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的教育:“老街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2018-01-18王一敏赵红阳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34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

王一敏+赵红阳

摘要:老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所属地域优秀、厚重的传统文化。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课程基于老街文化背景,探寻乡土之根、亲情之根,探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探寻人类文明之根。课程倡导“为了学习”“为了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实施基于实践、基于体验、基于研究的,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寻根老街文化”60项微行动,使习得知识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整体化,从而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关键词:老街文化;根的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A-0046-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住乡愁,就是不忘祖先,怀系乡情,延续根脉,培养家国情怀。城市化的一代,不应该成为没有过去,缺乏历史,无法寻根的一代。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紧邻国家4A级旅游景区——高淳老街历史文化景区。学校施教辖区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原始人发源地”薛城遗址。十多年来,学校致力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书香、墨香校园,开发生活校本课程,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在区域内产生一定影响。“老街文化”特色课程建设是时代召唤,是学校历史底蕴、文化承载、特色发展、办学智慧所赋予的价值追求。

一、内涵解读与整体架构

《韩非子·解老》说“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根”之本义为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根深,则视久,是谓深根、固柢。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根,是学校立德树人之根。“根的教育”主要指引导学生探寻乡土历史之根,亲情乡情之根,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探寻人类文明之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老街是地域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传承所属地域优秀、厚重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老街文化”是“根的教育”的核心载体与价值体现。

作为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根的教育:“老街文化”特色课程以育人环境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文化开发,提升师生素养的学校精神文化打造为整体架构目标,以植根优质乡土资源,建设丰盈的特色课程文化,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始终关注儿童成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等教育,关注儿童全面发展为课程整体架构原则。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提出与实施“寻根老街文化”60项微行动(见表1),包含十个主题,每个年级十项微行动(简称“寻根微行动”)。如在民间文化主题系列活动中,从一年级的“玩一个民间儿童游戏”到六年级的“赶一次民俗庙会”,设计安排的六个“微行动”是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特点,学习难易程度呈渐进状态,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及认知、体验、实践、探究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根的教育:“老街文化”特色课程校本探索

(一)建设特色环境

学校以老街为载体、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老街文化元素为原料,着力建设探寻理念之根、历史之根、传统之根、智慧之根、文化之根的物型课程。学校一馆(“老街文化”主题馆)、一室(“老街文化”教室)、四廊(立根“老街文化”长廊)、五道(寻根“老街文化”楼道)、十一园(“老街文化”主题园)、五十五柱(“小学生必背古诗”廊柱)、六十八梁(“国学经典”廊横梁)等特色环境建设,始终关注儿童发展,发挥儿童在环境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如在“老街文化”教室建设中,一、二年级以老街文化典故、趣闻轶事、方言童谣为主题,三年级以老街风景名胜、建筑为主题,四年级以老街民间曲艺、歌舞为主题,五年级以老街工艺、美食为主题,六年级以老街非遗、诗词书画为主题,学生结合相对应的“寻根微行动”开展体验与实践活动,最终以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将活动探究成果进行班级文化布置,形成浓郁的“老街文化”班级意蕴。

学校与高淳老街管委会对接,积极探索把特色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利用、整合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高淳老街优秀、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淳老街建立“老街文化特色课程基地”“老街文化少儿研究所”“老街文化体验馆”等课程基地,引领学生走进老街,寻访、感受、探究、传承与保护老街文化。

学校实施数字化资源建设,建立“老街文化”校园网,设置知识窗、活动区、数字馆、成果台四个子栏目,分别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以海量的数字化信息呈现老街文化特色课程资源,创建学校文化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平台,随时发布特色课程建设资源、动态、成果。学校物态环境中尽量多地设置二维码,延伸学习空间,扩大文化场域。以上平台全方位对外推介、分享特色课程建设成果,有效提高家长、社会对特色课程建设知晓度和参与度。学生建立以图片、作品、视频为主的参与“老街文化”主题活动档案,上传至班级博客。学生在网上相互浏览,添加评论,相互学习交流,资源共享,记录成长历程。

(二)实施特色课程

以“老街文化”特色课程为依托,建设适合学生需求、彰显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1+X”“寻根”微课程。“1”指的国家开设的基础型学科课程,“X”指的是一课时或者若干课时,遵循儿童普遍认知特点,又体现学校“寻根”特色课程文化理念的校本微课程、学科延伸微课程。“1+X”校本微课程可以独立实施,可以与基础型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也可以跨学科主题教学,倡导与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途径和方式,从而架构更丰盈、更完善的学习。这些由基础性学科课程学习整合、延伸、拓展出的富有淳朴风、乡土味主题的特色微课程学习,指向的都是以儿童成长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彰显学校“寻根”特色课程文化理念。

寻根“老街文化”校本特色课程教材整体架构,区域轴为高淳老街、江苏老街、全国老街、世界各地唐人街;文化轴为老街的建筑文化、老街的民俗文化、老街的饮食文化、老街的历史文化、老街的生态环境文化等;形式轴为摄影、书画、诗文、工艺等。教材一共安排了老街厚重历史、悠远典故、典雅建筑、方言俚语、多彩民俗、卓越名人、精美手工艺等十二个主题。课程实施强化课程资源的挖掘利用,建立以实物、图文为主要载体的“老街文化”主题馆,建立校报《拔节》、校刊《溪源》、校园网“老街文化”专栏,以图、文、视频等呈现形式,使老街文化形成有感有形的资源,生动再现老街文化的发展历程。学校特色课程重视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走进高淳老街、漆桥老街等校外课程基地,学生身临其境,加深了对老街文化的感受与体验。特色课程注重情景活动的设计,强化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活动,使特色课程内容更丰富,课程目标更集中,活动气氛更浓厚。endprint

(三)打造活动平台

1.老街文化少儿社团活动。学校充分挖掘、整合師资资源,开设体现老街文化元素的老街少儿文学社、导游社、健体社、映像社、民间工艺团、民艺团、书画院、娃娃科学院八大学生社团,下设方言童谣俚语社、梨园社、民间故事会、扎塑、剪纸、十字绣等四十多个小型学生社团。结合社团性质,建立老街少儿采菊东篱坊、踏歌起舞坊、兰亭坊、手工坊、丝竹坊、天籁坊、运筹帷幄坊七大学生社团工作坊。

2.老街少儿文化周。学校把国庆长假后的一周设为一年一度的“老街少儿文化周”。文化周期间,学校举行“老街文化”学生才艺大赛、学生社团成果展、“老街文化”教室评比等。如文化周期间组织的“老街文化”亲子游学活动,学生走进特色课程基地高淳老街,围绕实践体验、德育渗透、贴近生活、学科整合、多元评价等环节,开展以“寻根微行动”为主题的寻访、调查、实践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成果展示,分享游学所得,发展探究精神、创新意识。

3.老街少儿文化研究所。学生走进在高淳老街建立的“老街文化少儿研究所”课程基地,围绕老街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手工艺文化、书画文化、美食文化、民间文学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一系列娃娃小课题研究。学生通过自主申报、自我管理,有效开展研究。如学生在老街六大传统节日文化主题研究中,采用“寻根由来—知晓风俗—诵读诗文—实践传承—展示交流—活动评价”六个模块,突出主题式、体验性、探究化。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实践、创新老街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三、评价与成效

(一)评价

学习方式的变革归根到底取决于评价方式的变革。我们将特色课程评价与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品格养成、学习能力提升等多维度有机结合,推动“为了学习”“为了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改革。结合“寻根微行动”的开展,我们研制“微行动学习体验评价单”,向学生提出与老街文化的认知、情感、技能相应的评价要求,然后开展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综合评价,重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关注学生个性与活动体验。

学生收集“寻根微行动”中体现自己收获与成长的相关材料(如书画作品、手抄报作品、剪纸作品、摄影作品、活动照片、获奖证书等),整理放入学校设计印发的“寻根‘老街文化”成长体验档案袋,记录与见证自己的成长轨迹。学校结合“微行动学习体验评价单”中具体评价要求组织开展评价。班主任还定期组织过程性评价和交流展评,引领学生参与老街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最后的展示与表彰阶段,我们组织“寻根‘老街文化”学生成长体验档案袋优秀作品展示,评选“老街文化小使者”、“淳质儿童”、寻根“老街文化”优秀班级和寻根“国学经典”优秀班级。

(二)成效

根的教育:“老街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引领学生参与、体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施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综合提升,丰富了学校办学特色和品味。2015年学校获评南京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2016年获评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2017年获评南京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校、南京市园林式校园示范校、江苏省物型课程研建基地学校。《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电视台、江苏公共频道、《江苏教育报》、《东方卫报》和龙虎网、南京新闻综合频道等对学校特色课程宣传报道,提升了学校办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用老街丰厚的优秀地域文化磨砺学校鲜明的特色与气质,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践行学校立德树人办学宗旨,是“老街文化”特色课程建设不懈的追求。

责任编辑:石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
优化措施,提高能力
软件工程应用型课程建设与实践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