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2018-01-18周如江
周如江
(宣汉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川 达州 636150)
临床上西医西药治疗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的效果欠佳,故本次纳入我院去年一年收治的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后,予以不同的方式治疗,旨在探讨西医常规治疗+中医针灸治疗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现将基本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依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一整年我院收治的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患者60例分组为: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女占比为19:11;年龄为7~68岁,平均年龄为(35.18±10.53)岁。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女占比为15:15;年龄为9~65岁,平均年龄为(34.05±10.3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
行基础方法治疗:选药地塞米松开始用药以6~14 mg为治疗剂量,再依据患者病情增减药剂量;亦或予以患者丙种球蛋白1天5 g为治疗药剂量;共经此为患者治疗10天。
1.2.2 观察组方法
行基础方法治疗+针灸:基础治疗与对照组相同;中医针灸治疗:上肢选穴肩髃、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阳溪、后溪、大陵等八个穴位,均取双侧、以直刺法刺入、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 min;下肢选穴环跳、血海、风市、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太溪、行间、解溪等十个穴位,均取双侧、以直刺法刺入、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 min;1天1次、共10天。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改善作全面观察并详细记录,将所获相关数据作对比分析。
1.4 效果判定标准
运动功能以(MMT)量表评分评估:共120分,得分低者表示肌无力情况重。
日常生活能力以(ADL)量表评分评估:共100分,得分低提示日常生活能力差。
生活质量以(GQOLI-74)量表评分评价:共100分,得分低者提示生活质量差。
临床治疗效果分为3种:显效提示患者经治疗后各临床症状积分降低程度≥80%;有效提示患者经治疗后各临床症状积分降低程度30%-80%;无效提示患者经治疗后各临床症状积分降低程度≤3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做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T、ADL、GQOLI-74评分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变化优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T、ADL、GQOLI-74评分变化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T、ADL、GQOLI-74评分变化比较(±s,分)
组别 n 时间 MMT ADL GQOLI-74观察组 30 治疗前 85.17±3.38 53.27±11.51 53.18±10.20治疗后 101.25±4.22 76.42±9.16 85.06±11.42对照组 30 治疗前 85.20±3.64 52.65±11.38 52.95±10.43治疗后 93.11±4.29 64.15±8.07 60.68±14.52 t--4.3091 12.7256 9.7183 P--<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3 讨 论
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均经人体免疫反应介导引发疾病,临床上多见患者四肢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或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综合症[1]。此症好发于夏秋季节,多见儿童、青壮年,西医常规方式治疗此症的效果不高,达不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有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的效果显著,并获得良好的远、近期疗效[2]。故对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对此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提升、预后改善有着积极作用。
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发病诱因诸多,临床上常见GBS(格林巴利综合征)及CIDP(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其发病机制亦非常复杂,通常GBS为急性发作,CIDP则属于慢性发作类型之一[3]。GBS患者多存在感染史,可见患者头颅神经、自主神经被直接/间接影响,并产生严重的意识障碍,提示GBS发病时主要是影响人体施旺细胞、骨髓鞘,以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治疗效果良好[4];CIDP通常是选择免疫、激素治疗,但此症会累及患者的运动神经,需较长时间用药治疗,且多数患者预后不佳。
中医针灸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4.0%以上,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得以充分改善[5]。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行西医常规治疗后,其MMT、ADL、GQOLI-74评分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改善程度小,治疗总有效率为76.7%;观察组患者行西医常规治疗+中医针灸治疗,其中针灸治疗强调利湿降浊、活血通络、养血解热,治疗时所选针灸穴位共奏清热解毒、祛风通络、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祛瘀通络之功效,结果显示:患者各项评分变化显著,96.7%的患者经治疗有效;提示:基础方法治疗+针灸治疗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的效果显著,对患者的各项功能改善有着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为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患者治疗时,应先予以基础方法治疗,并依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针灸治疗,可确保患者病情得以全面控制,治疗总有效率高、效果显著。
[1] 赵长涛.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6):3+5.
[2] 刘玲春,刘丽芳,卜碧涛.102例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0,(05):298-302.
[3] 耿 娜,李梦凡.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慢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疾病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3):150-151.
[4] 陈巨罗,陈新贵,汪 凯.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血尿酸水平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31(02):163-164.
[5] 伍学瀚.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34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0):51-52.