5]endprint

三、基于议程设置的高校网络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要充分利用高校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把握高校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特征、尊重议程设置的内在运行规律,既尊重大学生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把关人的作用,疏导结合,这样的议程设置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互动,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根据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环境,校园网络媒体的独特性,大学生群体的接受效果,高校网络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动模式可以建构以下模型。

在第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把握新媒体时代社会媒介环境,做好信息的把关人。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目标,充分把握时代特色,弘扬社会主旋律,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守护者。在这一阶段,是议题初选的关键阶段,是第二阶段中形成公众议题的前提准备,在信息的选择和把关上尤为重要。例如,定期开展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专题,将理论的延展性和现实的针对性相结合,凝练而成大学生关注的议题。

接下来,第二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掌握高校网络媒体议程设置中的两个特性,做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领航员。把关人议题初选并在校园网络平台发布,但接下来能否形成公众议题,取决于大学生参与讨论的数量和讨论的积极性。在讨论的过程中,由于议程设置的主客体都成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并且议程设置的发展方式不可控性凸显,议程设置的效果被消弱。此时,不仅需要在网络互动过程中的刻意引导,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议程进一步介入。

课堂教学中是否存在议程设置问题呢?Raquel Rodriguez 曾跳出大众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框架,研究了课堂教师对本科学生教育议程的议题设置效果。最终结果显示,构成学生议程的许多话题和教授们与此相关的教导虽然不是百分之一百的吻合,学生们还是认为教授对于他们新闻职业理念的熏染有着重要影响。[6]同样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也存在议程设置问题。因而,在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发挥课堂议程设置的功能,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先亮出不同观点,然后通过不同学生的陈述,组织形成正反方的辩论,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归纳、整理,从而形成教学成果。经过课堂的充分引导,学生的意见和思想在网络平台又会趋向一致,此时,整合意见,反馈至网络平台,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有助于进一步议题发酵、形成舆论漩涡,促进形成公众议题的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自觉引导、动员、推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向正确方向前进,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也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的全局。履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责任,关键在于将系统的思想和开放的观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7]总之,议程设置理论作为传播学的一项重要理论,在新媒体背景下,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探讨高校网络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互动模式,值得探讨和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194.

[2] 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65.

[3] 蒋忠波,邓若伊.国外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6.

[4] 曹茹.新媒介环境中议程设置的变化及其实质[J].河北大学学报,2008:4.

[5] 袁晓文.论议程设置假说在新时代的嬗变[D].吉林大学,2007.

[6] 郭鎮之,邓理峰译.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现在与未来[J].新闻大学,2007:3.

[7] 骆郁廷.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

[责任编辑:思涵]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